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林和立:大國迷思的陷阱

作者:
毛澤東是草莽梟雄兼大話精,在延安時期答知識分子黃炎培問中共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困局時說黨中央會推行民主,讓人民監督政權云云。但毛與他的孫子小習唯一的辦法是推銷大國迷思,讓小粉紅陶醉於大國崛起,中共主宰的「世界富裕共同體」的毛習版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烏托邦。筆者在大陸、香港與海外接觸過為數不少的自由派、改革派精英,但他們起碼在公開場合都不敢挑戰大陸政權對台灣、西藏與新疆的政策,默認大中國主義的邏輯與合法性。

多次被傳大權旁落的習近平最近渾身解數推出多項金融與財政的量化寬鬆,傳聞會以十萬億人民幣或以上的大水漫灌試圖挽狂瀾於既倒。小習信誓旦旦的說要推行「高質量的改革」,但奇怪得很,他完全忽視了如何吸引外資投入與跟以老美為首的西方與日韓集團加強投資、貿易與技術合作。習還是死抱中國大國崛起,東升西降的迷思,把精力放在與以恢復當年蘇聯超級大國聲威為己任的普京大帝、企圖充當中東霸主的伊朗宗教狂熱教士,與立志締造核彈強國的狂人肥金聯手挑戰「美帝霸權」!

其實毛澤東與習近平繼承了從秦漢朝代樹立的大國迷思,利用法家與儒家的思想馴服人民,使民眾既貧弱且愚蠢,另方面用極端殘酷的手段蓋建中央霸權與皇權,國內軍事、經濟、社會與民生政策紛紛由上而下,皇帝定於一尊與焚書炕儒。法家幫助君主立權與愚民,而儒家則教導人民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認命、奴性思想,有條件當士大夫的要培養其「智仁勇」並「內聖外王」的教條,即致死報國、為君主而戰。

中、俄、納粹德國的共同特性就是擴張

中國大陸、俄國與納粹德國都符合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Mackinder)論述的所謂「陸權」國家的必然擴張性,這些面積宏大的陸權國家的生命力與合法性便是不斷擴張版圖,但國家愈大愈需要強權統治,所以在歐洲只有在城邦小國如雅典才可以締造世界第一代的民主機制與言論自由。

中外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從封建帝皇朝代到今天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沒有改變。對大國迷思最能當頭棒喝的是傾向於「政治虛無主義」、平常不參與論政的老子與莊子。《老子》80章就主張「小國寡民」。老子說,小國的人民「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而莊子那句劃時代、擲地有聲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更是點出儒家思想弊端的絕妙批評。意指根據孔孟思想栽培出來的大官與士大夫頭一兩年可能是聖賢的統治者,但不久「聖人」便淪為貪婪邪惡、苛索無道的衣冠禽獸,社稷昏暗無道,導致如陳勝吳廣等造反「大盜」的興起。但大國的悲劇是造反者一旦稱王,便走不出封建輪迴(dynastic cycle)的命運。

中國自由派也不敢挑戰「大中國主義」

毛澤東是草莽梟雄兼大話精,在延安時期答知識分子黃炎培問中共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困局時說黨中央會推行民主,讓人民監督政權云云。但毛與他的孫子小習唯一的辦法是推銷大國迷思,讓小粉紅陶醉於大國崛起,中共主宰的「世界富裕共同體」的毛習版新時代的馬克思義烏托邦。筆者在大陸、香港與海外接觸過為數不少的自由派、改革派精英,但他們起碼在公開場合都不敢挑戰大陸政權對台灣、西藏與新疆的政策,默認大中國主義的邏輯與合法性。世界公認的大儒錢穆在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與其他大作中更公然捍衛自秦漢以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說什麼儒教主導的政權贏取了老百姓的「共尊共信心」,中國的未來有賴於儒教的復興等等。錢氏更小覷如雅典、希臘等小國孕育的民主,說歐洲的多樣化國度是「多元的小單位,而我們則是一元的大單位」,意思是國人應該永遠歌頌以國土遼闊、地大物博為榮的大國主義。錢搞不懂的是大國迷思的代價是極端而毫無監管的中央集權,亦即經濟與政治學大師海耶克說的「到勞役之路」。

美國人的「大國迷思」受民主制度制衡

當然,大國迷思也迷倒不少美國人, 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亦是某主要候選人的口頭禪,可是老美的當權者備受許多限制。首先是聯邦體系,而且選舉制度、三權分立與言論自由亦對監督與鉗制強權起關鍵性作用。美國亦是大多數大陸愛自由的知識分子「以腳投票」的目的地。當然,老美要不要繼續當「長臂的國際警察」角色,一般民眾擁有一定的發言權,而以中共、俄國、伊朗與北朝鮮為首的「反民主軸心」最針對的北大西洋公約(NATO)是一個相對多元、由32個國家組成並以「協商一致決策」(consensus decision-making)為基礎的組織,這與脫離普世價值觀的BRICS或上海合作組織的理念與運作方式構成強烈對比,而且NATO大部分國家並沒有為大國迷思所惑,他們的宗旨正是捍衛民主與打擊主張無限度擴權的邪惡新型帝國。

-林和立(中國問題專家)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05/212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