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國旗與人民幣。中國《金融時報》近日引述專家意見表示,特別國債增發的可能性較大。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國財政部即將在周六(12)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引述專家意見表示,特別國債增發的可能性較大。但是,規模是否能符合市場預期,仍是未知數。周五中國三大指數低開,上證A股收盤下跌,勉強守住3200點。
中國國家發改委周三記者會利多刺激政策落空,拖累中國與香港股市遭重挫。中國財政部接力,12日將由財政部長藍佛安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中國《金融時報》引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財政部已設立特別國債收支科目,表明通過特別國債增發的可能性較大。此外,預計年底前,部分專項債額度將提前下達,使用範圍可能擴大。」他認為土地儲備和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或將是政策發力的重點方向。
在台北的文化大學國發所兼任教授陳松興對本台表示,中國人行9月24日第一波釋放的是貨幣政策與挹注流動性,這本來就無法達到目的,一定要搭配財政手段。周二發改委的發佈會等於沒講,浪費大家時間。股市大跌後,中國財政部被迫要在周六出來說明。
「我認為金額本身是個大問題,目前中國的財政並不如外界看到的這麼有實力。姑且不談地方財政,如果要救應該要先從目前房地產救起,房地產是老百姓資產所在。消費者信心何時能恢復,就知道見底了。觀察信心恢復的重點,在於新的商品房出售是否回穩。」
央視10日報道,中國財政部於11日續發行2024年第六期超長期特別國債。此次發行國債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發行總額500億元。截至10月10日為止,中國已發行752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中國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圖為中國財政部大樓。據央視10月10日報道,中國財政部將於11日起繼續發行2024年第六期超長期特別國債。(路透社圖片)
財政部政策出台前股市反應冷淡
儘管中國官媒「明示」將有利多政策出台,但是市場反應冷淡,周五滬指午後一度跌破3200點,跌幅超過3%。
彭博引用高盛集團的交易報告顯示,8日對沖基金賣出了創紀錄數量的中國股票。對沖基金不僅平倉了多頭倉位,還增加了空頭倉位,賣出的多頭倉位是空頭的兩倍。
市場預期畫線至少人民幣兩萬億元
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鄭政秉在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中國中央與地方,甚至民間財政日益惡化。中國人行好不容易在9月24日拿出人民幣8000億元救市,外界預期中國面對這麼多問題,發改委至少要再端出2萬億元,甚至還得陸續端出超過10萬億元才夠。但發改委的發佈會令人期待落空,股市陷入慘況,如果此時人心散掉,比不推出刺激政策更糟。
「市場期待8號發改委利多政策落空,能否在12號由中國財政部補上。如果沒有補人民幣2萬億元,至少也要有1萬億元。」鄭政秉繼續說道,「中國有兩大目的,首先,中國想要營造的是『慢牛』,10月8號前的那種大幅度的暴漲,也不是中國要的,因為基本面也撐不住,所以中國沒有要去維持住那麼大的漲勢。」
《華爾街日報》指出,市場普遍預計,財政刺激方案的規模約為人民幣2萬億元,由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領銜的一份報告中稱,「這可能不足以讓市場相信中國重振經濟的努力正按計劃推進。」報告指出,最理想的情況是,中國政府在未來兩年推出人民幣10萬億元以消費為重點的刺激計劃,但實際上,每年最多需要投入人民幣3萬億元。
中國刺激政策陷路線之爭增加投資VS.擴大消費
《中國新聞周刊》一篇分析報道指出,自從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呼籲在一到兩年時間內,形成不低於10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後,市場陷入兩種刺激政策的路徑之爭。一種是增加投資,主要指加大投資力度維持甚至提高經濟增速;另一觀點支持擴大消費,主要效仿發達國家發放現金、消費券等方式刺激消費。
鄭政秉指出,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非常反對2008年總理溫家寶撒4萬億救市,大水漫灌後患無窮,造成過度供給、生產過剩,中國花了好幾年做供給面改革,所以溫家寶的擴張性政策,在中國官場評價很低。習近平知道這是面子工程,但是,經濟下行將危及中共統治的正當性。
「中國最近這半年多以來,在財政玩出最有特色的就是,發行20到50年不等的長期國債,年限內只要還利息不用還錢。長期國債與人行所發行的8000億性質不同,前者主要是針對地方債務、房地產等,後者是完全對準股票市場。外界如果還認為有人民幣2萬億元的規模,可能性不大。」
陳松興分析,如果中國宣佈發行人民幣2萬億元特別國債,直接移轉給地方政府解決燃眉之急,錢一下就不見了。因為做基礎建設容易看得到GDP的增長,但是基建沒有需要也沒有收益性,所以等於是打水漂。「中國需要做結構性的調整,這是需要跨部會的。如果中國的領導人對整體的環境,包括內在經濟的條件為何惡化、對外出口為何面臨困境,不能認識清楚並且調整錯誤的經濟發展模式,那麼目前推出的政策短期也許有效果,長期恐怕是徒勞無功」。
陳松興提醒,外資機構有很多總體經濟學家,尤其中國研究是顯學,如果出台的政策不如預期,除非是做短線的交易,也許有空間。但如果是中長期的投資,外資機構基本上是不會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