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中評價主要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張20個世紀中有18世紀中國是世界中心」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回憶錄11月26日在全球32個國家同時出版。這本回憶錄講述了從她1954年出生於西德的漢堡,在東德長大,直到2021年卸任16年首相一職之前的經歷。
默克爾在書中冷靜、真實地評價了在任期間進行過交流的奧巴馬、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習近平等各國領導人。
提到2007年和普京在索契會面會談時,他在會談現場帶了一隻讓自己害怕的狗,說:「他是個一直在觀察對方是否貶低自己,總是準備好無視別人的人。」對於川普,她說:「他表現得好像德國欠了他和美國一大筆債一樣。對尋求共識或解決方案毫不感興趣。」
她是歐洲代表性的親華派人士,卻對習近平和中國的評價很冷淡。默克爾說:「他認為,為了集體利益可以限制個人自由,從這一點來說,我感受到了與習近平根本觀點的差異。」
「為了集體限制個人自由…價值觀不同」
默克爾在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兼共產黨中央黨校校長的2010年首次和他會晤。她在中國訪問的路上,去黨校和習近平見了面,還和學生們進行了問答。
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在與習近平會談時,就中國政治體制和共產黨的作用提出了各種問題。回顧當時,默克爾說:「社會上的任何一個群體都無法掌握和決定適合所有人的最佳道路,這會導致自由的缺乏。在這一點上,我感受到了習近平和價值觀的差異。」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正在為了出席11月26日在柏林舉行的回憶錄《自由》的發佈會而入場。/美聯社、韓聯社
她還提到了對反體制人士的鎮壓和人權問題。默克爾在訪問中國時遇到了冒着危險來到德國大使館的反體制人士,私下幫助了他們,但她說,這並不能改變中國有組織對反體制人士鎮壓本身。
2010年7月訪華時訪問共產黨中央黨校的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國新聞網
為氣候變化、投資協定開展合作
雖然存在這種認識差異,她還是以經濟和氣候變化為核心與中國開展了現實主義外交。在16年的任期內,她12次訪華,與胡錦濤、習近平等人進行了會談,還進行過10次視頻會談。訪問中國時,除了北京以外,她還訪問了上海、南京、西安、成都、瀋陽等地方城市。即將卸任的2021年10月13日舉行視頻會談時,習近平說:「默克爾總理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人重情重義,永遠不會忘記老朋友。」
默克爾在2020年促成了歐盟(EU)和中國之間的全面投資協定(CAI)協議。其目的是讓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不受到不公平待遇,讓歐洲企業輕鬆進入廣闊的中國市場。
另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默克爾與中國積極展開合作。卸任時,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1%。默克爾提到習近平2020年在聯合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零碳」一事時說:「這對德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好事。」
一帶一路,只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
回憶錄中還有關於習近平中國夢的內容。默克爾曾有機會討論2013年習近平就任以來的所有議題。當時習近平在談到過去2000年的人類歷史時,強調說「20個世紀中有18世紀中國是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意思是說雖然中國從19世紀初開始就落後了,但在那之前是世界的中心。
習近平說:「應該讓中國恢復歷史上的正常狀態。」他說這是「中國夢」。這讓人想起了2017年他在會見川普時說:「韓國過去是中國的一部分。」
對於以「中國夢」為口號的中國的攻擊性行為,她持批評態度。習近平從就任初期開始就推進連接東亞、歐洲、非洲的一帶一路項目。習近平解釋說,該項目是旨在實現多邊主義的項目,但默克爾有不同的看法。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只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大大降低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主導權。
在南海無視國際法擴張勢力
默克爾還批評了在整個南海劃出九段線,主張其中的島嶼和海洋都屬於中國管轄一事。2016年7月,國際常設仲裁法庭判決「中國的九段線主張沒有根據」,但中國還是無視國際法,繼續在南海擴張勢力,引起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的反對。
默克爾在談到這些事例時說,中國政客們把多邊主義掛在嘴邊,但「這只是口頭上說的話」。嘴上說的是多邊合作和互惠互利,但實際上是想用力量解決所有問題。這是具有現實主義政客風格的冷靜評價。
中國單方面主張的南海九段線(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