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小鵬汽車生產的新電動車,停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攝於2024年10月24日。中國積極與歐盟協商最低進口價格等關稅替代方案之際,歐盟對中國制電動車加征至高45.3%的關稅措施10月30日正式生效。中歐貿易爭端是否將進一步升級?
中國商務部星期三(10月30日)發佈聲明,抨擊歐盟對中國制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決定,稱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也不接受」,並稱已就此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提交申訴。「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表示。
為了平衡中國政府補貼對歐洲市場造成的扭曲影響,歐盟去年開始對華電動車補貼進行調查。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歐盟決定正式加征高至45.3%的關稅。
儘管中國積極與歐盟協商最低進口價格等關稅替代方案,中國今年已經對歐洲的奶製品、豬肉和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以反制歐盟的關稅措施。此外,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在10月10日的中國商務部會議上,比亞迪、上汽和吉利等汽車製造商被告知應暫停在支持電動車關稅的歐盟國家進行重大投資項目,比如建設工廠。
雙方對不同產品的調查,引發外界對電動車關稅問題是否引發中歐雙邊貿易戰升級的擔憂。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國際研究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以文字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自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來,中國一直以(貿易戰可能)升級進行威脅」,目的是為了保持其在歐洲單一市場的渠道暢通,但這顯然未能阻止歐洲對中國補貼的共同回應。
不過,美國喬治城大學新興技術治理學教授麥卡錫(Mark MacCarthy)以文字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這標誌着中國與歐盟的協商「正要開始,而不是結束」。他說,歐盟希望買到中國制的電動車,但希望這些車能在歐洲生產,因此祭出關稅鼓勵中國企業赴歐設廠;中國則是透過引導中國汽車投資時避開主張關稅的國家進行懲罰,以期達成協議。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高級分析師君特(Jacob Gunter)也注意到,中國近年解決貿易爭端策略的改變,傾向於「控制升級」:「更像是一種不給胡蘿蔔甜頭,但也不以大棒進行嚴厲報復的回應」。他說,中國調查歐洲的白蘭地、豬肉和奶製品,表面上看似是報復升級,但其實這些產品對華出口量已逐年減少,幾乎處於停滯或萎縮狀態。反之,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潛力則非常大。由此看來,中國一方面想向國內有所交代,另一方面也是向其他國家傳達"中國不會置身事外,但也確保不會升級衝突"的信息。
中國零跑汽車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浙江省金華市的生產線上作業,攝於2024年9月18日。(法新社圖片)
君特指出,這是因為中國意識到,歐洲幾乎是中國唯一可依賴的市場,」支付得起中國的高科技產品,並且對中國貿易依然非常開放」。許多發展中國家市場不具太大利益價值,而相對富裕的市場如美國和日本則對中國產品保持封閉態度;印度市場不富有,卻也相對排斥中國產品。
至於中國是否能有效管控與歐盟的貿易衝突,君特進一步表示,中國可能透過差別對待來瓦解歐盟內部的共識,但這也可能讓歐盟政界感到厭煩,」從而更加團結,(因為)受夠中國這般赤裸裸的分化舉動」。他認為,歐盟的目標是管理中國補貼造成的市場扭曲影響,如果中國進一步對其他歐洲產品進行報復,歐盟可在世貿組織與同是會員國的中國就此進行解決。
杜懋之則表示,如果中國真對歐盟進行報復,將開啟非常負面的循環。如果中國試圖強迫歐盟放棄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關稅,歐盟可對中國其他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並拒絕中國進入歐洲市場。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歐洲對華電動車的調查報告顯示,各國政府、汽車公司、商會等在各個議題都存在分歧。在德國、匈牙利等反對對華關稅的歐盟成員國壓力下,歐盟委員會計劃派員前往中國,繼續努力達成取消或降低反補貼關稅的協議。但此談判面臨巨大挑戰。一位匿名的歐盟高級官員表示,雙方都在陳述自己的論點,試圖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