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理李強11月5日在上海市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儀式中講話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本周開幕,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在推動出口的同時鼓勵進口的舉措引發外界關注。有專家分析認為,進博會主要意在平息貿易夥伴對貿易逆差的不滿,因此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效用。
本周二,為期6天的第7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開幕致辭中強調,中國將堅持擴大開放、促進發展與繁榮。中共外交部指出,來自馬來西亞、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和塞爾維亞的五國領導人出席了開幕式,進博會還吸引了共15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與。
在中國目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北京當局高調舉辦進博會並大力鼓勵進口,這與中國一貫通過擴大出口以賺取外匯、促進經濟增長的做法似乎截然不同,也引發了外界對其背後意圖的猜測。
對此,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分析表示,進博會的舉辦意在回應貿易夥伴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不滿,更多是為應付外界壓力,而非真正意圖推動進口貿易。
謝田說:「中共實際上並不那麼歡迎進口,因為進口要花掉寶貝的外匯,它更在意、希望出口,出口可以帶動就業、促進外銷……但長期出口有順差的時候,它的貿易夥伴都會非常不滿。像美國川普(特朗普)總統時期對中共這樣的做法非常不滿,所以增加了關稅,打關稅戰、貿易戰。中共為了平息不滿,所以搞了進博會。」
謝田指出,如果中共當局真心想增加進口,直接解除貿易壁壘即可,根本無需通過舉辦博覽會來達成目標,因此,進博會的形式成分將大於具體意義。
進博會、廣交會是否帶來實質利好?專家疑勞民傷財
進博會在2018年由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創辦。進博會的官方網站指出,2023年進博會共邀請7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國家展,另有12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企業展,成交金額達784.1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6.7%,展現出「越辦越好」的趨勢。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3年11月5-10日在上海市成功舉辦。(美聯社資料圖片)
此外,據《南華早報》報道,澳大利亞今年派出超250家公司參展,為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其中超過70%的企業為食品和飲料公司,包括葡萄酒、牛羊肉和海鮮等產品。澳大利亞政府表示,此行預計將簽署價值達1.98億美元的多項協議。
謝田就此分析指出,進博會創立前的另一個貿易會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這一展會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舉辦,曾在當時對促進進出口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着電子商務的崛起,展覽和貿易逐漸轉向線上模式,因此如今無論是舉辦進博會還是廣交會,實際成效都已大不如前。
謝田說:「以前那個時代,這樣的方式是非常合適也非常有效,所以這個持續了很多年。但是電子商務慢慢發展到現在,博覽會的方式已經淘汰、落伍了,基本上不是非常有效。……你從中國廣交會參展的人數就看得出來,逐年在下降,越來越不重要。」
謝田補充道,即便外國政府率領企業參與進博會,但整個過程仍多流於形式,主要是走個過場:「比方說,外國的商務部長可能會攜帶很多商家、公司老闆一起去。可能會簽署一些大宗商品協議,或帶動本國商品的出口,但是現在看來都是形式上的東西,作為政府重視商務的例證,實際上,這些商家不是特別需要、一定要用這個方式,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在中國的買家。」
法國貿易部長普里馬斯,11月5日造訪了上海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的法國展場。(法新社圖片)
旅美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也認為,進博會本身其實不符合經濟邏輯,大規模舉辦此類展會只是鋪張浪費:「進博會是中國的獨創,習近平要求辦的。……進口博覽會其實是一個非常浪費資源、沒有意義的活動,因為如果你要進口、你要有訂單,就直接在線下談就好了,為什麼要搞個博覽會讓別人跑來呢?」
王劍進一步談到,不僅是進博會,如今的廣交會也顯露出資源浪費的問題。總結而論,無論是進博會還是廣交會,都難以真正幫助中國提振經濟活力:「這些年中國的買家開始跑掉了,特別是歐美買家跑到東南亞去了,你就找不到客戶,這是這些年廣交會最大的問題。找東南亞、中東的客戶來撐場面,那沒有用,中國或想掙錢還是要賣到歐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