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中國弔詭一幕:面對重大事件,多人出現「失語症」

—老蕭雜說:民眾對無差別傷害的失語,僅是因為冷漠嗎?

對於近期發生的無差別傷害事件,輿論場並未出現「共討之」、「共誅之」的氛圍。

而與其他公共事件不同,這類極端情境更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芸芸眾生中的每一個,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很多人一聲未吭,沒有驚愕,沒有憤怒,沒有共情,也沒有探究。

其中也許包括你——就像它們沒有發生過。

面對如此重大的事件,那麼多的人出現「失語症」,這究竟是因為什麼?

是公眾對於這類事件,情感刺激的耐受性提高,反應性降低,進而表現為一種社會情感冷漠嗎?

這個因素固然是有的,但認知僅僅局限於此,卻又未免有些膚淺化。

不少公眾出乎意料地選擇沉默,這不單單源自外界對於言說的規制,也是某種主動保持緘默的選擇。

種種不堪甚至一些極端情境,開始成為日常生活的範式,亦即例外狀態的常態化。在這樣的感同身受中,越來越多的人被「難以言表」的無奈感和無力感所包圍。

真實本就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當語言文字呈現表達乏力的本質,便直接導致了這種集體性沉默。

沉默成為壓抑社會性創痛,逃避慘澹現實的一種方式,藉以迴避某些心理或情感層面難以為繼的話題,從而與失望、傷痛、焦慮等刻意保持「安全」的心理距離。

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無力阻止不堪的發生和延續,與其說負有見證之責,不如說見證了見證的失敗與損毀,於是產生責任人有罪的負疚,進而以沉默這種普通語言之外的另一套「語言」,對語言表徵或見證功能的失效施予回應。

面對所有的發生與存在,沉默成為一種集體言說方式,抑或回應現實的「恰當方式」。

社會公域由此出現一種弔詭情形:人們寧願放棄思考、言說的自由,即寧願放棄作為「社會動物」的身份,使自己再次沉落到個體孤獨之中,從而獲得一種「勞動動物的勝利」。

這種沉默,既不是全然的虛無,亦不是絕對的創造,它更像一種居間立場、一種話語姿態,或者一種精神和道德困境。

「沉默」徵象就像現實與言說之間一個豁口,藉此我們可以一窺時代的創傷內核。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老蕭雜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5/213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