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學生已經卷不動了

教育部公佈了最新考研報名人數,388萬。在2024年下降36萬的基礎上,2025年繼續減少了50萬。

如果翻開歷年數據就能發現,考研人數連續上漲從2016年開始,當年人數177萬。隨後在2023年達到最高峰,474萬。

而拐點隨之到來,2024年、2025年開始兩年降,而且下降幅度逐年擴大,從-7.6%到-11.4%。因此有人認為,考研拐點已來,未來會一路下滑。

考研熱度下降,考生似乎逐漸回歸理性,更高學歷、更好前途的「學歷神話」講不下去了?

01

這兩年考研人數下降,這就是純粹考研的人少了,因為畢業生並沒有減少。

據報道,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2024年也一樣,當年畢業生1179萬人,也比上一年增加了21萬人。

而與此同時,另一個數據更值得關注,即公務員的報考人數。2025年國考報名總人數已達到3258274人,比去年同期增長34萬餘人。

考公和考研,本質上沒有必然聯繫,但可以在同一框架內被觀察。這主要和公務員考試的一些特徵有關。

以國考為例,應屆生招錄人數佔比在2025年達到67.3%,這就排除了大量「社會人士」;同時本科生能報考的崗位數往往是最多的,佔比超過碩士、博士,客觀上這對本科畢業生最有利。

因此,從考公和考研的此消彼長里,大概就能看出,大學生是要儘快求穩,還是看重長期投資。

即便不是考公,研究生的性價比也在降低。據某機構發佈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碩博學歷應屆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4.4%,較去年下降12.3%,且低於本科生的45.4%,高學歷低就業率的「學歷倒掛」現象,已悄然出現。

更何況研究生還要付出更多——學費、時間、備考的煎熬。加之真到求職的時候,還可能面對「第一學歷歧視」,本科一般的話,考了研也沒有太大效果,吸引力就更低了。

有意思的是,據調研顯示2024屆碩博畢業生的期望月薪達到12083元,遠超本科生的6898元。這不能單純說是研究生「胃口大」,畢竟多付出那麼多成本,自然是希望能回本的。

現在考研人數下降,也說明大學生終於認清了現實:不要老想着月薪上萬,還是要先吃飽飯。

02

而研究生教育,恐怕也值得再審視。

據報道,如今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本研倒掛的現象——即原本教育層級更高的研究生,在人數上超過了本科生。

前不久,蘭州大學發文宣稱,2024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而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均已出現「本研倒掛」現象。

另外,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的研究生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一個城市的研究生都已經比本科生更多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全國範圍內研究生總量超過本科生。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478.16萬人,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130.17萬人。從絕對數字上看,本科生依然更多。

不過這個差距已經沒有那麼顯著,更何況如今研究生擴招依然在快速增長。比如,今年7月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佈《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擬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有媒體檢索這些新增的碩博點,多數是「地方高校」「行業特色高校」,簡而言之,很多是「非名校」。這對於這些高校來說當然是好消息,高校的建設層次提升了。

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研究生學歷的「增值」效果——學生努力考研,在教育階梯上爬上一級,卻並沒有獲得更亮眼的學歷。

除了數量,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是一言難盡。

早在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報就報道「研究生論文質量下滑明顯一代不如一代」,多位博士生導師向媒體表示,我國博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不盡如人意,查看國家圖書館的「博士生文庫」,按年代順序排列,會發現各學科論文水平有下降趨勢。

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擴招之後,這個狀況改變了多少,只怕還能難說。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研究生教育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更無法忽視——研究生學了一身「屠龍術」,最後還是無法適應市場。

仔細想想,很多企業祭出的「第一學歷歧視」,不失為一種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反饋——在企業看來,經歷了數年的研究生教育,未見得有多大價值,還不如參考高考成績。

一些學校似乎也意識到了教育質量的問題,試圖有所改進。多所學校決定將碩博研究生學制從2年延長到3年,尤其很多還是專業碩士,是原本和就業聯繫更加緊密的培養模式。而延長的原因,據不少學校解釋,就是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學制延長,是否能提升教育質量還有待觀察,但在研究生學歷含金量下滑的當下,也有可能起到另一個效果——進一步「嚇跑」本就猶猶豫豫的本科生。

03

考研人數下降,學生更加務實理性,避免時間和金錢浪費,一些媒體將之視之為「積極現象」。

但現實恐怕沒有這麼簡單,首先一點影響即是,很多人少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

考研,原本被多少二本、三本考生寄予了逆襲的希望。相比於全方位考察的高考,考研更着重於專業課,也更有利於考察學生本身的特長。

因此,一些在高考中失利的考生,甚至在大學入學之初,即複製高中模式,開始進入備考狀態。一些大學也鼓勵這麼做,為學生提供種種方便,由此被稱為「考研工廠」。

現如今考研價值下降,學生不再考研,看似少了一段艱難的備考,但卻把高考的分量進一步抬高。學生的人生,將會越來越回歸「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模型。

何況相比於各省分數分別劃線的高考,考研至少對於所有考生都統一划線,其公平性、合理性更有值得肯定之處。只不過,這個考試正在被一些學生捨棄。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學歷神話」的破產背後,潛藏一個更嚴肅的命題,即「增長神話」遭遇了挑戰。

之所以要提高學歷,是因為人們信奉一個增長的敘事——知識在累積,科技在進步,財富在創造,產業在提升,那麼相應地,未來社會一定更需要「高學歷」的人才。

現如今,也許很多學生已經不這麼想了。他們更相信上岸,更相信有編,更相信保障,更相信有人管管。這並不是怪大學生,他們的想法,終究還是環境塑造的結果。

在新聞里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最後去幹了那些不那麼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擺攤、當保安、送外賣都有,也有輿論鼓勵他們「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這當然沒錯,不同的時候確實應當調整心態。但背後的問題也在於,「增長神話」似乎沒有如約打破天花板,一個能夠承載大量就業、需要技術人才的場景,似乎並沒有理所當然地到來。

這恐怕比考研人數下降更值得深思。畢竟如果就從最現實的就業考慮,職業教育甚至比大學更高。比如有數據顯示,中職中專的就業率穩定在96%以上,高職高專的就業率穩定在91%以上。

但又有多少人認真地規勸所有學生,都從「理性」「冷靜」的角度去選擇職業教育呢?又有多少人真心把這種高就業率毫無保留地當作一個成績呢?

畢竟,就業率只是個數字,背後還有一個「技術層次」的指標。考研不再熱捧,終究也有一種潛在的含義:現在社會無法容納那麼多「知識」了。

而這,影響的不會只有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這個大環境裏感知水溫。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3/213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