中國國家安全部去年底發文,將網絡和媒體上「唱衰「經濟的行為看作是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並且嚴禁相關言論。但近來,接連有知名學者對經濟發出警告,這在輿論界引起強烈關注。即使如此,也有學者依然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在2025年出現轉折。這種矛盾的言論反映出了中國經濟的何種現實?
剛剛進入12月,中國經濟似乎有些轉好的跡象。11月份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1.5,連續第二個月擴張,是6月份以來的最快增速。中共官方的11月製造業PMI也從10月的50.1升至為50.3,高於經濟學者預期。
但這些數據都難掩輿論界對中國經濟整體形勢的悲觀。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周二(12月3日)當天,在深圳的一個投資研討會上列舉了多項中國近年來經濟的主要數據。
據彭博社的報道,高善文提到了青年失業率在十月份高達17.1%;過去3年,約有4700萬城鎮勞動力無法找到正式工作。他還提到了過去3年,中國GDP總量可能被高估了10個百分點,官方經濟增長數據可能存在誤差。
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和生無可戀的中年人
這些數據在如今的中國並不顯得稀奇。青年失業率去年上半年就超出了20%,甚至國家統計局也一度停止發佈這一數據;而再度發佈後,統計標準發生改變,這一數據才稍有下滑。
經濟觀察人士蔡慎坤分析說,中國實際上的失業情況比表面上的數據更加嚴重,「高善文說的是4700萬,但我覺得現在不能正常就業的,或是已經失去就業機會的人已經遠遠超過一個億,這是中國非常嚴酷的一個現實。」
在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的同時,中國在職人員的薪資也出現了普遍下調。在中部某二線城市國有銀行工作的包先生表示,他所在的銀行已經降薪,「年薪剛剛降了10%多一點,之前是總行降薪。」他解釋說,經濟下行影響了銀行的經營狀況,「目前銀行的貸款、對公存款受經濟形勢影響很困難;個人存款多一點,但這是由於老百姓不願消費、缺乏投資渠道、存錢避險的影響,而且存款太多而貸款不足也是虧錢的。」
根據新浪網轉載的高善文演講稿,他也提到了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速在疫情後下滑的現象。但高善文強調,更為嚴重的是消費者信心下滑嚴重。他說,疫情以來消費疲弱,居民對收入增長缺乏信心;一個省人口越年輕,消費增長越慢;一個省人口越老,消費增長越快。高善文還引用了市場上一個流行的句子來概括消費市場上的畸形狀況: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和生無可戀的中年人。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預測中心經濟學者俞偉雄分析指出,年輕人和老年人消費的差別是世界共通的現象,「老年人通常已經有很豐厚的資產,資產增值很久了,還有退休金等等,所以通常在西方世界也是如此,通常年輕人是最窮。」但他說,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民眾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明顯偏低,「全世界平均水平是65%到70%,中國是45%到50%,這是非常扭曲的一個現象。」他說,從數據看,即使是中國老年消費者手裏有餘錢,相比於西方國家的老年人來說,其消費也是偏低的。
俞偉雄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政府在經濟分配上的思路問題,「過去這幾十年要所謂的高成長,把大量的國家資源投入在這些,以前是基礎建設,現在是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的產業上。」他強調,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國家累計的財富本來應該分配給家庭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就更少了。
(示意圖)
言必稱日本
上周開始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中國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在滙豐內部活動上的演講中也專門提到分配問題,他並且指出,財富在政府與居民之間的分配「就是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
付鵬在那次演講中以日本為例來說明分配的重要性,他指出,日本從1990年代初《廣場協議》後開始經濟衰退,日本政府通過舉債用於了對那一代居民的補償,支撐他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付鵬提到日本,似乎反映了某種輿論的期待。
近幾年中國經濟下滑,輿論界反覆把當今中國與90年代的日本相比,或是期望中國能像日本那樣在經濟泡沫破滅後實現平穩過渡,或是感覺中國也可能像日本那樣經歷「失去的三十年」。截至目前,本台尚無法獨立核實網傳有關付鵬的演講稿內容。
但蔡慎坤對此不太認同,他說,「日本在海外新造了一個日本,這是我的觀點。我認為,這個新造的日本能完全覆蓋在日本的養老金、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保障。」他強調,中國做不到日本這樣的覆蓋,「中國到目前為止,主要保障的還是體制內的這樣一批人,今後如果年輕人大面積失業,連失業金都發不出來,也就是完全放棄年輕人了,這種情況那就跟日本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高善文在演講中也提到了日本。他是以美國、日本等國為例總結了兩個經驗:泡沫破滅後,經濟增速要回到正常水平,平均需要9年;泡沫破滅後,經濟萎縮,政府救助,產出的絕對水平恢復到泡沫破滅前,也需要3-4年。
高善文以中國房地產在2020年下滑為標誌,點明中國經濟泡沫破滅的時間。他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要恢復到泡沫破滅前,還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等待,積極狀態下也需要3-4年的時間。他在演講結尾說,2025年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2023年、2024年的數據異常點向保持溫和增長的轉折時期。
但俞偉雄認為,中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修復經濟,「這很像日本90年代泡沫破滅後那種資產負債表的經濟衰退,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資產縮水了,但負債還在那裏。」他說,這種資產負債表的衰退通常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因為即使賺了錢還是要用來還債,這對中央、地方或個人而言都造成很嚴重的問題。
中國政府11月初宣佈了高達10萬億元人民幣的化債計劃,其中從2024年開始,中國將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款中安排8000億元人民幣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