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德國明知會陷入兩線作戰 為何還要打蘇聯?

德國不得不擱置進攻英國的計劃轉而進攻蘇聯。因為要打敗英國就先要打敗駐守在英吉利海峽的英國皇家海軍,可是很不巧的是,這恰恰是德國的短板,而一時之間德國一沒有巨大的財力來打造海軍;二沒有時間。   德國陸軍在當時可以征服這片土地上的任何國家,可是面對大海,德國不得不望洋興嘆,希特拉不得不調頭東向,去啃一塊「硬骨頭」。 他不得不和蘇聯強行開戰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德國的確進入了非常要命的關鍵時候,可是他低估了蘇聯的嚴寒天氣以及蘇聯的地大物博,也正是這兩點最終讓希特拉的戰略規劃折戟沉沙。

關於二戰時期,有些人認為要不是希特拉頭腦發熱進攻蘇聯,德國的歷史絕對不會是現在這樣,這還真不是德國想不想打的問題,因為當時的德國假設不主動進攻蘇聯的話,那麼很大程度上之後的蘇聯會先動手。與其這樣,不如在趁着蘇聯動手之前先把他們揍趴下,這樣的話倒還有可能提前結束兩線作戰的局面,這樣或許還能爭取一線生機。

很多人認為德國對蘇聯的宣戰是希特拉在戰略上的失敗,可是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希特拉做這個決定真的是沒法子。

獅作戰計劃失敗,德國陸軍無法征服星辰大海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6000門大炮向波蘭突然發起閃電式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打了。

從地理位置上看,波蘭是西歐和東歐連接的通道,向西可以成為進攻蘇聯的踏板,而對德國來說,這又是一顆插在德國後背上的釘子,因為當時的波蘭是英法等國的盟友,與波蘭結盟就因為英法聯軍知道波蘭這個國家和蘇聯和德國都鬧得很不愉快,因此可以成為牽制蘇軍和波軍的一個戰略節點。

因此從這就可以看出,當時在希特拉的戰略之中和蘇聯的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過當時希特拉設想的就是先打敗英法之後再進攻蘇聯。

面對德國的閃電式進攻,波蘭一下子慌了神,還好,當時他有兩個「大哥」英法罩着,因此立馬跟英法求援:「大哥,上路頂不住了」。

可惜的是,英法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上單」波蘭的艱難,也看到了什麼是「塑料兄弟情」,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只是象徵意義上的搖旗吶喊:「大風,大風」,然後就沒下文了,最終德國只用了17天,波蘭就完犢子了。

但是此時希特拉也已經認識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滅掉波蘭之後那麼此時德國就要直面蘇聯,以前有波蘭幫忙扛着傷害,可如今波蘭沒了,那麼怎麼辦?而且在這之後想要擊敗西歐各大強國就必須先要穩住蘇聯。

因此,希特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和蘇聯平分波蘭,趁機穩住蘇聯,而德國可以有機會繼續實行他的戰略規劃,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沒了蘇聯這個後顧之憂,德國在這之後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單刷「大龍」,最終在1940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個月滅亡法國,此時的德國在西歐唯一的對手只有英國,而且英國當時的情況也是岌岌可危。

當時為了支援法國,英國把所有能派出去的陸軍都派出去了,包括陸軍的裝備等等,誰知道當時的法國這麼不禁打,連一個月都沒扛住,直接就被包了餃子,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不得不執行「發電機行動」,撤回了30萬大軍,可是這30萬大軍都是只有「小米加步槍」,重武器全送給德國當「大禮包」了,當時整個英國的飛機只剩下1300架。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自然是自信心爆棚,德國的空軍司令在海獅計劃執行的時候還在「泡吧」,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不費吹灰之力。

可事實就是如此大連,當時德國為了執行海獅計劃調集了3個空軍集團軍,光作戰機就有2669架,各類船隻運輸加起來有將近數千架,實力差距如此大。

可這個時候就徹底暴露了德國的短板,二戰時期的德國強,太強了,以一國之力刷大小龍,六神裝一個打四個,可是德國的強僅僅強在陸軍上,海軍恰恰是他們的短板。

在現在有句話叫做「百年海軍」,為什麼海軍這麼難打造呢?因為這太費錢了,造一艘航母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更不用說他之後的開銷等等一系列問題了,而當時的德國就是因為缺錢所以優先打造陸軍和空軍,因為比起海軍來說,這兩個更容易打造。

而英國恰恰是海軍方面的強國,本來英國就是在「大航海時期」靠着海運發家致富走向人生巔峰的,在這之後更是靠着海運方面的便利在外面廣收「小弟」,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殖民地積累的財富最終都輸送到了英國本土。

英國本身就是一個環島國家,因此陸軍對於他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可是如果英吉利海峽丟失了,那麼勢必會威脅到英國本土,因此英國軍費的大頭大部分都花費在了海軍上面。

而且當時英國在戰機數量上面確實不如德國,可是德國人不知道的是當時的英國已經有了「雷達」這一武器,當你的德國空軍襲擊過來的時候,人家早已經洞悉你的方向了,等於人家開着上帝視角和你打仗,而你是兩眼一抹黑。

更主要的是,希特拉還有戈林這個「豬隊友」,在作戰指揮方面根本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相反拍馬屁功夫倒是挺溜。

因此在這個巨大的現實面前,德國不得不擱置進攻英國的計劃轉而進攻蘇聯。因為要打敗英國就先要打敗駐守在英吉利海峽的英國皇家海軍,可是很不巧的是,這恰恰是德國的短板,而一時之間德國一沒有巨大的財力來打造海軍;二沒有時間。

德國陸軍在當時可以征服這片土地上的任何國家,可是面對這一望無際的星辰大海和浩瀚天空,德國不得不望洋興嘆,在現實之下,希特拉不得不調頭東向,去啃一塊「硬骨頭」。

蘇聯正處於最衰弱時期,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之前我們就說道,其實德國和蘇聯兩國之間雖然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協議就是一張廢紙,兩國之間遲早會大打一場,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和誰先動手的關係。

而且希特拉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當時的蘇聯絕對不會讓他這麼好過,在德國橫掃西歐的同時,這邊蘇聯也沒閒着,在境內大肆擴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的軍隊規模已經達到了500多萬,可以說蘇聯對德國也是一直嚴加防範。

而除了蘇聯之外,在大洋彼岸還有一個更為強大的美國,當時的德國其實並不懼怕英法等國,唯一懼怕的就是美國,因為他的工業水平太強大了,而且當時美國經濟也已經超越了英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因此德國要想和美國抗衡,英國和蘇聯必須先啃下一個,英國有英吉利海峽,因此暫時啃不動,與其這樣不如先啃下蘇聯,因為當時的蘇聯恰好處於最為衰弱的時期:

首先就是蘇聯當時內部剛剛經過一次運動,這次運動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無疑是有巨大影響的,因為這導致當時蘇聯大量有經驗的指戰員無端陷入猜忌之中因而被殺,這就導致當時的蘇聯內部軍官良莠不齊。

而受這股影響,當時蘇聯士兵也是士氣低落,可以說是蘇聯軍力最為孱弱的時刻,當時蘇聯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一個朱可夫。

其次當時的蘇聯外部情況也是很微妙,由於當時的蘇聯在政治方向上和西歐各國不一致,因此遭到了西方各國的孤立,直到二戰前夕,西歐各國也一直對蘇聯防範之心不減。

因為當時的西歐各國,無論是大打出手的英法德三國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他們實行的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即一切為資本服務,而當時的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西歐各國對這種思想一直心存警惕之心,時至今日這種影響還未消除。

而除了西歐各國之外,當時在蘇聯的南邊還有一個日本牽制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大量兵力,而日本和蘇聯的關係也一直很微妙,在1904年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打敗了當時的沙皇俄國,因此兩國之間的關係也一直不好。

而1939年的「諾門坎戰鬥」之中,當時日本為了響應德國盟友,日本關東軍派出了將近3萬多人的軍隊主動進攻蘇聯,可惜的是這一場戰爭日本被朱可夫狠狠教訓了一下,日本也第一次認識到了什麼叫做「鋼鐵洪流」,因此後來日本大本營在「南下」和「北上」提議的時候,一致認為南下,誰要是敢提北上絕對敢跟你急。

這一場戰鬥雖然是蘇聯勝利了,可是蘇聯在這場戰鬥之中贏得也並不輕鬆,蘇聯幾乎是傾盡全力打這場戰爭,而且事後根據傷亡統計,蘇聯的傷亡人數還在日本之上。

這一切就說明蘇聯的內部指揮很存問題,而這一切都被當時希特拉看在眼裏。

而且更主要的是,蘇聯當時恰恰擁有德國迫切需要的礦產資源以及石油等軍需物資,這一點也是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否則你當他以為幹嘛?小孩過家家嗎?

因此在看到無法征服英吉利海峽之後,希特拉當時準備兵行險着,先擊敗蘇聯然後再來收拾英國,可惜的是希特拉對於蘇聯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他不得不和蘇聯強行開戰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德國的確進入了非常要命的關鍵時候,可是他低估了蘇聯的嚴寒天氣以及蘇聯的地大物博,也正是這兩點最終讓希特拉的戰略規劃折戟沉沙。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剛哥侃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18/211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