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美元是否會崩潰:美聯儲如何玩轉貨幣的魔法?

作者:

導讀:上帝創造了貨幣的古老魔法,用一雙看不見的手,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經濟繁榮。然而,當政府這雙看得見的手開始蠢蠢欲動、胡亂作為之時,毀掉的將是自由市場曾經帶來的一切自由、財富和繁榮。

—美元會崩潰嗎?—

美聯儲:如何玩轉貨幣的魔法

文|立峰

有人說,貨幣是一種古老的魔法。

因為,貨幣不但能夠跨越時間空間儲存傳遞價值,還能將本身沒任何價值的紙張、符號,或記賬憑證、電子數據,如同魔法一般,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財富、物資或資源。

因而,貨幣本身也就像魔法一般,影響和控制着人的行為,既促動人們去努力學習、玩命工作,為積累財富處心積慮,也會引發對立、衝突,甚至是戰爭。

然而,在現代社會,「錢」或曰「貨幣」,是可以被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

1、不但,商業銀行能通過銀行的信貸系統、利用乘數效應,在有限的基礎貨幣之上,幾倍、幾十倍地「創造」新的貨幣,為市場提供大量的流動性。

2、而且,各國央行更可以任性印錢,如同魔法般憑空創造出天量的財富,甚至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比如美聯儲,從2008年次貸危機,就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瘋狂印鈔的節奏。

1、從2008~2016年,美聯儲進行了四輪量化寬鬆,放任資產負債表擴張了足足5倍,從0.89萬億猛增到4.49萬億美元。

2、隨後,在2020年新冠爆發之際,剛剛聲稱準備縮表的美聯儲,又重新開啟了新一輪史無前例的瘋狂擴表。資產負債表的餘額,從2019年的3.73萬億,一下猛增至2022年的8.95萬億美元。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整整10倍。

到2024年的今天,這個數值雖然回降至7萬億,但恐怕再也回不到2008年的水平了。

在2017~2019新冠流行爆發前

川普總統任內本可以縮表了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表意味着什麼呢?簡單說,這就等同於央行憑空印錢。光看剛剛過去的16年,就能了解美聯儲印起錢來,基本是想怎麼印就怎麼印。

既然印出了如此多的美元,其結果無外乎是美元的貶值。而美元貶值反映在黃金價格上,即是黃金價格一輪輪的觸目驚心的瘋狂飆升。

如果說,貨幣的本質是信用。那麼,美元價值的唯一來源,就應該是美國政府的信用。

但信用卻很抽象,說到底,不過是一種社會共識罷了。簡單地說,就是市場對於美國政府恪守承諾、足夠責任、絕不耍賴的信心。

而所謂的貨幣魔法,正是市場將對美國政府的信任投射到美元價值上,從而為全社會帶來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

其實並不止是美元,當今世界各國發行的法定貨幣莫不如此:而政府的信用,也就是支撐其法幣價值的唯一的法寶。即,

貨幣本身都是毫無價值的紙張,因而貨幣的全部價值就來自全社會對政府信用的信心。

當政府的信用缺失,市場的信心就會坍塌。貨幣的古老魔法便不復存在,貨幣也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就如同津巴布韋委內瑞拉等國不斷上演的劇情。

然而,美國可不是委內瑞拉。自20世紀初開始,當美國的經濟體量躍升至全球第一,美元也隨之成了廣受歡迎的信用貨幣。

但是現實世界並不總是那麼簡單。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在美聯儲成立不久後,汽車大亨亨利·福特就曾警告說:

要是民眾真正了解到美聯儲是如何運作美元的,恐怕會引起暴亂。

福特所言不虛,在美聯儲成立之前,美國的金融秩序都是市場自發形成的,雖然有時效率會比較低,但卻相對比較健康。自從美聯儲成立,它就憑藉着巨大的權力,成為了金融秩序不折不扣的破壞者。

美聯儲短短几年間

印鈔規模就擴大了10倍

一戰以後,在1929年美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而今天經濟學界的基本共識是,大蕭條就是美聯儲惹的禍。

二戰以後,隨着美國經濟體量的不斷膨脹,美聯儲的作惡能力更是水漲船高、愈演愈烈。

事實是,對於一個能呼風喚雨、能量巨大的美聯儲,一個能無中生有「創造」天量美元、全球通貨的美聯儲,如果不加以限制、任其野蠻生長,遲早會釀成比1929大蕭條更加嚴重的危機,也遲早會摧毀美元來之不易的全球貨幣的信用。

那麼,美元究竟是什麼?美聯儲到底如何玩轉了這場關於美元的遊戲呢?

1961~1980年美國基礎貨幣供應量的上漲

1、美元從哪裏來?

美國建國時並沒有中央銀行。美國的中央銀行,即美聯儲,是在建國一百多年後的1913年才成立的。而在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已經有了各自的中央銀行。

其實早在美國建國之初,就有人呼籲成立一個中央銀行。比如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主義者,曾經兩次強烈要求成立全國性的聯邦銀行,來面向全國發行戰爭債券、清償戰爭欠款,同時幫助發展尚在起步期的工商業經濟。

然而,當時國會卻有一派反對的力量,即以傑斐遜為代表的反聯邦主義者。他們非常擔心,一旦有了聯邦層面的中央銀行,早晚會催生出一個過於龐大的銀行財團,會對普通的中小銀行造成碾壓、形成不公,因而一再反對拒絕。

後來,國會因為現實需要,雖然先後兩次批准成立了美國第一和第二銀行,但都只給了20年的期限,到期後便沒有再度續約,全都按時關閉了。

於是到1837年,隨着第二銀行的關閉,美國便迎來了歷史上著名的自由銀行時代Free Banking Era。從密歇根州開始,各州陸續通過了《自由銀行法案》,政府對於銀行的監管相當寬鬆、聊勝於無。銀行只需要向所在州的管理機構存入一定的「保證金」,購買一定比例的州政府債券,就可以發行自己的紙幣了。

因而當時美國各地,市面上充斥着五花八門的紙幣。為此,紐約市還成立了紐約清算所New York Clearing House,為客戶提供各種城市銀行票據的兌換和結算渠道。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1860年內戰開打,打仗急需籌集戰爭物資,各種亂七八糟的紙幣就變得很不方便。到1863年,林肯為打贏內戰而需要統一美元,於是推動國會通過了《國民銀行法》National Bank Act,建立起國民銀行體系。也就是,

1、鼓勵自願接受聯邦法律監管的私人商業銀行,加入國民銀行體系,成為國家級銀行,幫助發行全國通用的法定貨幣——即財政部統一推出的綠色美元。

2、而不願加入的各州獨立銀行,雖然仍可自行發行貨幣,但卻被國會課以10%的重稅,而國民銀行發行的通用美元則是免稅的。

這就相當於剝奪了各州獨立銀行的貨幣發行權。林肯的這招果然非常管用。沒過多久,獨立銀行發行的各種貨幣就在市場上完全消失了。

國民銀行發行的各種版本綠色美元

雖然,國民銀行仍是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但卻受到聯邦法律的制約,並被納入聯邦政府的統一監管。——這就意味着美國政府壟斷髮鈔權的開始。

從那時起,美國政府就向金融界伸出了看得見的手。為了壟斷髮鈔權,政府除了向獨立銀行徵稅,還加強了對國民銀行的監管。

比如,要求小銀行向大銀行存入準備金Bank Reserves,大銀行再向紐約、芝加哥等大型中心銀行存入準備金,硬是把市場自然形成的網狀結構改成了一種金字塔型結構。

當時小銀行的客戶大多都是農民,秋收季節對資金需求會相應增加。但準備金大都堆積在紐約等大型的中心銀行,當多數銀行集中要求兌付時,就會導致貨幣市場的緊張,甚至引發危機。

正是在國民銀行的時代,金融危機才成了家常便飯。比如,美國在1873年、1884年、1990年、1893年、1903年和1907年,都曾經爆發過大大小小的危機。而這些金融危機,並非源於銀行業的自由競爭,而恰恰是源於政府的監管或管制。

1907年經濟大恐慌

因摩根財團大力出手救市而得到緩解

但事實上,聯邦政府看得見的手,才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正因為聯邦政府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將原本分散的、能夠被市場逐一化解的許多小危機集中起來、並加以放大,導致了一場又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

而所謂的經濟周期,也正是始於聯邦政府對金融行業的人為干預,在林肯動用《國民銀行法》來管制銀行、發行法幣、管理金融以前,各地的確經常有小銀行的破產倒閉,但卻從未發生過全國性的重大危機。更遑論對全世界性都產生了惡劣影響的1929經濟大蕭條了。

2、金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

自美國建國以來,銀行業實行的其實都是金本位制。因為,無論是獨立銀行自行發行的紙幣,還是國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按照法律規定,任何的紙幣持有者、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向發行紙幣的銀行兌回相應的金銀。

而所謂的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錨發行紙幣。也就是說,在金本位制下,無論什麼銀行發行的紙幣,其實都只相當於一張黃金借條。

鍍金時代的美元相當於一張黃金借條

米塞斯說,私人銀行無法大規模地增加貨幣供應量。因為儲戶存在銀行的錢,並不屬於該銀行,銀行擁有的只是保管權。所以,從道理上講,銀行須滿足100%的準備金率。比如,某銀行印了10億美元,就該有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與之對應。

但自由市場條件下的銀行,實行的大多是部分準備金制,只要銀行能依法履行披露義務就行。比如,

有的銀行執行100%的準備金率,只肯給1%的利息;而有的銀行執行的是20%準備金率,卻願意給8%的利息。儲戶可以按各自的風險偏好自由選擇。

本來,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幣材本身,金幣之所以值錢,就是因為黃金值錢。但因為貿易額在不斷增加,黃金太過笨重,交易時又要鑑定成色重量,特別麻煩,所以才有了紙幣這項發明。

而與此同時,又因為紙幣交易實在方便。所以,擁有紙幣的人總會保留些紙幣應付不時之需,而不會全都拿去銀行兌回黃金。於是,銀行就會偷偷多印一些紙幣,只要不是所有人同一時間都來兌換黃金,那麼,只要銀行不關門,多印出來的錢就都相當於銀行賺的。

在自由市場條件下,黃金準備充足、信譽良好的銀行,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而個別銀行的倒閉,也會被市場慢慢消化,很少會釀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金本位制下市面上流通的錢

紙幣上都寫明可在財政部或聯儲銀行

兌換等額黃金

但是,當政府壟斷了紙幣發行後,金本位制就來到了金匯兌本位制。

什麼叫金匯兌本位制呢?其實就是一種耍賴的金本位制。比如,

你可以用黃金來跟政府換紙幣,卻不能拿紙幣找政府換回黃金。原因很簡單,因為政府已經偷偷多印了好多好多的紙幣,如果所有人都拿着紙幣來換回黃金,政府立馬就抓瞎了。

所以,在金匯兌本位制下,政府只規定貨幣的法定含金量,並且規定,國內市場上只能流通紙幣,同時禁止金幣的鑄造和流通。

舉個例子,比如,

一戰爆發後,英國就宣佈暫停英鎊兌換黃金的業務,實行金匯兌本位制。因為黃金都拿去買槍買炮、支持戰爭了。

但到1925年一戰結束時,丘吉爾出任財政大臣,為了顧及大英帝國的體面,丘吉爾決定放棄金匯兌本位制,恢復金本位制。

但問題是,一戰期間英國偷偷印了許多紙幣,也消耗了大量黃金,照理應該重新設定一個兌換比例。但是為顧及面子,同時打壓物價,英鎊與黃金的兌換比率依然被維持在戰前水平。

然而,英國早就沒有那麼多黃金了,英鎊價值其實是虛高的。老百姓當然不傻,紛紛拿着英鎊去換黃金,這讓英國的黃金儲備迅速流失。

所以,到1931年,英國只能宣佈退出金本位制,回到金匯兌本位制,不再提供英鎊兌換黃金的業務了。

從1880~1941年美國市面上各種貨幣的佔比

其中紫色是美聯儲發行的美元

美國和英國一樣,實施的也是金本位制,並且還立法規定,黃金與美元的兌換比是20.67美元/盎司。一開始馬馬虎虎還過得去,但問題卻同樣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

既然政府立法實施的是金本位制,那麼在理論上,應該有多少黃金,就印多少紙幣。因為紙幣本質上就是黃金借條。

同樣,美國政府能發行多少美元,就取決於它有多少黃金儲備。如果國庫里有1億盎司黃金,在20.68美元/盎司的法定價格下,政府只能發行20.68億的美元。

在美國的自由銀行時期,私人銀行的準備金率普遍規定得比較高。雖然偷偷多印錢的情況永遠無法杜絕,但銀行為了顧及信譽、控制風險,總是能夠掌握一個分寸,而那些亂來的銀行早晚會被淘汰,客戶蒙受損失至少能買到一個教訓。

這就是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而且,風險也都局限在小範圍內,而不會被逐級地傳導、放大。

但當政府開始介入銀行業,制定法律,用一張薄薄的紙,輕易換走了民間的黃金。那麼,政府會偷偷作弊多印錢嗎?

當然會啊,政府以所謂的政府信用作背書,多印了許多的法幣,說白了就是明目張胆地賴賬。但是,當錢越印越多,政府為了掩人耳目,又不願讓貨幣貶值。

所以美國在一戰後,也跟英國一樣,多印了很多美元,而金價卻始終保持在20.68美元/盎司。

也就是說,美元同樣是虛高的。如果大家都拿美元去換黃金,等到政府的黃金儲備降為零,市面上多出來的美元就一錢不值了。

按奧派經濟學家羅斯巴德的說法說,這就叫做「合法地印製偽鈔」。

就算從準備金的角度來看,從林肯的國民銀行、到威爾遜的美聯儲,也能清楚地看到,美國的金融亂象並非是自由市場惹的禍,而真正的問題恰恰就出在政府監管上。

自從政府伸出了「看得見的手」,才出現了市場失效和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和市場失效,又成了美國政府進一步干預市場的最好藉口。

3、全都是美聯儲惹的禍

美國是西方所有發達國家裏,最後一個設立央行的。1913年成立的美聯儲,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而作為對比,

1、最著名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

2、瑞士的央行1668年成立;

3、而全世界最早的中央銀行,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早在1609年就成立了。

那麼為什麼,美國在建國後的一百多年裏,一直都沒有中央銀行呢?因為:

1、美國從根本上說,並非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美國本質上,是由各個州組成的一個聯邦。

所以,美國的立國之本,比三權分立更重要的一條,就是主權在州。美國人從國父起,就對聯邦權力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自然不願看到一個能壟斷金融業的、體量龐大的中央銀行。

2、雖然,美國的中央銀行缺席了一百多年,金融行業也經歷了長時間的野蠻生長和放任自流。但是,在沒有中央銀行的時代,經濟保持了長時間的高速成長,並沒出現大的危機。即便有些問題,也能被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自行化解。

而美國之所以從一個農業小國,崛起為20世紀初的世界強國,正是得益於金融行業自由、健康的發展。

但是,自從1863年林肯為了打贏內戰,頒佈《國民銀行法》,變相鼓勵了國民銀行對美元的超發,加上逐級上繳的準備金的制度,將風險集中起來,才造成了美國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而自從1913年威爾遜批准成立美聯儲,不但以一戰為藉口發行大量戰爭債券,人為推高美元的供應量;而且還要求所有銀行業層層上繳準備金,讓金融風險進一步集中積累、並層層放大,終於在1929年釀成了那場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大蕭條。

儘管經濟學界已經普遍承認,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就是美聯儲惹的禍,但大多數人至今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一味責怪銀行家的貪婪無度。

美聯儲在一戰中銷售戰爭債券

⭐️美聯儲的成立

其實,美國成立中央銀行的設想,正是在1907年的經濟危機以後,某些政商精英利用民眾的恐懼,而推動國會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的。

因為在1907年的經濟危機里,J.P.摩根幾乎憑着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央銀行的角色。他不但拿出巨資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還組織各大銀行共同參與挽救危機。終於讓市場走出恐慌、重拾信心、恢復平靜。

但是,成立一個中央銀行的想法,也正是在危機之中孕育、生長、直至最後正式落地的。

在成立中央銀行的討論中,當時共和黨主張所有銀行共同成立一個「國民儲備協會」,也就是一個銀行聯盟,即一個不隸屬於政府的央行。

但這個方案被威爾遜否決。1913年,威爾遜總統簽署《聯邦儲備法》,成立了美聯儲。

美聯儲與國民儲備協會的最大不同就在於,美聯儲是一個政府機構。因為,聯邦儲備銀行雖然是一個銀行系統,所有銀行按照地理位置被分為12個儲備區;但是,它的決策機構是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主席必須由總統任命,經國會通過才能就職。

其實,美聯儲被設計了三個主要的職能,個個看上去都光榮正確,但卻無一例外、全失敗了。也就是說,

1、美聯儲首先是中央銀行,擁有美元的獨家發行權。但更重要的是,美聯儲還承諾遵循真實票據原則Real Bill Doctrine,即每一張美元的背後一定有真實等額的黃金或者資產。

2、美聯儲將下轄的銀行系統分成12個區域,不但體現了權力制衡的原則,還看似打破了國民銀行時期,要求準備金層層上繳的金字塔型結構。

3、最後,就是作為中央銀行充當最後的借款人,即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從而及時化解危機。

然而,不幸的是,這三個預設的角色,美聯儲一個都沒能完成。非但如此,正是因為美聯儲的存在,才導致了此後席捲世界的一場經濟大蕭條。

奧派經濟學鼻祖米塞斯曾說: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前,根本就不存在商業周期的現象。

⭐️美聯儲偷偷印錢了

說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美國大蕭條》的作者羅斯巴德說,就是因為聯邦政府偷偷印錢了。

雖然,美聯儲在成立時胸脯拍得山響,說他堂堂美利堅央行,遵循的是真實票據原則,全宇宙信譽最好,每張紙幣後面都有黃金擔保,云云。而保證美元的含金量,本來就該是美聯儲的職責。

但是,美聯儲一經成立就忘了初心。因為,自從有了美聯儲,美元的供應量就一下漲到天上去了。

從1913年成立到1940年代

美聯儲發行基礎貨幣數量的瘋狂飆漲

羅斯巴德說,實行部分準備金制,其實就是詐騙。既然政府的職責是保護公民財產,既然作為中央銀行的美聯儲又白紙黑字、信誓旦旦承諾了真實票據原則,就理應對部分準備金制加以限制。

美國民眾也普遍認為,美聯儲作為央行無論如何不會倒閉吧。既然各家銀行的準備金都存入了美聯儲,還承諾萬一又危機了,就會成為最後的貸款人。那麼,儲戶存在銀行里的儲蓄就該是絕對安全的。

然而,情況卻正好相反。

在美聯儲成立以前,美國各銀行的平均準備金率是21%;但自從成立了美聯儲,它就把準備金率統一下調到了10%。僅這一項就一下增加了60%的貨幣供應量。

米塞斯說,私人銀行是很難大規模地增加貨幣的。

本來,分散的獨立銀行無法形成合謀,所以即便有心作弊也作不了多少。但是,當美聯儲成立後,本該行使監管的警察局長,卻成了存心詐騙的團伙頭目,率領銀行集體降准,極大增加了儲戶的風險。

但如果僅僅因為降准讓貨幣供應增加了,其實也不要緊。要命的是,1917年,聯邦政府又要求所有銀行的準備金都存入聯邦儲備銀行。這就讓以前相對分散的資金,都集中在了聯儲銀行。雖然準備金的總額上漲並不算多,但卻大大地集中了。

當時正值美國咆哮的20年代,各行各業發展迅猛,商業銀行對客戶的貸款要求幾乎都是有求必應,可以說,大家都甩開膀子放貸。這又大大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從1921~1929年,貨幣供應量從453億上升到733億,足足增加了280億。

這些多印出來的錢,背後並沒有黃金儲備的支撐,羅斯巴德說,這280億就是「合法的偽鈔」,直接催生出了巨大的泡沫,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蕭條。

美聯儲成立一百年來基礎貨幣的變化

大蕭條發生時,小銀行先發生擠兌。若是以前的網狀結構,恐慌會被局限在當時當地,危機也會在微觀層面得到化解。但在1929年,美國銀行系統被美聯儲強行改造成了大金字塔,導致金融恐慌的逐級放大,很快成為全國性的恐慌,發生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擠兌,釀成了美國一半銀行倒閉的慘烈結果。

但美聯儲的另一項主要職責就是充當最後的借款人,本應在危機來臨之際施以援手、化解危機。然而,美聯儲開了一天的會後就決定關門、溜之大吉了。

也正是因為美聯儲放棄了它應有的職責,在危機和恐慌來臨時沒有出手相救。於是,擠兌風潮就無法遏制了。

大蕭條發生後,羅斯福上台。面對大批銀行的倒閉,羅斯福敦促國會頒佈了《緊急銀行法》,禁止黃金出口;禁止私人持有黃金,凡私人擁有黃金的,必須以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賣給國家…等等。總之,就是硬讓黃金與美元脫鈎。

既然,當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入不敷出,羅斯福就該實行緊縮政策,美聯儲就應該減少美元供應。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羅斯福強推的「新政」,主旨就是推行信貸擴張、增加政府開支。

民間流行的說法是,將大蕭條歸咎於股市大崩盤,這顯然說不通。因為,股市崩盤歷史上常有發生,而大蕭條在人類歷史上卻僅此一次。

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曼也說:大蕭條是美聯儲惹的禍,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了。

4、貨幣的無限超發

在羅斯福上台以前,金價一直穩定在20.67美元/盎司。他上台後就頒佈法案禁止黃金流通,還要求個人必須將黃金賣給政府,價格是20.67美元/盎司,私藏黃金藏等於違法。

然而,等到收走了民間的黃金,羅斯福一下就把價格大幅上調到了35美元/盎司,幫政府連偷帶搶地賴掉了一大筆債。

而35美元/盎司,又是美國政府在1945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白紙黑字向全世界鄭重承諾的美元含金量。人們將美元稱作美金,就是從這裏來的。

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協議,確立了黃金-美元雙本位,從而在全世界範圍實現了美元霸權。

然而,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實踐當中卻漏洞百出,大大影響了美元在國際上的信用。簡單說,

美元既然成了世界中心貨幣,隨着戰後各國經濟的恢復,美元的發行量和需求量都變得越來越大;但是,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也被越換越少,遠遠無法滿足紙幣兌付的需要。

終於,在1971年,尼克遜政府悍然宣佈放棄金本位制,硬生生讓美元與黃金脫鈎。於是,全世界的貨幣一下就全都失去了錨,各國政府都開啟了隨心所欲發行貨幣的時代。

1971年黃金美元脫鈎時金價35美元/盎司

1979年金價最高時就漲到了700美元/盎司

不說別的,單單看美元的發行:

1、從1971年黃金美元脫鈎,美國整個70年代都身陷於滯漲泥潭,瘋狂的通脹伴隨着持續的蕭條,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則與通脹率保持了驚人的一致。

2、而從2008年次貸危機、到2020年新冠流行,美元再度迎來了兩波瘋狂超發。而這兩撥前所未有的超發,前半段推高的是資產價格;2020之後,資產已上到歷史高位,於是多印出來的貨幣,只有流向消費領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大通脹。

2020~2022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上升

與企業個人消費價格上升的對應關係

總之,從1971年與黃金脫鈎,美元的供應量在短短50年間,就增加了80多倍;而今天的黃金價格,同樣漲了約80倍。

貨幣的無限超發意味着什麼呢?再看看兩組數字:

一、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債:

1、2008年是9萬億美元;

2、2016年增至近19.6萬億美元(奧巴馬8年);

3、2020年增至28萬億美元(新冠流行);

4、2024年的今天,美國國債則飆漲至史無前例的35.85萬億美元。

二、美聯儲基礎的貨幣:

1、2008~2019年,美聯儲的基礎貨幣從8200億美元飆升到4萬億美元;

2、2020年又漲到了5.8萬億美元;

3、2020年曾一度達到8.9萬億的高點;

4、2024年的今天還停留在7萬億的高位。

這就是美國政府觸目驚心地無限借債、美聯儲如滾雪球般地憑空印錢的節奏。

而弗里德曼曾說: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他還曾經說過,通貨膨脹就是一種未經法律允許的稅收。

而所謂的量化寬鬆,說白了就是央行印錢來購買銀行持有的國債或企業債券,從而給銀行注入資金。

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連印錢的步驟都給省了,就是央行在銀行賬戶上調備用金,減少銀行持有的債券。正如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所說,「在電腦鍵盤上敲出巨量的資金」。

而這,就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表,伴隨而來的,則是政府發債規模的無限擴大,與財政赤字的水漲船高。

5、美聯儲做的壞事

哈耶克把政府壟斷鑄幣權定義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搶劫。因為,

1、一方面,政府通過亂印錢,人為地製造了通脹,通過貨幣的大幅貶值而賴掉了很多的債務;

2、另一方面,政府隨意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幣值不穩,造成了債權債務的混亂,加劇了社會的不公。

福布斯集團總裁史蒂夫·福布斯也持同樣觀點。他說,2008年的經濟危機與1929年大蕭條類似,都源於美聯儲混亂的貨幣政策,都是美聯儲瞎搞引起的。

福布斯甚至認為,美聯儲和計劃經濟下的官僚機構並沒什麼不同,都認為只要給出一個特定的貨幣政策,就必定得到對應的結果。這正是哈耶克所說「知識的僭妄」。

哈耶克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在獲獎感言中,就嚴厲批評了美聯儲及各國的經濟學家。他直言不諱地說:

貨幣不過是一種交易媒介,是用來降低交易成本的。但就是有人煞有介事,認為只要提高貨幣供應量,就能解決就業、分配不公等等問題,就能讓經濟發展、社會繁榮,這簡直太可笑了。

市場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現象…美聯儲一會兒收緊銀根,一會兒量化寬鬆,認為貨幣總量與經濟好壞存在着線性關係,但這根本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

哈耶克將那些經濟學家形象地比做巫師。他說,總有些巫師認為,由他們來操控貨幣的數量和去處,就能得出想要的經濟後果。

隨意印錢的後果無外乎

推高資產價格+製造通貨膨脹

而近些年,還有一本名叫《現代貨幣理論》的大火暢銷書,大言不慚地主張政府通過無限印鈔,就能創造經濟繁榮,製造免費午餐...云云。

6、貨幣超發的真正惡果

然而,超發的法幣事實上大多都轉化成了資產泡沫,讓富人們通過持有資產,不但不會因為通脹遭受財富損失,而且躺着就能賺到很多錢。

所以美聯儲才不停地印錢,華爾街則反覆打包資產,兩家倒來倒去,讓華爾街的富人都發了財。然後,他們再回過頭來,明目張胆利用金錢來影響政治。

現代社會,當貨幣不斷超發、水漫金山時,所帶來的必定是資產價格的水漲船高。這就讓窮人們越來越買不起房屋土地,無限增加了他們配置資產的難度。於是,窮人們手上就只能剩下一點可憐的現金了。

然而,窮人們被剝奪的僅僅是財產嗎?他們被剝奪的是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機會。以前窮人們拼命工作、省吃儉用,還有機會做一點小生意,或供孩子讀書,靠努力實現階層的遷躍。

但在不斷通貨膨脹的今天,窮人手上的現金會很快變毛,省吃儉用就變得完全沒意義了。這不但剝奪了窮人的希望,也造成了全社會道德上的普遍墮落。

而更為麻煩的是,因為政府超發貨幣,而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社會割裂,從而增加了人們彼此之間的仇恨。

以前的窮人,是羨慕富人、學習富人、想要成為富人;而現在窮人,則是仇恨富人、報復富人、大家都別想好。因為,

當貨幣失去了錨,就成了富人搶劫窮人的工具,而窮人則毫無抵抗能力,只能選擇自暴自棄。

從1792~2003年的100美元

通貨膨脹影響&美元購買力

殘酷的事實是,美國的精英階層通過貨幣的增發,確保了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選票,從而牢牢地把握了政治權力。但更為惡劣的後果是,精英階層通過增發貨幣極大推高了資產價格,將窮人永遠釘死在社會的底層。

當今的美國,窮人們越來越像羅馬帝國末期窮困潦倒的平民,通過交出選票和自由意志,換取貴族的庇護和麵包;窮人們交出了選票,換來福利和食品券,也就成了無良政客的幫凶。但他們卻永遠失去了通過工作和勤儉,實現階層躍遷和實現美國夢的機會。

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大聲地疾呼道:

一個日漸強大的聯邦政府,遲早會毀掉自由市場帶來的繁榮,遲早會毀掉《獨立宣言》中,以雄辯莊嚴的口吻所宣告的人類自由。這一天的到來,或許比許多人所預料的要早得多。

說貨幣是一種古老的魔法,可以說既對也不對。因為,

1、如果貨幣代表的是真實的價值,並能傳遞真實的勞動生產中創造出來的價值。那麼貨幣魔法才能夠創造經濟的奇蹟。

2、但如果貨幣價值是虛假的,那麼貨幣將發出錯誤的信息,傳遞扭曲的價值,必然帶來資源錯配,甚至導致危機、製造災難。

從古至今,政府超發貨幣的失敗教訓比比皆是,任何政府只要想要通過無限印鈔,來支持財政的擴張,一定會引起災難性的後果。

而美元同樣如此,如果美國依然推行「現代貨幣理論」那些荒謬的政策,毫無節制地推高政府債務、增加財政赤字,總有一天將無法按時還本付息,斷送美元信用,引發經濟危機,並終將讓美元失去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貨幣的本質不過是交易媒介,維持幣值的穩定,就是對經濟的最大貢獻。

而經濟學家最大的功德就是不作惡:不要隨意迎合政府的貪婪,推出破壞經濟的貨幣超發政策,不要再為美聯儲隨意印錢尋找理由。

然而,政府超發貨幣就像吸毒,一旦染上就很難戒掉。所以,雖然始終有人大聲疾呼取消美聯儲,恢復黃金的貨幣地位,但美國政府卻不會願意這麼做。

但當理性自負的人們,決絕地放棄了上帝看不見的手,代之以政府看得見的手去控制經濟,他們會遲早毀掉自由市場帶來的繁榮。但這就是愚蠢和貪婪的人類所要支付的代價,也是人類這個物種無法逃脫的宿命。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好奇的蘆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6/213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