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實名制影響,老百姓實名了,騙子卻成虛擬號了

權柄如藤蔓,纏身未見安。

有些權力如同藤蔓一樣無處不在,但往往它所帶來的是束縛而非保護。

南方系媒體發了篇報道,斥責一些銀行以反詐、為你好的名義,手越深越長的行為,並表示:不能以反詐的名義隨意管控個人銀行賬戶。

這當然是對的,因為那樣會導致人們對銀行失去信任,從而擔憂自己的存款,甚至猶豫是否該把錢放到銀行里。

然而,媒體這樣一篇站在老百姓立場上的報道,竟然也能讓一些人叫喚了起來,認為南方系媒體名聲不好,本身臭烘烘,發佈這類評論其實別有用心。

清聲傳萬里,污口噤風寒。嫌棄別人揭瘡疤,那請問你又是在等待什麼?牛頓沒說錯,偏見比無知更令人害怕。

首先南方周末這篇評論並非「突然發佈」,應該說他們是對近期一些奇怪的消息分析之後,才作出來的客觀評價。批評的聲音才是真正的關懷,基於具體事實而說話,又能有什麼其他目的。

近期類似的問題有多麼觸目驚心,難道大家看不見嗎?

11月29日,廣東東莞一名中年人在銀行錄製視頻抱怨,他兒子從上海轉錢過去,他去取卻被要求證明錢的來源。中年人急得團團轉:卡里的錢是你們銀行行長的嗎?不是,是我的錢,可我的錢我為什麼取不出來呢?

隔了一天,11月30日,遼寧一名女子去銀行取5000元被要求「丈夫到場」並證明雙方是夫妻關係。當然不是該女子的錢有問題,銀行表示「女子的卡正好命中模型」,估計是指被識別到了反詐信息之類,所以要求的手續比較多。核實了半個多小時後,成功取款。

同一天,河北邢台的另一名女子因為丈夫住院,去銀行取2.5萬元,結果被員工各種盤查。其他的不說,取自己的錢,卻被當作罪犯一樣,那種感受就已經讓人難以接受。女子表示:打無數個電話核實,打到醫院,還要調查在哪個科看病住院。

這難道不離譜嗎?如果不是取錢住院,而是取錢出去旅遊呢?是不是還提前寫一份旅遊規劃提供給銀行,順便開出成千上萬張消費發票?

這若也叫服務,那「添堵」一定是VIP待遇。

替人擔風浪,豈能棄職責。

還是那句話,「防詐」是銀行和派出所的責任,而不是老百姓的義務。用難聽一點的話來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吃哪碗飯幹什麼事。如果防詐的事全讓老百姓幹了,那還要你們做什麼?

舉手之勞倒也無所謂,現在卻是在犧牲普通人的時間、精力,來達到這所謂的防詐目標。

更關鍵是,這些奇葩的操作,真的只是為了防詐騙那麼簡單嗎?我表示懷疑。

這是昨天海峽都市報發佈的一條視頻,男子去銀行提前還清全部貸款,櫃員居然想方設法阻止,必須按照他們的流程,必須提前45天申請,反正是各種理由不讓你一下子還清,莫非也是為了防詐?

誰不懂呢,讓你提前還款了,那他們的年底KPI怎麼辦?

貪婪的鏈條,總是以合理之名拖住人心。而真正的規則,不該讓人覺得可笑。

男子心裏也清楚他們那點齷齪的心思,看破不說破,直接告訴銀行,生意不好做,現在我手裏剛好有點錢你不讓我還,等我手裏沒錢了,還不了房貸了,責任雙方共同承擔。另外,他還要立刻撥打12345「反映」一下,「問問」政府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結果這話一說出口,櫃員立馬表示可以「申請一下」。沒一會兒,還款的「名額」就有了。

不讓老百姓還錢,莫非也是為了防詐?

同樣,前兩天的另一條報道顯示,福建泉州一男子帶着戶口本、甚至還有戶口註銷證明去幫他過世的父親註銷電話卡,連續去了4次都沒有成功,他甚至為此去派出所做了證明。

營業廳的意思很簡單,你得證明你爸是你爸才行。

現代最荒誕的諷刺笑話,必有此類情景的一席之地。

第4次該男子怒不可遏,直接拍下視頻發佈到網上。然後詭異的一幕出現了,業務員幫他辦理了註銷。

世事如書案,章句盡荒唐。親子成謎案,笑話抵虛妄。

有時候我真的無法揣摩這些事情裏面的邏輯,明明有問題,卻依然堅毅不倒。明明能檢測到詐騙電話,甚至打電話來「提醒你」,可你都知道那是詐騙電話了為何不封掉?為何不順藤摸瓜把詐騙的源頭給端了。

而且,我們都是實名用的手機號,為何騙子反而可以用虛擬號,運營商這是什麼邏輯?橫豎講不通吧。如果騙子都能用虛擬號,那我們實名的意義又在哪裏。

例子已經說得足夠多,還要繼續罵南方系那篇報道的人,那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

實名風似鐵,虛號水如綢。

源頭終不問,無奈滿心頭。

當銀行「防詐」變成了繁瑣的證明之旅,當運營商「實名」成了對普通人的枷鎖,而騙子卻如魚得水。

尊重規則的人被束縛,騙子卻逍遙法外。這種種荒誕之下,我們應該好好思考思考:這難道就是當初的目標?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走讀新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4/213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