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台海一戰,可能性極高。這個神秘海峽,已成全球最敏感點,七十多年來,冷戰格局、海峽疆界、國共對峙、兩岸恩仇,都在這裏上演,曾有一場「古寧頭戰役」,令毛澤東指揮「三大戰役」奪取政權的神話,最後落腳在一場不光彩的「失敗偷襲」上,號稱常勝將車的粟裕也寫了檢討,後來中共的「統一欲望」,從毛鄧一直到習,也苦熬了五代領袖。背靠大洋,面對大陸,這個位置就叫台灣獨特、要害、痛苦。然而最近美國換了總統,川普對華政策、協防台灣等等,皆撲朔迷離,台灣再次面臨徬徨憂鬱前景。】
九零年代初,台灣華視曾約我拍一部《海峽》。對我來說,台灣海峽始終只是一個政治符號,當我還不能把它轉化成一個文化符號時,就去拍電視,感到很困難。我拍《河殤》的靈感,最初來自飛躍黃河上空時,看到它象一條血管婉蜒在光禿禿的黃土高原上,它就在這一霎那變成了文化符號。我沒飛過台灣海峽——過去只有那些來回投誠、今天則是越界的飛行員有這分福氣,也沒坐船偷渡過一趟(平生坐船過海峽,只有偷渡逃香港那次),記得1988年一位大陸寫報導文學的好友,獨自跑到福建沿海,賣通船老大偷渡台灣海峽,差一點葬身魚腹,回來給我講那海峽的。
所以,我給華視寫《海峽》腳本,沒有自己的多少感受,仿佛只是面對一堆歷史材料。
不過,鑽進這堆材料里去,我便發現許多歷史的荒謬和偶然,以及曾經主宰我們的那些強人不能主宰他們自己的悲劇。
毛澤東搞的那場大煉鋼鐵,便是被蔣介石派過來的飛機所激怒,一跺腳要造航空母艦,轉眼就把大陸的林木幾乎剃光;也是因為美國護台灣,毛澤東漚了這口氣,又要「超英趕美」,弄的大陸餓死幾千萬人。毛澤東這個人甚至沒有把地球放在眼裏過,可他偏偏在這條小河溝似的海峽上栽了大跟頭。
蔣介石則不顧一切想奪回大陸,晚年竟對記者說,我們不能一直呆在這個小島上。這兩位中國強人,又都受到他們背後的國際強權的掣肘,他們又都有不肯妥協的一面。所以,一九五零年代的台灣海峽,真正是東西方的「楚河漢界」。從這段歷史就可以看出,中國在這些強人的治下,哪裏擺脫過所謂「外國勢力」的控制?那時候,在美蘇、國共之間,象玩一場遊戲,但都玩得很拙劣。
但是圍起來的屏障,卻圍不住東亞人的發財心。
自五十年代初韓戰以來,東亞的區域政治,基本上只是美蘇戰略對抗的一個次要的投射點。朝鮮半島的三十八度線、中南半島的北緯十七度線加上台灣海峽,既成為美蘇之間的一條冷戰疆界,也構成了東亞的一道屏障。東亞地區便在這個結構下持續了四十年的相對穩定。日本的「經濟奇蹟」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都是在這個構架和這段穩定期內實現的。
冷戰的結束,蘇聯崩解;英國經濟衰退,美國也發生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衰退,失業劇增,工廠倒閉。相比之下,地球另一邊的東亞,似乎成了一個亮點。日本不僅在1985年後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1988年也成為最大的經濟外援國。1991年,台灣外匯存底依然超過八百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同時,台灣通過大選暫時化解了困擾台灣社會多年的統獨危機,政局趨於穩定。朝鮮半島軍事對峙緩解,南北雙方共同進入聯合國,接着又共同簽署了互不侵犯、交流與合作協議以及朝鮮半島非核化宣言。
即使在八九年「六四」屠殺後最不被看好的中國,也出現經濟的持續增長,1991年外貿出口總額一千三百多億美元,順差八十多億美元,外匯存底增至四百多億美元。有人預言南中國將是「第五條小龍」,共產黨也號召「悶聲發大財」,全中國都掉進錢眼兒里了。
美國、日本、中國、韓國朝鮮等,在這個架構中互動了超過半個世紀,結局是:
1、「工業東亞」煙消雲散;
2、「大中華經濟圈」被中國崛起取代;
3、「東北亞經濟圈」始終沒有出現,朝鮮成一個「核爆點」;
4、日本一直在美中之間掙扎、投機;
5、「民族主義」勃興成為集權的幫凶;
6、中國經濟起飛制度倒退;
7、美國過早撤離亞太,乃是這一切的主因。
這條海峽依然不寧靜,是因為貧困大陸崛起了,把陸地鋪滿了鐵路之後,就造航母了。
由此,美國從奧巴馬執政時期,返回太平洋,構建第一島鏈,堵截中國「走向大洋」,後來更加明確的部署,是前後兩任國務卿蓬佩奧和布林肯皆赴東京,要組建一個「印太架構」以對付中國。
其實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這個架構,卻因為美國誤判中共,過早撤離東亞而前功盡棄。這次美國不僅聯合整個東亞、東南亞乃至大洋洲國家,還拉上了印度,徹底包圍中國。
今天的東亞,最敏感部位已非朝鮮半島,而是台灣海峽。
毛和蔣都過世了,海峽雖無硝煙,算是進入和平競爭時代了嗎?習近平不圖事功,就是個「窩囊廢」,這個小學生怎咽得下這口氣?他的事功也只有兩樣:走民主化道路或者完成「大一統」,顯然他不拿第一樣,就只剩下第二樣。
在第一島鏈,台灣因是島鏈咽喉,就成了「印太聯盟」或稱「亞洲小北約」的支柱,美國舍它便使整個戰略瓦解,因此軍援已然開始,F-35將「出租」,現在全世界都在猜的是下一個爆炸彈:美台復交。但這件事一直說不清楚,也總是口水仗,兩個超強別苗頭,看誰唬住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