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尹錫悅周二(3日)當地時間深夜突然宣佈戒嚴,聲稱要消滅親朝鮮勢力,指反對黨劫持國會運作,使國家陷入危機。由反對黨控制的國會很快便否決了戒嚴令,並號召民眾包圍國會和總統官邸,最終在約6小時後尹錫悅宣佈解除戒嚴令。韓國這場政治危機,除了衝擊內部政局,更對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反對黨一直批評尹錫悅的親美和親日的外交政策,向朝鮮和中共國示好,更公開呼籲韓國政府不要介入台海和俄烏爭端。
在毫無預警下,韓國總統尹錫悅周二(3日)當地時間晚上約10時半,於總統府宣佈實施緊急戒嚴。
尹錫悅說:「我將從朝鮮共產勢力的威脅中守護自由的大韓民國,徹底清除奪走國民自由和幸福的卑劣親朝鮮反國家勢力,並維護自由憲政秩序,因此宣佈緊急戒嚴。」
韓國國防部隨即指示全軍實施戒嚴,指揮大批部隊重重包圍國會大樓內外。現場出動多架坦克、裝甲車、直升機。軍方指,在戒嚴令下,國會即時封閉停運,並禁止議員出入;禁止國會、地方議會和政党進行活動;禁止集會、示威;要求所有醫護即時重返崗位,並限制全國所有傳媒、出版,違令者立即被捕。
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透過網上直播號召民眾到場包圍國會和總統官邸,並與多位反對黨國會議員進入國會大樓,舉行緊急會議否決戒嚴令。他指責尹錫悅頒佈戒嚴是違憲,並揚言罷免彈劾尹錫悅。
數以千計支持者響應上街示威,高喊:「解除戒嚴令」。反對派與軍方在國會大樓出入口對峙,並一度發生衝突。
事件擾攘2個半鍾後,國會全體會議通過解除戒嚴決議,惟國防部和軍方表示戒嚴令繼續生效,直至總統尹錫悅親自宣佈解除戒嚴。
就今次緊急戒嚴,尹錫悅強調,是「別無選擇」,指出政府自成立以來,已遭提出22項針對政府官員的彈劾案,這是全球前所未見的情況,又批評反對派受朝鮮、俄羅斯和中共國等勢力滲透,正在顛覆韓國政府。他說:「國會已淪為犯罪集團的巢穴,通過立法專制癱瘓國家的司法和行政體系,並企圖推翻自由民主制度」。
綜合韓媒分析指,「緊急戒嚴」導火線疑是,與近期在野黨推動針對總統夫人金建希的連串特檢法案以及彈劾檢察官等公職人員等有關。
南韓總統尹錫悅周二(3日)當地時間晚上約9時半宣佈實施緊急戒嚴。
時評人:要注意中共有否介入韓國政爭
旅美中國時事評論人蔡慎坤分析指,李在明以「代表韓國人民利益」為名,認為必須趕走親美親日的尹錫悅,「這背後有沒有鄰國的滲透,值得拷問」。
事實上,今年4月,以李在明為首的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在國會大選以大比數擊敗尹錫悅所屬的執政黨「國民力量」,呈現「朝小野大」局面。尹錫悅政府淪為「跛腳鴨」,施政頻頻受阻。單計過去半年間,已有至少十宗來自在野黨的彈劾案,最新政府預算案亦遭在野黨推翻,嚴重影響未來政府運作。
反對黨領袖外交主張與中共相近倡不介入台海、俄烏爭議
更值得留意的是,李在明率領的反對派親中共親北韓、反日反美的立場鮮明。例如,在今年初大選活動中,猛烈批評尹錫悅對中共外交政策,批評對方「為甚麼要去招惹中共」,又質疑台灣問題與韓國無關:「我們為甚麼要介入兩岸問題?無論台灣海峽發生甚麼,中國大陸和台灣如何發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
另去年,李在明絕食要求尹錫悅政府明確反對日本核污水排海。他亦反對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來應對朝鮮的威脅。而在俄烏問題上,他認為是烏克蘭自招之禍,反對尹錫悅政府出資援烏。他曾參加總統選舉時表明,若當選會堅守上述立場。
尹錫悅在年初勝選後,積極加強與美國的合作,強調韓美同盟的重要性。他在上任初期即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峰會,明確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並參加北約峰會,顯示出韓國在西方主導的國際事務中的積極角色。
在對朝鮮政策方面,尹錫悅採取強硬態度,強調國防和安全,並加強與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合作。
外界正關注,兩大黨的對決均被視為「親中共」和「親美」的對奕,若然近年被視為下屆總統人選的李在明,借阻礙尹錫悅政府運作取得執政權,將衝擊國內政局,甚至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
白宮聲稱事前對戒嚴令毫不知情
美國白宮發言人周二表示,尹錫悅在頒佈戒嚴令前,並無知會美國,白宮正密切關注韓國的事態發展,白宮跟韓國政府正在保持聯絡。
至於國務院發言人帕特爾(Vedant Patel)在同日例行記者會被追問美國立場時,沒有表明支持君錫悅還是韓國國會,只是不斷強調政府正「密切留意」事態發展,冀事件得到和平解決。
帕特爾說:「我對韓國法律以及韓國國會的運作方式並不是專家,也不了解其中的細節,但顯然,國會遵守其國家法律和規章制度是一個公開的期待。」被追問到對韓國國會作出的決定時,他則說:「美國尊重(韓國)國會的決定。」
至於中共國方面,據官方新華社報道,駐韓國大使館提醒在韓國的中共國公民保持冷靜,關注韓國政局變化,強化安全意識,減少不必要外出,謹慎發表政治意見,遵守韓國官方發佈的政令。
英國首相施紀賢的副發言人表示,政府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建議英國國民關注旅行建議更新,遵循韓國當局指引。在英國時間下午,外交部網站更新建議,提醒國民「避免參加政治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