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哈佛大學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校。
無數中產家長,在「爬藤」路上花費巨資,卷生卷死,但是高冷的藤校每年向大陸高中生發放的offer數屈指可數,其中,哈佛更是個位數錄取。
但是有一些學生,進入頂級名校後,卻選擇退學。來自中國的移民伊娃·尚(Eva Shang)就是其中一員。退學後,Eva Shang創立了自己的公司Legalist,如今管理着近10億美金資產。
她的故事被多家媒體報道,2022年一度登上福布斯,被稱為最鼓舞人心的移民故事。
少有人知道的是,Eva Shang還有一個殘疾人妹妹Melissa Shang,她的妹妹後來同樣被哈佛大學錄取,如今正在念大三。
她們的故事激盪人心。
當哈佛畢業生都在「卷」諮詢與律所,她拒絕「精英敘事」
Eva三歲時,跟隨母親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她和妹妹從小在費城郊區長大。她們的母親在那裏擔任精算師養家餬口。
Eva說,她從7歲起就幫助照顧妹妹Melissa Shang,Melissa從小患有某種肌肉萎縮症,常年在輪椅中度過。
Eva高中就讀於Conestoga High School,據Niche顯示,這所高中在賓夕法尼亞州是排名第二的大牛公立高中。
2013年,Eva高中畢業後考上了哈佛大學,但僅在哈佛待了6個學期,年僅20歲的她選擇了輟學,並與同樣是哈佛本科生的Christian Haigh創立了Legalist(這是一家以技術為動力的投資公司),她們一度成為哈佛校園的明星。
圖為Eva Shang與Christian Haigh
事實上,在創業以前,Eva原本一直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民權律師。
在讀大學期間,她在華盛頓的一家辯護律師辦公室實習了一個暑假,並接受了哈佛大學為校友提供職業服務的「每一家諮詢公司」的面試,但她發現這兩種選擇都沒有吸引力。
「我不想成為精英階層的僕人。」Eva說。
有一段時間,Eva以為自己找到了第三條路:申請法學院。為此,她參加了LSAT考試,計劃成為一名民權律師,但很快意識到法學院的學生也處於同樣的境地。
「一旦你進入法學院,最後,你必須再次做出同樣的選擇,」她說。「我應該在XYZ大公司工作嗎?或者我應該去這家民權律師事務所工作,而這家律師事務所的薪水幾乎不足以償還我的學生貸款。」
Eva感到自己被困住,於是完全放棄了這個選擇。
被億萬富豪「選中」
轉機出現在2016年。
這一年,Eva通過美國億萬富翁Peter Thiel創建的Thiel Fellowship項目獲得了10萬美元(約71萬元人民幣)的創業啟動資金。
Peter Thiel在美國矽谷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因為投資了諸多獨角獸公司(如LinkedIn、SpaceX、Yelp等),Peter被譽為矽谷的天使。作為Paypal的創始人,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他,每天的日常是去挖掘那些尚不為人知,具備投資潛力的項目。
在和大量名校精英打交道後,Peter發現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缺陷:美國大學並沒有傳授給學生必要的社會技能,不僅如此,大學間的派系之爭還在阻礙技術創新,學生們背着巨額貸款讀書,最後卻什麼都沒學到。
為了證明美國大學教育的局限性,Peter在2011年創立了名為「20 under20」的教育實驗。項目每年會挑選20位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並提供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但這個項目要求,一旦學生接受資金,就要必須退學。
Eva與她的合伙人Christian Haigh便是被Peter Thiel選中的「幸運兒」。
Christian Haigh原本在在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雙學位,是一名程式設計師,他負責公司的技術開發。
創業的想法來自於Eva的實習經歷,「我曾在華盛頓公設辯護處擔任調查員,該機構為貧困被告提供免費的民事和刑事法律服務。我很快就意識到,司法系統對那些沒有錢請律師的人不利。這絕不是一個革命性的見解,但它讓我想做點什麼。訴訟金融是一個自然的延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Eva回憶道。
Legalist公司一開始為律師提供訴訟分析,接着開始為訴訟提供融資。
創業是艱辛的,而且在創辦Legalist之前,倆人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投資培訓,沒有西裝或汽車,他們幾個人擠在同一所房子裏,Eva的衣櫃裏主要是牛仔褲和夾克。
Eva與她的拉布拉多犬在一起
在創業伊始,Eva在尋找投資人時吃了眾多閉門羹,但「我不怪他們,如果我是一名投資人,就沒有理由認真對待一個擁有電腦的20歲輟學者。」
八年的時間,Legalist的商業模式得到市場認可。
2017年Eva帶領Legalist籌集了1025萬美元的首期基金;2019年,Legalist籌集了一億美元的第二期基金;2022年,Eva又在六個月內就籌集4億美元,如今Eva管理着10近億美元的資金。
坐在輪椅上,但積極樂觀
Eva的妹妹Melissa Shang是一個00後,如今還在哈佛就讀。
「Melissa可以短距離行走,但對於較長距離的行走,需要使用腿部支架、助行器或輪椅。
在讀小學的時候,Melissa就頻繁活躍於公眾視野,為和她一樣的殘障兒童發聲。哈佛大學向來喜歡那些能為社區做出貢獻的申請人,我想,這也是Melissa能被哈佛錄取的重要原因。
在Melissa的成長路上,姐姐Eva對她的影響很大,或者說,兒童時期的Melissa,參與的每一次重大活動,幾乎都有姐姐的身影相伴。
2013年,17歲的Eva和她10歲的妹妹Melissa發起了一項為殘疾女孩設計玩偶的請願活動。
2013年,9歲的Melissa和姐姐Eva一起發起了Change.org請願活動。American Girl是Melissa最喜歡的專門生產玩偶的公司,姐妹倆希望該公司能夠生產一款殘疾玩偶。
該請願活動在網絡上一度如病毒一般傳播開來,並獲得了超過14萬個簽名。
在請願書瘋傳之後,2014年,TedX邀請姐妹倆演講,演講的主題為《Why girls with disabilities matter》,她們繼續為殘障孩子發聲。
Melissa平時喜歡閱讀,「每周都會從圖書館借四本書」,但她發現自己從來沒有讀過一本主角是和她一樣使用輪椅的女孩的書。
2016年,13歲的Melissa出版了自己寫的小說《Mia Lee is Wheeling Through Middle School》,故事的主角Mia Lee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初中生。
雖然無法像其它孩子一樣自由活動,但Melissa積極樂觀,拒絕被社會看成弱勢人群。
2017年,她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殘疾的故事,不必悲傷》的文章,文筆斐然。
14歲的她寫道,「關於坐輪椅的孩子的故事很少,關於殘疾人快樂幸福的故事就更少了。殘疾總是被視為一種不幸,而殘疾角色的出現通常只是用以襯托主角的善良與光芒。
這一次,我想看到殘疾孩子不是在醫院,而是在學校食堂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吃午餐。我希望年輕讀者不要把殘疾兒童視為值得憐憫的悲慘人,而是儘管面臨挑戰卻過着正常生活的人。我希望年輕讀者將殘疾孩子視為朋友,一起閒聊、拍照、周末看電影。如果沒有以輕鬆的方式展示殘疾的書籍,其他人就很難將殘疾視為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
來到哈佛後,Melissa不忘初心,還創辦了 HUDJ,這個俱樂部為殘疾人士舉辦。Melissa堅定地致力於為前者發聲,並確保「世界為殘疾人士打造一個更美好、更便利的地方」。
姐妹倆活出了不一樣,但都很精彩的人生。
1、The26-Year-Old Dropout Lapping the Hedge-Fund Field
2、Eva Shang on Startups and Storytelling
3、Why girls with disabilities matter| Eva& Melissa Shang| TEDxYouth@Hewitt
4、First-year Melissa Shang helped form group on campus, pushes for education, representation, accessibility
5、Paoli sisters push for American Girl doll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6、David v. Goliath: Legalist Levels The Lit Playing Field
7、Stories About Disability Don’t Have to Be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