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朝鮮和韓國的緊張局勢引發各方高度關注。
10月15日中午12時許,朝鮮在軍事分界線以北炸毀朝韓公路的部分路段,韓國軍方則鳴槍警告,雙方正式由「嘴炮」進入「熱對抗」。
許多朋友對朝鮮這個神秘的國家非常感興趣,那麼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怎樣的基因呢?
本篇便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金日成幼名成柱,早年隨父母一起逃亡東北,青蔥歲月里,金成柱曾就讀於吉林市毓文中學,受到了若干年後的人大歷史系主任尚鉞老師的啟蒙。
尚先生是早期黨員,在他的影響下,金成柱於1931年光榮入黨,時年十九歲。
即金日成的履歷中,1931~1945年間是我黨黨員,1945年之後為朝鮮勞動黨黨員。
金日成入黨的那一年恰逢「九一八」,東北人民紛紛組織起游擊隊和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
根據當時的形勢,中共滿洲省委派遣得力幹部到地方上去拉隊伍開闢武裝鬥爭——楊靖宇去了南滿的磐石游擊隊,周保中去聯繫吉東義勇軍,李兆麟被調到珠河中心縣組建游擊隊,趙尚志去了巴彥游擊隊,崔庸健前往吉東的寶清、虎林等地發展黨組織……
1932年春,金日成受滿洲省委下轄的東滿特委派遣,來到安圖縣(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下屬縣)創建安圖游擊隊。
安圖縣西南有一個著名的景區——長白山天池。
青春時代的記憶總是最美好的,當若干年後金日成登基大寶成為半個半島的主人,便讓宣傳部門把這個天池渲染成了王朝的圖騰。
而安圖縣境內發展起的這支游擊隊則被朝鮮正史認證為王師的源頭,是嫡系中的嫡系,又稱「游擊隊派」。
1932~1937年間,金日成率領麾下隊伍多次參與對日軍的襲擊作戰,逐漸聲名鵲起。
在1936年的東北抗聯隊伍大整編中,金日成部被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二軍第六師。
楊靖宇任第一路軍司令員兼政委,魏拯民任副總司令兼政治部主任,二人是金日成的直屬領導。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早年間主要在家鄉河南一帶組織農民運動;1929年赴蘇聯學習途中因故滯留瀋陽,從此紮根東北的白山黑水。
第一路軍時期,金日成的第六師大概有幾百人的規模;因為以朝鮮族人為主,故又在抗聯內部被稱作「朝鮮師」。
作為活動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1936年年底,金日成成功與朝鮮本土游擊隊領導人朴金喆搭上了線。
或許大家對朴金喆這個名字會感到陌生,但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另一個名字——甲山派(在朝鮮甲山郡一帶活動)。
日後掌控朝鮮政壇的「游擊隊派」共有兩股力量來源:一股是金日成率領的「抗聯派」,另一股便是朴金喆率領的「甲山派」。
朴金喆是1956年平壤宗派事件中堅定支持金日成對抗延安派和蘇聯派的重要力量。
六十年代因勢力太大引起金日成忌憚,1967年以「反對千里馬運動」的罪名被拿下,翌年遭處死。
在吉林省長白縣鴨綠江畔憑欄遠眺,會看到對岸朝鮮惠山市方向一個高聳的紀念碑——普天堡戰鬥紀念碑。
時間回到抗聯年代。
1937年6月,金日成率領的抗聯隊伍與甲山游擊隊聯合策劃了一起針對日軍的作戰。
話說一天深夜,金日成率約100名士兵進入朝鮮甲山郡;他們與甲山朴金喆部游擊隊秘密會合,形成了約150人的總兵力。
兩軍合併後殺入了中朝邊境惠山市下屬的一個小鎮——普天堡。
日本方面駐守在此處的武裝力量是一個派出所,事發當晚共有五名警察在崗。
當金日成部一百多人大兵壓境時,派出所里的五名警察落荒而逃。
金部遂佔領派出所,奪取槍支彈藥,燒毀了當地日偽政府的事務所、郵局等公共設施,並散發了傳單。
第二天撤退途中,金日成部與趕來追擊的日本警察遭遇,激戰中共擊斃日本警察七人,擊傷十餘人。
此即大名鼎鼎的普天堡大捷。
放在今天的視角看,不少朋友會覺得只是一場玩笑性質的小打小鬧,但放在當時此戰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這是朝鮮被日本佔領後的幾十年間裏第一次有朝鮮人自己的軍隊打回來,儘管只持續了一天時間。
實際上,日本政府對此次事件高度重視,經過《東亞日報》的連續報道,金日成這個名字開始在朝鮮老百姓中間廣為知曉。
原本東北日軍懸賞捉拿金日成的賞金是2000日元,普天堡戰鬥後被提升為2萬日元,飆漲十倍。
從政治意義上看,日本人的種種操作相當於免費為金日成做了一場效果空前的宣傳廣告,為他日後返回朝鮮掌權奠定輿論基礎。
後來金日成在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中這樣寫道:「我們通過普天堡戰鬥,使人們看到日本帝國主義是可以用刀砍成兩段,放火燒就像稻草一樣燃燒的廢物一樣的存在。在日月都失去了光芒的祖國大地上,照亮了普天堡夜空的烈火,是預告民族復甦的曙光。」
普天堡大捷在朝鮮革命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朝鮮官方的說法:「(此戰是)結束亡國歷史、實現祖國光復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的轉折點之一」。
憑藉着這場戰鬥,惠山市也成為朝鮮的革命聖地。
朝鮮惠山市
1936、1937年這兩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蓬勃發展的時期,此前兵力不足萬人的東北抗聯至1937年底已發展為近三萬人,編為11個軍。
不過從1939年開始,日本大本營基於北上征伐蘇聯的考量,開始在中國東北地區大舉投入兵力。
5月,蘇日之間爆發著名的諾門坎戰役;在對蘇開戰的同時,雲集重兵的日軍也開始全力圍剿東北抗聯。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楊靖宇、魏拯民等抗聯領導同志先後蒙難,金日成則於1940年冬率第一路軍百餘人進入蘇聯境內。
金日成帶去蘇聯的這一百多人以朝鮮人為主,後來大都成為朝鮮的開國元勛。
而整個抗聯第一路軍的高級將領中,除了第二軍第六師師長金日成和第二軍獨立旅旅長伊俊山(滿族)外,其他全部壯烈殉國。
抗聯教導旅連以上幹部合影,1944年。前排右二為金日成,右三為周保中。
1942年,分散突圍至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聯軍各部被統一改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對內一般稱抗聯教導旅。
之所以掛蘇軍番號是出於保密考量——當時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理論上蘇軍不得介入涉及中國軍事領域的事務。
抗聯教導旅共有1000餘人,其中有300多人是蘇聯籍華人或朝鮮人。
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政委),崔庸健任副參謀長,專職副旅長與參謀長均為蘇聯人,部隊直屬上級為蘇聯遠東方面軍副參謀長索羅金少將。
抗聯教導旅的官兵在政治、物質待遇上同蘇軍完全相同,服裝是全新蘇軍軍裝,軍官實行薪金制,部隊換發全套蘇式裝備。
在這支鳥槍換炮的隊伍里,金日成任一營營長,蘇聯授予其大尉軍銜,為當時朝鮮人中的最高軍銜(另一個大尉是崔庸健)。
同為朝鮮族的崔庸健比金日成大了整整一旬,出生於朝鮮平安北道鐵山郡。
崔庸健二十年代畢業於雲南講武堂,於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任軍事教官,按照當時的資歷與地位看,崔的排位是在金之上的;那麼為什麼最後是金日成當了「天選之子」呢?
這其中,旅長周保中的引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1942年間,周保中多次向蘇聯主管領導寫信匯報:「金日成是最好的軍事幹部,高麗人同志之最優秀分子……他是南滿第一路軍現在唯一的重要幹部,楊靖宇、魏拯民兩位犧牲後,只有金日成能繼續肩負起南滿游擊指導之責。」
一方面有領導的推薦,另一方面金日成自己也非常爭氣。
除了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流利的俄語外,金日成多次在報告演講中讚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比如稱呼斯大林為:「朝鮮人民翻身解放的救星、人類和平的守護者、世界人民的太陽……」
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1945年金日成回到平壤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蘇聯紅軍紀念碑。
政治站位很重要啊!
金日成與蘇聯顧問合影。從表情和座位上可以窺探出當時懸殊的地位
1945年8月,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
不止是中國東北,朝鮮、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都在蘇軍這一輪軍事風暴的範圍內。
抗聯教導旅在周保中的率領下參與了對關東軍的偵察作戰和對東北大城市的接收,之後他們迎接了的出關部隊,被整合為東北民主聯軍的一部分,周保中本人出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
不過金日成等朝鮮族軍官並未跟隨周保中投入東北戰場。
出於在朝鮮培植親蘇政權的考量,蘇聯貨船「普加喬夫」號把金日成等朝鮮營的66名軍官護送到元山港,之後參與平壤新政權的組建。
1945年10月跟隨金日成一起返回朝鮮的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崔庸健大尉,時任旅副參謀長,朝鮮人民軍首任總司令,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共和國元帥(與金正恩同軍銜,非金家唯一一人)。
金一上尉,時任副營長,後任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常委、內閣總理、國家第一副主席。
崔賢上尉,時任連長,後任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委員、人民軍大將,崔龍海的父親。
崔勇進上尉,時任連長,後任朝鮮人民軍大將。
吳振宇上士,後任朝鮮人民軍元帥。
李乙雪上士,後任朝鮮人民軍元帥。
……
抗聯教導旅的一個營,幾乎拉起了朝鮮整個開國將帥的班底。
1945年10月14日,三十三歲的金日成正式現身平壤,出席歡迎蘇聯軍隊的集會。
他穿了一身從蘇軍軍官那借來的西裝,左胸佩戴着蘇軍梅列茨科夫元帥頒發的紅旗勳章,用並不流利的朝鮮語發表了演講。
梅列茨科夫是二戰期間蘇軍著名將領,1945年3月結束對德作戰後調往遠東任第一方面軍司令。
同年8月份赴抗聯教導旅檢查工作時,梅列茨科夫要求周保中提供朝鮮營營長金日成的詳細報告。
經過一番了解後,梅帥叫來了方面軍政治處的一位處長,對其指示道:「請研究這個人。他應當回到朝鮮,那裏幾乎沒有人認識他,他認識的人也很少。在那裏好好調教一下他,讓他熟悉那個國家,熟悉那裏的人。」
蘇聯宣傳部門業務能力非常強悍,一番包裝美化便將金日成宣傳為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
由於這種真真假假的人格美容與事跡堆砌,使得今天有關金日成的履歷撲朔迷離,甚至連美國情報部門也被搞暈了,傻傻分不清金日成與金成柱。
為了破除南方李承晚「金日成是假朝鮮人」的指責,蘇聯還安排了記者與金日成一同回萬景台老家尋親。
衣錦還鄉的金日成把二十多年未曾謀面的親戚朋友們聚集到了一起,大擺筵席,好不快哉。
發表演講的金日成
按照蘇聯方面最初的設想,金日成是安排給朝鮮獨立運動領袖曹晚植做副手。
不過隨着曹晚植的「不識抬舉」,蘇聯人暗中挑唆金日成向其發難,於1946年初將曹彈劾下台並處死。
待到1946年2月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時,委員長已經改由金日成擔任了。
金日成登基大寶的最後一步離不開一個人的舉薦和扶持——什特科夫。
什特科夫當時擔任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委員(1948年起任蘇聯駐朝鮮大使),他向莫斯科力薦金日成作為朝鮮領導人。
考慮到金太過年輕,很多蘇聯高官一度反對什特科夫的用人建議。
官司打到斯大林那,得到批示如下:「朝鮮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需要年輕的領導人。」
一錘定音。
為了幫助金日成建國,蘇聯還組織人代筆起草了一份朝鮮憲法——這些檔案至今保存在莫斯科的檔案館中。
經過一番因緣際會,一個新的國家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