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制度經濟學家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表彰他們對制度的形成及其如何影響繁榮的研究。由於中國當代史為這項研究提供了多維豐富的印證,而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
網友@tonyzhu1984發帖說:一個國家為什麼能夠獲得長期的經濟增長,而為什麼又有些國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是文化?是技術?是偉人的幾項決策?其實答案早就給出,而且就出自東亞的自然實驗:南北韓三八線分野的兩個國家,語言文化和起步都一樣,最終在衛星圖上一邊黯然無光一邊普遍點亮,繁榮和衰敗不言自明。是的,國家的制度決定了它們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繁榮。良好的制度能為市場運作提供穩定的框架,確保公平競爭、法治以及適當的激勵機制都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如在兩位獲獎者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強調的,一個包容性制度,即能夠讓廣大公民參與經濟活動並分享收益的制度,往往會推動經濟長期發展。反之,掠奪性制度則傾向於集中權力和財富在少數人手中,抑制創新和經濟活力,最終導致國家的衰落。
一篇來自正和島的題為《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隱喻》的文章這樣寫道:今年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意圖明確,旨在表彰這三位學者在制度經濟學方面的貢獻,尤其是他們對國家繁榮與衰敗原因的深入解釋。在這一點上,阿西莫格魯和他的合作者羅賓遜的觀點是明確的:國家的成敗主要由其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而非地理、文化或氣候等因素。在他們看來,制度才是決定國家成
敗的關鍵,具體來說,就是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上,到底是攫取型制度,還是包容型制度。攫取型制度在政治上表現為少數人掌控決策權,多數人缺乏參與機會。權力通常集中在軍政府或世襲家族手中,政策成為少數人掠奪他人利益的工具。從經濟上講,這種制度以壟斷、特許、市場規制等手段掠奪生產者資源。此類制度缺乏對產權的有效保護,試圖控制並限制創新,甚至對自發性創新感到畏懼。政治和經濟通常密切相關,攫取型的政治制度往往伴隨攫取型的經濟制度。
相對而言,包容型制度則重視大多數人的參與,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上。當權者是多數人的代理人,而非統治者,領導職位的機會向更多人開放。在經濟層面上,包容型制度鼓勵產權保護與創新,避免絕對壟斷,包容型政治制度與包容型經濟制度通常相輔相成。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西哥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現在的發展自然是天壤之別,但是在西班牙和英國剛剛進入北美洲的時候,兩者的差距並不大。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發展路徑上的差別呢?阿西莫格魯從歷史出發,討論了墨西哥和美國制度差異的根源。西班牙誠然是攫取式的,也就是大量地抽取墨西哥的資源為自己所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美國的制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實上,英國人最初也試圖在北美施行類似於西班牙的攫取制度,希望通過剝削資源將財富送回英國。然而,由於這些努力屢屢碰壁:殖民者試圖征服原住民,卻發現與原住民的衝突導致了高昂的代價;試圖通過嚴苛的控制約束移民,卻激起了移民的強烈反抗。最終,英國人認識到,只有通過讓更多的移民參與進來分潤,激勵移民去工作和探索,而非壓迫與控制,才能在北美大陸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些歷史的偶然,就是作者認為的「關鍵節點」。他認為國家之間看似細微的差別,往往在之後決定了截然不同的歷史發展。
一篇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中國的神預示》的網文這樣寫道:《國家為什會會失敗》一書問世的一年,習近平剛剛上台,兩位諾獎得主已神機妙算指出,中國依賴引進外國技術和出口低端產品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然而中國的增長也可能會結束。中國經濟前景在兩位作者眼中,簡言之就是「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他們估計,中共及經濟精英將在未來幾十年牢牢抓住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和他們的理論表明,真正創新的增長不會到來,而中國耀目的增長率亦將慢慢化為烏有。文章作者香港作家馮睎干最後寫道:如今十二年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果然像諾獎得主預言般逐漸「清零」,他們的理論再次得到印證,這個諾貝爾獎當之無愧。從今以後,如果有人問你:「民主可以當飯吃嗎?」你不妨這樣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可以,而且他們精準地預言了,沒有民主的國家即使風光一時,最後還是要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