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張昆陽:親美、仇美成為越南盛衰分界線

作者:
越南選擇了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通過經濟務實主義和多元化的盟友關係來平衡中國影響,並在維護主權問題上堅持立場。香港降,越南升,或者是十年前大家都難以想像的事。香港和越南的人民均沒有民主選擇自己的領導人,但擁有主權的越南至少有能力向中國說不,走一條獨立的路。

在19世紀中葉,亞洲正值列強競逐、帝國主義勢力日益擴張的時期。彼時,香港和越南雖身處同一地區,卻因不同的歷史軌跡,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香港於1842年在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成為一個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蓬勃發展的港口城市,逐步建立了高度的自治制度和法律體系。而越南則長期處於法國殖民統治之下,20世紀中葉才在革命戰爭中掙脫枷鎖,並最終成為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

香港和越南的經濟與政治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示了亞洲兩個不同系統如何推動發展。兩地與中國有着複雜的歷史聯繫,但由於地緣政治和歷史背景的獨特性,兩地在近年卻走上不同的命運軌跡。當香港失去自主權,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越南卻越來越成為中美角力下的得益者。

香港:全球一體化的資本主義中心

香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全球最自由、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憑藉西方風格的資本主義及在中國主權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而著稱。自198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世界上曾經最好的金融機構和透明的法律環境。外國直接投資(FDI)、貿易流動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推動了香港經濟的繁榮,使其成為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

越南: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相比之下,越南奉行的是由越南共產黨主導的「社會主義導向的市場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始於1986年的「革新」政策,旨在將越南從中央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導向的市場經濟。這一改革帶來了顯著的增長,使越南成為亞洲最具活力的新興經濟體之一。越南經濟由國有企業和私營公司共同構成,政府在銀行、能源和電信等戰略行業中發揮着重要的監管作用。

自2000年代初以來,越南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與歐盟和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越南的快速工業化,加上龐大而年輕的勞動力,使其在電子、紡織和農業領域中成為製造業的關鍵角色。儘管越南並不像香港那樣服務業為主,但其吸引了大量外資,特別是從中國因勞動力成本上升而轉移的跨國公司。

香港:在威權框架內有限的民主自治

香港的政治模式具有獨特的混合結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本應擁有相當的自治權,但這種自治在過去數年被摧毀。儘管香港在回歸後享有政治自由和獨立的法律體系,尤其是2020年《國家安全法》實施後,該法律嚴重限制了香港的政治自由,將顛覆、分裂、恐怖主義和勾結外部勢力等行為定為犯罪。北京的日益加強的影響顯示出,香港的自治是有條件的,並且隨着其服務於中國的國家利益而發生變化。

越南:一黨制的嚴密政治控制

在20世紀中期,冷戰的風暴橫掃全球,將世界分割為兩大陣營: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陣營。越南成為了這場全球對抗中的一個關鍵戰場,象徵着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1954年,法國在奠邊府戰役中失敗,結束了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這並未為越南帶來和平,而是將國家一分為二——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勢力控制,南方的越南共和國則獲得美國支持,成為反共的堡壘。這種分裂成為越南戰爭的導火索。

越南戰爭(1965-1975)是一場持久而血腥的衝突,美國在南越投入了大量軍事和經濟資源,試圖遏制北越和越共的進攻。然而,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憑藉強大的戰鬥意志和複雜的地形,最終在1975年取得勝利,統一越南,建立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這場戰爭的影響深遠,不僅使美國經濟受創,也動搖了其全球領導地位,成為冷戰的一次重挫。

越南的政治模式與香港的半自治框架完全不同。作為一個由越南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制國家,越南的政治體制嚴格威權,對異議的容忍度極低,沒有政治競爭的空間。政治權力集中在共產黨手中,決策過程基本不透明,關鍵決策由黨的高層決定。越南政府嚴格控制媒體,限制網絡自由,並對民間社會組織進行限制。

應對中國挑戰

香港:日益依賴,自治受損

經濟上,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地理相近和經濟整合一直是一個優勢,使其接觸到龐大的消費市場。然而,對中國的依賴增加也讓香港更容易受到北京政治議程的影響。最近旨在加強香港與鄰近廣東省的「大灣區」計劃,目的是將香港經濟上與深圳、廣州和珠海等內地城市整合。雖然這些計劃可能增強香港在中國內部的經濟作用,但也可能進一步侵蝕其獨特的身份和自治性。

越南:平衡經濟利益與謹慎的戰略

越南對中國的應對方式務實且平衡。作為與中國共享漫長邊界的國家,越南深刻了解其強大鄰國帶來的地緣政治挑戰。兩國之間的關係由於歷史上的複雜性而變得微妙,特別是在南海領土爭端上。儘管如此,越南仍致力於維持一個穩定且合作的對華關係,以獲取經濟利益。

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越南從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產業上的投資中受益。然而,越南小心翼翼地避免對中國經濟依賴過度,為此積極多樣化其外交和經濟夥伴關係,推進與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的密切合作。這種多樣化策略幫助越南避免了對中國的依賴,並打造了一個更具韌性和更廣泛聯繫的經濟體。

在政治上,越南在南海問題上展現出一定的抵抗態度,加強了其軍事力量並與地區盟友合作。越南的政治結構由共產黨嚴格控制,這讓它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能夠更加堅定,維護關於主權問題的統一立場。

結論:分歧的道路與共同的挑戰

越南成功地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遊走,採取外交平衡和多元化夥伴關係的策略,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和自主性。通過與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在內的全球大國建立關係,越南構建了一個增強其對中國獨立性的強大盟友網絡。這種方式不僅帶來外國投資和貿易協定,還使越南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例如,2023年,越南先後與美國及中國的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這表明了越南明白保護自己自主性的重要性。此外,越南在維護主權上立場堅定,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它既抵制中國的領土主張,又避免直接對抗。越南沒有因為自己所相信的共產主義,因此就盲目倒向中國共產黨。通過務實的外交方式,越南在大國競爭中保障了穩定的經濟增長,並增強了國家韌性。

相較之下,香港在中國共產黨的增強控制下,其自主性大幅削弱,導致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對其信任下降。自2020年《國家安全法》實施以來,香港的獨特自由受到了嚴重限制,政治異見、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打壓。這種自主性的削弱,使香港的國際關係緊張,並導致美國取消了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並對破壞香港自主性的官員實施制裁。結果不僅使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大幅下降,還導致資金外流增加,投資者對香港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越南成功地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並維持經濟獨立,而香港隨着與中國的深度融合,喪失了其特殊地位,也失去了西方的信任,使其長期穩定和經濟活力受到質疑。

香港和越南的模式提供了對中國影響下不同應對方式的借鑑。香港以半自治資本主義制度,面臨着北京日益加大的壓力,挑戰着其曾經繁榮的自主性。結果是香港的政治環境出現顯著變化,其吸引力作為國際商業中心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越南選擇了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通過經濟務實主義和多元化的盟友關係來平衡中國影響,並在維護主權問題上堅持立場。香港降,越南升,或者是十年前大家都難以想像的事。香港和越南的人民均沒有民主選擇自己的領導人,但擁有主權的越南至少有能力向中國說不,走一條獨立的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7/213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