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被封殺)劉遠舉:中國恢復對日免簽,但仇日情緒怎麼辦?

作者:
憤怒與恐懼,一直是互聯網上的流量密碼,人會被群情激奮的力量感所吸引,在恐懼時也會尋找集體的力量感。所以,網上有人用憤怒、恐懼引誘網民,聚集流量獲得收益。基於歷史與當下的現實,仇日就成了流量密碼。這兩個因素疊加到一起就意味着,即便中日之間存在爭議、鬥爭,但國內網絡上的對日態度,可能是過度的、情緒化的,且是利益驅使的。

在恢復對日免簽的政策之下,針對少數人對日本遊客的敵視行為,針對網上的那些非理性的反日情緒,相關部門應該有一個鮮明的態度。

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為進一步便利中外人員往來,中方決定擴大免簽國家的範圍,自2024年11月30日至2025年12月31日,對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馬耳他、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日本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

這就意味着,加上此前持續推出的免簽政策,目前,有38個免簽國家的公民,持普通護照來華經商、旅遊觀光、探親訪友、交流訪問,過境不超過30天,可免辦簽證入境。

此前中國政府對一系列國家實施了144小時過境免簽、單方面免簽政策。這個政策有力地拉動了中外各方面交流。

據統計,今年三季度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818.6萬人次,同比上升48.8%;其中,通過免簽入境488.5萬人次,同比上升78.6%。免簽入境的比例上漲幅度高於整體漲幅,證明了免簽政策的拉動作用。

此次一個重要看點是恢復了日本公民的免簽身份。2003年起,中國對新加坡、汶萊、日本三國實行15天的單方面免簽,2020年3月疫情期間暫停。去年以來,日方一直呼籲中方儘快恢復對日本免簽,以便利商務等人員往來。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駐華大使金杉憲治都在不同場合公開向中方喊話。

中方此次恢復日本免簽入境,回應了這個呼籲,不僅符合兩國當前關係形勢,也有利於日本對華交流合作,以及日本人來華旅遊觀光。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遊客出境日本訂單同比增長超160%,日本在中國遊客出境游熱門目的地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在中國入境遊客源國中排名前三。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日本遊客入境中國旅遊訂單也同比增長140%。但由於沒有恢復免簽,日本遊客來華依然不便。簡單地說,日本旅遊賺到了中國的錢,而中國沒有賺到日本的錢。

日本恢復免簽的消息公佈僅半小時後,攜程海外平台歐洲站點、日本站點上,與中國相關目的地搜索熱度環比分別增長65%、112%。其中從日本多地直飛中國目的地的航班熱度大漲。

攜程分析認為,單方面免簽政策的出台,有助於便利在日華人回國探親、旅遊,同時進一步促進中日旅遊交流,促進國內針對日本遊客的旅遊產品開發。

不過,對日恢復免簽政策,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各方協力解決。

消除民間仇日情緒,官方應亮明態度

今年6月蘇州日本人母子被襲擊事件,9月深圳日本男童遭刺殺事件後,雖然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提醒在中國的日僑,不要「用日語大聲交談」「避免可能引發注意的行為」「外出時要仔細留意周圍狀況」,但日本對中國的旅遊警示層級未提高。

日本外務省針對本國公民在海外旅遊和滯留所設的警示層級有4階段,包括「層級1」(需充分注意)、「層級2」(非必要,儘量不要前往)、「層級3」(停止前往)、「層級4」(勸告離境)。雖然有日本議員認為,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面臨風險,日本應該提高警示層級。但日本外務省對此表示,「目前沒有研討提升層級,但會從中長期的觀點進行綜合研判」,這體現了日本外務省的客觀態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善意的姿態。

毋庸諱言,更多的日本人來到中國後,中國民眾對日本遊客的態度,會成為一個問題。

前不久,雲南騰衝一溫泉酒店,因為不夠星級標準,不具資質,無法接待日本遊客。酒店工作人員順勢強烈表達對日本人的負面態度,拒絕日本遊客入住。後又將視頻發到社交平台後,獲得了大量的支持。

該事件背後,有兩點值得關注。第一,酒店接待外國遊客上,還存在諸多限制,比如涉外酒店資質問題。由此延伸開,針對外國遊客在華的支付、交通、網絡等服務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二點則是民眾對日本人的態度問題。

態度問題有可能導致衝突,衝突可能進一步導致安全問題、惡性事件。這的確需要相關部門拿出更明確的態度,引導民間不理性的情緒。

在社交媒體、短視頻發達的當下,網民,不再是被動的受眾,而是主動地表達者。自媒體博主在表達,評論、留言、轉發,也是一種表達。在算法的驅動下,這種表達有一種自我加強機制。

與此同時,憤怒與恐懼,一直是互聯網上的流量密碼,人會被群情激奮的力量感所吸引,在恐懼時也會尋找集體的力量感。所以,網上有人用憤怒、恐懼引誘網民,聚集流量獲得收益。基於歷史與當下的現實,仇日就成了流量密碼。

這兩個因素疊加到一起就意味着,即便中日之間存在爭議、鬥爭,但國內網絡上的對日態度,可能是過度的、情緒化的,且是利益驅使的。

想要把這種非理性情緒隔離在網上,隔絕在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一國民眾對另一國民眾抱有敵視情緒,又要求兩國之間保持良好關係,這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中國人在國內的表達,會被傳遞到國外。中國人也會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去表達。中國人對一個國家的態度,會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

而且,隔絕線上情緒與線下行為,也是不可能的。線上的虛擬氛圍中的情緒,一定會變為線下的實際行動。隨着免簽政策,當日本人越來越多地到中國來旅遊,發生這些行為的概率也增加了。

所以,在恢復對日免簽的政策之下,針對少數人對日本遊客的敵視行為,針對網上的那些非理性的反日情緒,相關部門應該有一個鮮明的態度。

對相關的事件,官方沒有給出鮮明態度,這本身就會被解讀為信號,即「沒有態度也是種態度」。這種態度會被自媒體博主在自己製作的內容中加以放大,進而進一步推動民間非理性的情緒。

某種程度上,把日本納入免簽,正體現了相關部門的擔當,頂住了民間輿論的非理性。所以,只要相關部門堅持正確的態度,在穿和服、吃日料、出現日本文化的符號等常見事件上,依法依規行事,民間輿論會很快恢復理性。

人與人的不了解源於隔閡。當不能當面交流的時候,外國人群體就變為了一個符號。符號是抽象的、冷靜的、不帶感情的,這就更容易導向仇恨。

當人面對一個具象的人,面對面交流的時候,群體符號就變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往往導向同理心、友善、熱情等好一面。所以,一個更開放的免簽政策,本身就有利於中國和其他國家建立更好的友善關係。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2/213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