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隨後其軍隊迅速統一阿拉伯部落,在公元631年建立了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政教合一國家。此後,阿拉伯帝國開始向外擴張,到公元750年,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國。
然而,在曾經被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地區中,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個例外。自公元711年阿拉伯軍隊征服伊比利亞半島起,穆斯林鄭權統治了這一地區將近7個世紀,直到1492年西班牙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
但如今,這兩個國家卻是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幾乎沒有留下伊斯蘭的痕跡。為什麼被伊斯蘭統治長達數百年的伊比利亞半島,現在卻幾乎看不到伊斯蘭的蹤影?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擴張。唐朝建立初期,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上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間相繼佔領了西亞、中亞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甚至與唐朝在中亞地區爭奪控制權,並在怛羅斯之戰中爆發激烈衝突,最終唐朝勢力逐漸退出中亞。
此後,阿拉伯帝國將目光轉向地中海對岸的歐洲。公元711年,正值唐朝統治的中期,當時的伊比利亞半島由西哥特王國統治,這也為阿拉伯軍隊的入侵創造了條件。
趁着西哥特王國內戰的機會,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大舉渡海入侵,攻入了西哥特王國。經過三年的激戰,阿拉伯軍隊幾乎佔領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僅有部分西哥特貴族退守至北方沿海地區,展開了游擊戰。這一局勢讓人不禁聯想到清朝時的南明鄭成功抗清局面。
阿拉伯帝國在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後,繼續北進中歐,甚至深入法國腹地。這引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恐慌,因為歐洲各國普遍信奉基督教,而阿拉伯帝國在其佔領區大力推行伊斯蘭教。
雙方在宗教教義、飲食習慣等方面存在巨大衝突。最終,歐洲各國的聯軍成功擊退了阿拉伯軍隊,將其勢力壓回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人在半島上建立了安達盧斯政權。起初,歐洲各國對安達盧斯政權無計可施。然而,隨着時間推移,由於內部利益分配不均,安達盧斯政權逐漸分裂為一系列小政權,且彼此之間爆發衝突。
為了維持戰爭,這些小政權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百姓徵收了沉重的稅賦,引發了普遍的不滿。從情感上來說,民眾逐漸傾向於北方沿海的基督教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北方的基督教政權逐步壯大,收復了部分失地,與南方的穆斯林鄭權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從1031年開始,北方的基督教政權不斷向南擴張,並得到了其他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支持。這一過程持續了數個世紀,直到1462年,北方的基督教政權合併建立了西班牙王國。
1492年,西班牙王國最終徹底收復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全部領土,將阿拉伯帝國的勢力驅逐出歐洲。儘管西班牙成功收復了失地,但由於伊比利亞半島被穆斯林統治長達700年(從唐朝中期到明朝中期),許多居民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這對西班牙王國構成了巨大挑戰。為了迅速消除伊斯蘭化影響,西班牙王國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性政策:
首先,狂熱地推行天主教信仰,在全國範圍內大量修建天主教堂,使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最虔誠的天主教國家之一;
其次,強迫穆斯林改宗天主教,通過強制手段確保宗教統一。請注意,不論是阿拉伯人,還是西班牙人。對於不願意信奉天主教的穆斯林,進行了驅逐。
第三,設立了宗教裁判所(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眼熟,在歐洲存在了好幾百年),對於各種異教徒進行判處。在16世紀初期,西班牙收復失地的初期,幾乎每年都會處死上千名異教徒,一般是火刑或者斷頭台。炙熱的火焰讓邪靈無法超生作惡,這是淨化世界的毀滅力量。亂世用重典,由於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崛起,並且消滅了著名的拜占庭帝國(信奉基督教),造成了兩大陣營的矛盾激化。到了16世紀中期(大明王朝嘉靖時期),西班牙王國推行了一系列政令,
嚴禁在國內說阿拉伯語,禁止全國婦女戴黑紗和頭巾。歷經百餘年的高壓政策,西班牙王國境內的伊斯蘭化逐步消退。
截至17世紀初期,西班牙王國基本上徹底完成了消除伊斯蘭化的工作,全國以信奉天主教為主。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分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王國消除伊斯蘭化的政策,與西班牙王國大同小異,都完成了消除伊斯蘭化的工作。
至於阿拉伯帝國曾經管理過的伊朗、埃及、利比亞等地區,雖然存在派系不同,但普遍信奉伊斯蘭教。由於伊比利亞半島曾經被穆斯林統治了700年時間,西班牙和葡萄牙已逐步完成了消除伊斯蘭化的工作。
西班牙和葡萄牙收復了失地以後,依靠地緣上的優勢,迅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兩國在南美洲建立了大片的殖民地,葡萄牙還租用了明朝的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