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哈梅內伊的求學和內塔尼亞胡的求學完全是兩個路子,後來哈梅內伊搞神學教學、從政,內塔尼亞胡從商、從政,也反映的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兩種國情。現在,兩人都在各自的國家擔任最重要的職務,照片裡講的都是大事,但還是能感覺到,真正的較量並不取決於現今,早在兩人的青年時代,在各自的校園裏,其高下已經分了出來:雖說術業有專攻,但伊斯蘭神學院終究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對手,前者出教士,後者則是科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的薈萃之地。

伊朗官網上,總能感覺到一種似曾相識的味道:革命的味道。事實上伊朗一直在革命,報道中哈梅內伊總被稱為「伊斯蘭革命最高領袖」。

革命,那要動真格的。哈梅內伊就說,光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出逮捕令還遠遠不夠,他和那些犯罪頭目「必須被判處死刑」。

為了革命,必須抓軍隊。28日,哈梅內伊在紀念海軍日活動上強調伊朗軍隊必須提升戰備狀態和作戰能力。他指出,海軍是當今世界一支至關重要、決定性的力量,武裝部隊最重要的任務是防止入侵,因此,必須採取行動並突出國家的戰鬥力,使那些敵視伊朗的人切實感受到,任何衝突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代價。

講這麼重要的話,按說底下的軍方將領應該正襟危坐,傾聽指示,並像朝鮮將領那樣認真做筆記。但伊朗不是這樣,他們沒有坐着,而是跪着。

伊通社發佈的照片顯示,在一個不大的屋子裏,哈梅內伊坐在椅子上,旁邊立着話筒,一群身穿軍裝的將軍跪在地上,兩手放在腿上,認真聽講。地上應該是地毯,這要是中國裝修隊安的那種實木地板或地板磚,時間長了膝蓋會受不了。倒是旁邊的攝像記者都站着,因為跪着看不到監視器。

我們不了解伊朗的規矩,但能看出,場面很莊重。另外,哈梅內伊不僅是最高領袖,他本身也是宗教領袖。但無論如何,在外人看來,一群軍隊高級官員跪着聽最高領導人作指示,也還是有很大的不適。劉羅鍋和和珅也都跪過,但那是清朝,而伊朗將軍們身處今天。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同樣是領導人,作為伊朗的敵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自己的軍人在一起時則是另外一種畫面。在與總參謀部高級軍官討論加沙作戰方案時,內塔尼亞胡坐着,將軍們也坐着。面前擺着電腦,討論起來有據可查。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當然,也有站着的時候。不過,內塔尼亞胡坐着和時任國防部長加蘭特對話時,身後的男女軍官也在討論問題,而是沒有雙手垂膝,而是邊說邊指向前方大屏幕上的作戰地圖。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內塔尼亞胡和國防軍士兵在一起的畫面看上去也很輕鬆。在加沙行動開始後不久,內塔尼亞胡到基地視察,同士兵們輕鬆交流。年輕的軍人全副武裝,手裏提着自動步槍,而因為靠近前線,內塔尼亞胡自己也穿着防彈衣。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不過,這種穿戴對內塔尼亞胡來說很習慣,因為他本身就曾經是一名國防軍軍人。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如果叫內塔尼亞胡換上袍子,他肯定會很不習慣。更別提讓一堆將軍們跪在自己面前,他肯定會慌得疾步上前攙起對方,折殺得連中國話都禿嚕出來:這可使不得!

然而,最高領袖就很適應。所以說制度很重要,制度到位,就很容易習慣,再彆扭都能習慣。

我們不能把話說絕,哈梅內伊也有和群眾歡聚一堂的場面,當然也包括軍人。但是,將軍們跪着就是跪着,以色列國防軍開會不是這樣。

差在哪裏呢?伊朗和以色列當然不一樣,而且不一樣的地方很多,最簡單一條,伊朗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以色列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不過,伊朗是發展中國家,而以色列是發達國家。伊朗人口是以色列人口的9倍多,但是以色列的GDP卻是伊朗GDP的近一倍半。

為什麼?原因很多,從歷史、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都能找到。但較為簡單的辦法是看看照片,對比一下中心人物——哈梅內伊和內塔尼亞胡——也可以找到一丁點原因:學歷背景。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公開資料顯示,哈梅內伊先是在馬什哈德的傳統伊斯蘭神學院研讀神學,1957年前往伊拉克納傑夫,那裏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聖城。在納傑夫過了一段短時間後,他返回馬什哈德,在1958年開始於庫姆定居,參加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所講的課程。他在1963年因牽涉進伊斯蘭活動而在南呼羅珊省比爾詹德被捕。他在不久後獲釋,隨後在馬什哈德的宗教學校和清真寺教授辭章之道。

兩張照片的對比:神學院敵不過麻省理工學院

可見,哈梅內伊一生圍繞神學,求學和日後工作、從政都是這些內容。天長日久下來,腦子裏東西肯定很多,但都離不開伊斯蘭教。

內塔尼亞胡則是另一種畫風。14歲時隨曾任康奈爾大學教授的父親赴美定居,完成中學學業。197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又在1973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哈佛大學旁聽政治學課程。其間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內塔尼亞胡回國參戰,戰爭結束後返回美國繼續完成學業。

畢業後,內塔尼亞胡返國從商,後進入外交界,1996年首次出任政府總理,後又兩次擔任總理,為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任期最長的總理。

哈梅內伊的求學和內塔尼亞胡的求學完全是兩個路子,後來哈梅內伊搞神學教學、從政,內塔尼亞胡從商、從政,也反映的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兩種國情。現在,兩人都在各自的國家擔任最重要的職務,照片裡講的都是大事,但還是能感覺到,真正的較量並不取決於現今,早在兩人的青年時代,在各自的校園裏,其高下已經分了出來:雖說術業有專攻,但伊斯蘭神學院終究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對手,前者出教士,後者則是科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的薈萃之地。

不過伊朗不服。不服也好,那就比,反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楓葉君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1/213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