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保就業,中國重新定義「應屆生」

終於步子越來越大了。

打破應屆生標準,這次是一線標杆城市上海在行動。

最近,上海市發佈《關於優化調整高校畢業生參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指出:

1)上海轄區內的央企、國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對應屆生的認定標準要放寬到2年以內。

2)不再對高校畢業生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是否繳納過社保作出嚴格限制。

這便是直接回應當下高校生就業難的問題。

應屆生不僅是代表當年畢業的高校畢業生,更是一種特殊的身份認定,有了應屆生的身份,就意味着有了許多綁定的隱性福利:

1、比如現在年輕人熱衷考公考編,但2024國考中,應屆生崗位佔65%,很多崗位也只對應屆生開放,如果不是應屆生的話,考公考編的選擇餘地將非常有限。

2、比如很多城市的落戶上,應屆生也有專屬綠色通道,東部很多沿海城市就明確提出來,博士應屆生,各研究所、各高校碩士應屆生,清北復交等高校本科應屆生均可以直接落戶。

3、比如對企業來說,招聘應屆生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人才補貼、穩崗補貼和稅收優惠等大量「實惠「,所以也會更加傾向招聘應屆生。

但我們的應屆生認定,在過去的幾十年,只局限於當年度畢業的高校生,很多畢業生做了一兩年的工作發現並不適合自己,想要再去考公考編,就沒有了應屆生身份。

而且就算你是當年畢業的,只要有過工作經歷、有繳納過社保,也會自動失去應屆生的身份。

在當下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很多年輕人都會去選擇考公考編,但正因為應屆生認定嚴苛,綁定的好處太多,讓年輕人不敢輕易失去,反倒成了枷鎖。

很多年輕人為了考公考編,為了保住應屆生身份又不敢工作,導致經濟壓力巨大,寧願在家裏備考一兩年,靠着父母的供養活下去,也不敢輕易去一邊工作一邊備考,或者先工作後備考。

好聽點稱之為慢就業,但其實就是年輕人的容錯試錯成本太高,年輕人不敢輕易地去嘗試、去冒險,只能把希望全部壓在一擊即中、考公上岸之上。

這其實就是制度造成的人才資源的錯配:就業市場以最快速度招聘「完美」的當年應屆生為目的,而非以最大程度吸收整體待業學子為目標。

對應屆生身份的過度圈定,是全社會的一種年輕崇拜。不僅是畢業生自身的負擔,更是整個社會就業的拖累和資源錯配。

所以,自今年以來,各省市都開始逐步放鬆對「應屆生身份」的標準認定。山東、湖南、貴州、廣西等多個省份相繼發文,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

像山東宣佈不再將「是否繳納社保」作為應屆生認定標準,湖南將應屆生認定年限從畢業2年內放寬至3年內。

但更普遍都情況,仍是一種「放寬了,但又沒完全放寬」的狀態。

比如山東、湖南、廣西等地,只有事業單位的招聘適用於放寬後的新應屆生認定標準,大多數的央國企、社會企業甚至政府機關仍沿用舊例。

比如北京,將應屆生認定年限從1年放寬為2年,但對社保繳納的要求反而更加嚴格,畢業生必須是初次就業,不能有繳納社保的記錄。

所以上海的這次新政改革的步子足夠大,不僅要求放寬了認定年限,還一體要求轄區內的央企、國企、事業單位全面遵守新的應屆生認定標準。

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中心,也是四大一線城市之首,這樣的態度足夠有誠意,也足具標杆性和風向標意義。

希望有更多的省份和城市跟而隨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馬江博說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30/212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