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納粹軍歌:為何成「洗腦」魔音?

紅色陣營里最富盛名的歌曲非《國際歌》莫屬,這首歌的曲調也理所當然地被納粹拿來改編,重新填詞,成了《希特拉的國民》。1930年秋天,納粹黨和共產黨的街頭鬥爭已經接近了白熱化,納粹衝鋒隊走進柏林的一個工人區高唱《希特拉的國民》,當地的工人紛紛打開窗戶查看究竟怎麼回事,還以為是同志們唱國際歌來了,結果一看來的是個冒牌貨,雙方當場爆發鬥毆衝突,而且還扯着嗓子比誰的歌詞唱的更大聲。

 

 

◇圖為電影《坦克大決戰》中軍官合唱《裝甲兵進行曲》

之前講過從明治到昭和時期日本的那些洗腦軍歌(詳見:昭和軍歌:唱完了?唱完就去玉碎吧!|循跡曉講),跟日本比起來,它在二戰中的小夥伴納粹德國在用歌曲洗腦這個方面做的更過分,這其中原因也不難理解。

日本再怎麼樣,那天皇也是萬世一系一直傳下來的,等於是時間賦予了天皇家族神聖性,但這納粹黨不一樣,希特拉那是個什麼人啊?一戰那會兒的傳令兵陸軍下士,而納粹黨一開始在普通德國人心中的形象也是街頭小混混起家的,就這麼一群人靠着各種手段奪了權,還想着指望他們復興德意志,怎麼看怎麼都沒譜,所以相比於昭和日本,納粹的任何洗腦都必須加大劑量,他們創作的歌曲也不例外。

納粹利用歌曲為自己服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他們沒時間自己作曲,就沿用德國歷史上已經有的歌曲,甚至去從與自己敵對的紅色陣營里直接把曲調抄過來然後重新填詞。比如他們有一首《煤礦和礦坑中的兄弟們》,其旋律就來自共產主義歌曲《兄弟們,向着太陽,向着自由》。而《國家社會主義者戰歌》的旋律的一部分,則來自於《斯大林空軍進行曲》。

當然啦,紅色陣營里最富盛名的歌曲非《國際歌》莫屬,這首歌的曲調也理所當然地被納粹拿來改編,重新填詞,成了《希特拉的國民》。1930年秋天,納粹黨和共產黨的街頭鬥爭已經接近了白熱化,納粹衝鋒隊走進柏林的一個工人區高唱《希特拉的國民》,當地的工人紛紛打開窗戶查看究竟怎麼回事,還以為是同志們唱國際歌來了,結果一看來的是個冒牌貨,雙方當場爆發鬥毆衝突,而且還扯着嗓子比誰的歌詞唱的更大聲。凡此種種的改編二道販子歌曲,雖然其創作過程不能深究,但畢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只要這些山寨軍歌能讓德國人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一樣,那就為納粹贏得民心立下了汗馬功勞。

◇圖為《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德文和中文歌詞

在這些納粹的戰歌中,最著名的一首當屬《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威賽爾是一名柏林的納粹運動領袖和衝鋒隊領導人,其本人受過良好教育並有一些音樂天賦。1929年,威塞爾為一首新的衝鋒隊戰歌譜寫了歌詞,這些歌詞充斥着對納粹的狂熱和很有精神的口號,比如「為褐衫軍清道!為衝鋒隊清道!群眾帶着希冀望向萬字符,自由與麵包的破曉來臨了!」等等等等。之前柏林地區納粹黨勢力一直發展不起來,靠着這些洗腦的魔性戰歌,威塞爾還真的硬生生在柏林給納粹黨闖出了一片天。

◇圖為霍斯特·威塞爾(1907年10月9日-1930年2月23日)於1930年被殺後,被追授為納粹運動的英雄。他是歌曲《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又稱《旗幟高揚》(Die Fahne hoch)的歌詞作者,從1933年到1945年,也是納粹德國的第二國歌

眼看威塞爾即將進入事業的上升期,不過好景不長,幾個月後他就被刺殺身亡,這起刺殺背後的動機直到現在還眾說紛紜,但在納粹黨看來,威塞爾算是「為理想殉道」了。關於他的紀念活動馬上鋪天蓋地開展起來,威塞爾被納粹封聖,納粹公開讚揚他「比耶穌基督還偉大,因為耶穌尚且請求將苦杯移開,但威塞爾卻毅然決然走向殉道之途。」而他填詞的那首衝鋒隊戰歌也被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大力宣傳,被命名為《霍斯特威塞爾之歌》。

1933年納粹黨上台之後不久就通過立法,把《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定為國歌。此時歷史悠久的《德意志之歌》作為德國國歌早就深入人心,貿然把國歌如此換掉肯定會讓人心裏犯嘀咕的,納粹高層就玩了一個移花接木,拼湊了一個納粹版的德國國歌,由《德意志之歌》的第一段和《霍斯特威塞爾之歌》縫合起來,並且規定當國歌放到《霍斯特威塞爾之歌》的時候所有人都必須起立敬納粹禮。

1935年著名女導演里芬施塔爾拍攝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當中,就有納粹領導人齊聲高唱這一段並敬納粹禮的片段。就這樣,霍斯特威塞爾在歌詞裏宣揚的那些狠狠鬥爭精神,搭着德意志之歌的旋律洗腦了德國人十幾年的光陰,要是德意志之歌的作曲者音樂巨匠海頓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給氣活過來。

◇圖為《裝甲兵進行曲》部分歌詞

納粹掌權之後,像《霍斯特威塞爾之歌》這樣的納粹戰歌層出不窮,而納粹德國也迅速地擴軍備戰,後來更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期間軍隊各兵種也都陸續有了自己的戰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納粹裝甲部隊的《裝甲兵進行曲》,這首歌曲創作於1935年,其歌詞帶有一種「宿命的樂觀」,前面的歌詞都是在說自己如何戰無不勝,笑對困難,讓歌曲得到升華的是最後那段,「如果命運拋棄了我們,再也不能回到家鄉,至少我們還有忠實的坦克,會給我們一個金屬的墳墓」。

往後幾年,這首歌伴隨着德國裝甲部隊席捲了整個歐洲,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軍歌被創作出來,用以表現納粹士兵的豪邁勇猛,這其中最典型的一首是《黨衛軍在敵境前進》,它的旋律原本是西班牙內戰期間的《禿鷹軍團進行曲》,後來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後被加行了大量意識形態的內容,表達元首和蘇聯勢不兩立,成了東線黨衛軍非官方的標準戰歌。

◇圖為《黨衛軍在敵境前進》(SS Marschiert in Feindesland)部分歌詞

更為難得的是,這首歌的歌詞還比較懂得根據戰線與時俱進。一開始的歌詞裏會說「射手佇立在伏爾加河畔」。可是到了1945年,戰線已經敗退到了德國境內,這歌詞就改成了「射手佇立在奧得河畔」,反正不管佇立在哪兒,納粹的黨衛軍永遠是最帥最厲害的,納粹甭管現實再糟糕,最後也一定會贏贏贏,誰要是對這最後勝利缺乏信念,多唱幾遍這首歌,沒準兒就給洗腦洗回來了。

當然,這些軍人創作,也主要由軍人傳唱的歌曲,也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爆棚的那種,畢竟軍人在前線隨時可能命都沒了,還得常年忍受思鄉等等的痛苦,這時候前線士兵們歡迎的,反而是一些所謂的「靡靡之音」,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著名歌曲《莉莉瑪蓮》(詳見:二戰交戰國士兵都喜歡,《莉莉瑪蓮》有什麼魔力?|循跡曉講),這首歌反映的是士兵想念他的女朋友,如此很沒有精神的主題配上靡靡之音的旋律,這可跟納粹宣揚的日耳曼超人形象差距太遠了。

戈培爾曾經一度下令禁止這首歌播放,但無奈前線士兵就是愛聽這個,非洲軍團的隆美爾將軍甚至還專門寫信抗議,後來這首前線的靡靡之音不僅受德國士兵的歡迎,連對面的盟軍士兵也愛聽它了,甚至一天不聽就渾身難受。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對莉莉瑪蓮有那麼一句評價,說它的作者是「戰爭期間唯一一位給世界帶來歡樂的德國人」。

1945年,隨着納粹德國的戰敗和後來德國政府的去納粹化,那些意識形態過於濃重的歌曲,比如《霍斯特威塞爾之歌》,遭到了嚴格禁止,如果不是為了教學和保存歷史的目的,演唱此歌或者播放它的錄音,是要被判刑的。而一些意識形態不那麼濃重的歌曲則被改了歌詞在德國甚至其他一些國家繼續流傳。比如說《裝甲兵進行曲》,戰後一直被聯邦德國陸軍和奧地利軍隊採用,甚至法國外籍軍團也把它改了詞沿用下來。

◇圖為電影《坦克大決戰》中軍官合唱《裝甲兵進行曲》

1969年拍攝的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德國裝甲兵戰前齊唱此歌,更是讓這首歌出了名。不過就算這些歌曲意識形態不那麼重,它們畢竟也承載着納粹的痛苦記憶,所以到了新世紀,這些歌曲也慢慢地不再被官方鼓勵,2017年,德國通過法律,《裝甲兵進行曲》不再為國防軍所用。而就在幾年前,一名奧地利的政客無意間引用了《黨衛軍在敵境前進》的幾句歌詞,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他本人也不得不辭職了事。

如果光從音樂的角度看,納粹時期的一些歌曲很能夠調動人的情緒,這毫無問題,但問題在於它調動的那是怎樣的情緒呢,群情激昂,高聲歌唱背後,是怎樣的訴求呢,這些可怕的問題被包裹在音樂的糖衣之下,就這麼神不知鬼不覺地洗腦了德國人,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戰後的德國要跟納粹劃清界限,哪怕這些歌曾經還不錯,也不想承載這些痛苦記憶了,畢竟這些歌的背後,可是站着那個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邪惡政權的影子。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循跡曉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2/213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