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德媒:對中實質關係巨變 德政商界不願面對現實

雖然中國經濟狀況發生巨幅變化,中國對外關係卻轉向更加重視安全而非經濟,德國政經界至今未能面對這項事實。德媒認為,中國已不再需要德國汽車、機械與化工企業,雖然德國去年將中國定義為體制性競爭對手,但至今仍死守以汽車產業利益為主的對華政策,忽略歐洲團結與對美關係。

中國已不再需要德國汽車、機械與化工企業的技術支援,但德國政界與企業界似乎還不願面對這個現實。(圖/Shutterstock)

雖然中國經濟狀況發生巨幅變化,中國對外關係卻轉向更加重視安全而非經濟,德國政經界至今未能面對這項事實。德媒認為,中國已不再需要德國汽車、機械與化工企業,雖然德國去年將中國定義為體制性競爭對手,但至今仍死守以汽車產業利益為主的對華政策,忽略歐洲團結與對美關係。

《德國之聲》引述《南德意志報》的評論稱,中共對體制安全的關注度已遠遠高於經濟,但是德國政界與經濟界迄今未能正視此一轉變。大陸的通貨緊縮現象導致企業利潤下滑、失業率上升,房地產價格持續探底,出口貿易本是僅剩的增長引擎,但因為與西方的緊張政治關係而面臨熄火威脅。

雖然如此,解放軍仍經常在台海展現武力,這也無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無人知道軍演什麼時候會變成實戰。一場隨時發生的意外都可能導致軍事衝突升級,讓中美這兩個核大國就突然兵戎相見。

評論指出,德國政界以及經濟界應該認識到,在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德國人只配當看客。大眾、奔馳、寶馬如今在他們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中國遭到本土競爭者的碾壓,這一切其實是北京早就盤算好的,因為中國已不再需要德國車企以及機械製造商、化工企業來提供技術。現在,德國只剩少數幾個經濟領域還有增長潛力,但他們同樣在全球範圍內面臨中國競爭者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德國《商報》也刊發由德國政治學者Claudia Major和Jana Puglierin撰寫的客席評論表示,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劇變的今天,德國政府外交戰略的改弦更張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

評論說,「尤其是在對華政策上,總理府似乎還遵從著舊的行為模式,總理蕭茲仍然支持中國國企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並反對歐盟引入對華汽車關稅,這都讓人回想起前總理梅克爾的災難性對華政策。」「人們不禁要問:德國聯邦政府難道2023年6月沒有出台一份將中國明確定義為體制性競爭對手的中國戰略文件?」

評論還表示,「德國政府反對歐盟引入對華汽車關稅,這絕對引發了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內盟友的不滿。這釋放出了一個嚴重的訊號:柏林更重視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與德中關係,而不是歐洲團結以及歐美關係。」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21/211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