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蘇聯解體,中國得到了哪些好處?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俄聯邦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遺產,但軍事實力到底還是大大削弱了。這麼一來,自然無形中就減輕了咱們北方的軍事壓力。而且蘇聯解體以後,俄聯邦的軍隊全部撤離了外蒙,10萬俄軍一撤走,那咱們在中蒙邊界上的軍事壓力,自然也大大減輕了。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利好。

蘇聯作為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巔峰時期,其實力甚至超過了美國。這也是俄國在其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期,有點類似咱們中國的漢唐時代。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中蘇關係逐步惡化,維持了11年的蜜月期就此終結。此後蘇聯在國際上各種詆毀中國,支持印度、越南制衡中國,甚至不惜陳兵百萬,威脅中國。

由於自身太作,最終在1991年,蘇聯解體,這個龐然大物,一眨眼被分成了15份。這事兒對世界來說,震撼極大。那麼對咱們中國來說,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其實說實話,只有好處,沒啥壞處。

北方軍事壓力大大減輕,集中精力搞經濟

蘇聯作為超級大國,其軍事實力是不可小覷的。雖說他們在阿富汗折騰了10年都沒啥成果,但其綜合國力擺在那裏,高端武器也層出不窮,底子厚,研發能力強,又不缺資源,所以蘇聯的軍事實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身邊住着這麼一位大哥級的人物,就問你晚上睡覺能睡得香嗎?一不小心這位大哥就能踹開你家的門,邦邦給你幾拳,甚至直接把你給干趴下。

1969年中蘇交惡到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已經大打出手了。珍寶島和鐵列克提的摩擦,差點釀成一場滅國之戰。

蘇聯陳兵百萬在中蘇邊界、中蒙邊境,數千輛坦克枕戈待旦,只要勃列日涅夫一聲令下,百萬蘇軍和數千輛坦克就會揮師南下,飲馬黃河。蘇聯甚至想要用核彈,給我們做一個全方位的外科手術。

那時候教員甚至提出了換家的策略,也就是如果蘇聯對我們的土地用上核彈,那6億多中國人全部住到蘇聯去,看你們蘇聯怎麼辦。

所以說,北方的軍事威脅,實際上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外蒙邊境,距離中國的核心地區,其實並不遠,蘇軍想要打到我們的京城,非常方便。沒辦法,蘇聯當時掌控着外蒙的一切。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俄聯邦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遺產,但軍事實力到底還是大大削弱了。這麼一來,自然無形中就減輕了咱們北方的軍事壓力。

而且蘇聯解體以後,俄聯邦的軍隊全部撤離了外蒙,10萬俄軍一撤走,那咱們在中蒙邊界上的軍事壓力,自然也大大減輕了。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利好。

先進的軍事技術,可以花錢買到了

蘇聯在中共建國初期,對中國的援助,是不可以被歷史抹殺的。那11年的援助,的確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不過11年過後,中蘇交惡,蘇聯中途撤走了所有援助的專家,導致中國不少工業化的工程,都成了半吊子工程,損失巨大。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中國最初在美蘇之間,是明確選擇蘇聯的,因此和美國早已一刀兩斷。結果到了1960年,又被蘇聯逼着和蘇聯一刀兩斷。

同時與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中斷一切聯繫,這無疑會導致我們在各方面都遭遇封鎖,尤其是科技、軍事等領域。

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軍事技術上的封鎖,是極其致命的。為啥朝鮮寧可餓肚子,也要搞出原子彈,就是這個道理,你看現在誰還敢不給金書記面子?

原本蘇聯是不可能將任何軍事科技出售給中國的,但是蘇聯解體以後,中國便可以從蘇聯各加盟國中,分別採購一些軍事產品,以此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

比如說90年代頻繁採購的蘇-27戰鬥機,雖然問題很多,但在當時來說已經算很先進了,對中國戰鬥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千禧年後又採購了更先進的蘇-30戰鬥機,綜合戰鬥力又上了一個台階。

當時中國也想採購航母,但是過程太複雜,所以就先從俄聯邦採購了2艘965型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以及潛水艇。

後來軍方發現,俄方簡直在坑咱們的錢,因為這些武器裝備雖然比較先進,但問題非常多,可能跟他們想賺快錢有關。畢竟俄方當時窮的叮噹響,急需完成訂單,拿到票子。即便如此,在一些技術方面,對咱們的軍工發展,還是有很大借鑑意義的。

烏克蘭採購的裝備,那可就是原汁原味了,基本就是從蘇聯遺產那兒分到了什麼,烏克蘭就賣給中國什麼。之所以是這樣,主要是烏克蘭當時沒打算繼續往軍事方面發展,他們更渴望進一步發展經濟,從他們主動放棄核武器就看得出來。

從90年代開始,烏克蘭累計向中國提供的軍工技術,達到了1500項左右,尤其是造船技術。畢竟蘇聯時期,烏克蘭是蘇聯的主要航母生產基地,擁有一大批製造航母的人才。

蘇聯解體以後,這批人才失業了,恰好中國有這方面需要,這不是瞌睡遇到枕頭了嗎?所以中國能夠得到航母,其實也源於和烏克蘭之間的合作。這玩意兒可是蘇聯時期,你拿多少錢也不可能買到的,美國就更加不可能賣給你了。

國際地位直線上升

蘇聯在的時候,美蘇兩大霸主,幾乎把世界絕大多數地盤都給瓜分了,到處都是他們的勢力範圍。美國的影響力包括了整個美洲、西歐、中歐、部分東亞地區以及部分中東地區。蘇聯的勢力範圍包括了東歐、部分非洲地區、部分中東地區以及部分東亞地區。

總歸這兩大霸主,不可能讓第三國再到世界上分一杯羹。至於國際地位,那自然是美蘇兩家獨大,沒有第三國什麼事兒。

不過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是亞歐班列開啟後,中亞地區與中國的合作逐漸頻繁。

其次,中國在非洲,也結交了大量的好友,雖然花了不少錢,但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的確提升了不少。而且錢花下去,也不是完全沒有經濟回報,他們的礦藏就是回報之一。

此外,中國在中東地區,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伊朗敘利亞等國,都和中國的關係不錯,至少不會讓中東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

所以說,伴隨着蘇聯解體,中國的國際地位直線上升,逐漸成了除美國外的另外一位大佬。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當年蘇聯的地位,但好歹上了好幾個台階。

當然了,美國的好處也不少,比如說過去跟着蘇聯混的東歐各國,紛紛開始加入北約和歐盟,進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

收復部分領土

沙俄、蘇聯累計從中國分出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了沙俄直接割走的151萬平方公里外東北、外西北,蘇聯弄走的17萬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以及蘇聯分出的156萬平方公里的蒙古國。

很多人對這個數據不太敏感,這麼說吧,這些領土加起來,超過了30個江蘇省的大小。所以說,歷史上俄國對中國的傷害,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

蘇聯解體以後,咱們從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手裏,累計收復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和300多萬平方公里比起來,就是一粒芝麻,但能收回來就很不容易了。

此外,中國也從俄聯邦手裏,收回了不到20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點土地,在300多萬平方公里眼裏,更是不值一提。但能夠從俄國手裏收復土地,這在世界史上,也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值得銘記。若不是蘇聯解體,這種事根本不可能發生。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歷史鑑賞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2/213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