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價值投資誰孫子!
前兩天,有家叫長鴻高科(605008.SH)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砍瓜切菜,一把子就減持了公司11.3%的股份。
過去遇到過大股東減持幾個點,就鬧得雞飛狗跳的,有極端的減持了5%-8%股份,外界已經開始驚呼:
「清倉式」減持了。
這回有人一把賣了11%的股份出去,把這麼大的融資市場,搞得跟電商大促似的。
斯基總聽人議論,說股市里有多少人就是衝着賣公司才來上市的,現在也有點將信將疑了。
減持的是長鴻高科控股股東寧波定鴻,接盤的是兩家私募機構,用的是協議轉讓的方式,11.3%的股份,合計套現了7.7個億。
把11%的股份給減持掉是什麼概念呢?一般的路子都是被堵死的。
首先不是誰都能這麼幹的,監管有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淨以及近三年分紅未達標的:
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
即便滿足條件,上市公司也不能砸鍋賣鐵、典賣家當似的往外扔。
監管有規定,大股東要想在二級市場交易股份,3個月內減持不得超過1%。
這麼算下來,清倉11%的股份,至少也得需要2年零9個月的時間。
現在好了,談了兩家私募機構,協議轉讓一划拉,大股東11%的股份扭頭就給清倉了。
大股東套現得來的這7.7億又是什麼概念呢?
長鴻高科滿打滿算上市也才4年時間,上市當年至今,淨利潤加起來也就8.6億,這次一把就減持套現7.7億。
這變現的速度,這造富的效率,華爾街看了都得抱拳拱手:
喊上一聲「爺」。
長鴻高科是2020年8月跑到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按規定,原始股東的持股要鎖定三年,算下來是去年8月到期解禁。
也就是說,大股東的原始股才解禁剛一年出點頭,就開始大規模減持了。
要是再往前倒騰一下,長鴻高科剛在今年2月底,完成了一次非公開發行,照例是要有6個月不減持承諾的。
算下來,這一波距離上一個不減持承諾,也就剛結束半個月。
事情說起來,都是依法依規,合理合情,誰也挑不出人家的毛病。
但就是說這觀感上吧,多少是帶了點迫不及待、急不可耐、心急火燎、如坐針氈了。
老師敲黑板喊了一學期的耐心資本了,合着反覆來回捶打的:
都是咱們小股民的耐心?
這次趕來接盤長鴻高科股票的,是兩家自然人持股的私募基金——瀚墨天成和鵬城萬里。
兩家基金都拍了胸脯,意思是說,這筆7.7億的交易轉讓款,兩家會拿自有資金,或者自籌資金來付。
據媒體報道,按照監管備案信息,兩家私募基金都是三五百萬的實繳資本,在管的基金產品,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按最新信息,兩家這次用來接盤的兩隻基金,存續規模都低於1000萬元,業內把這類產品稱作:
「迷你」基金。
仗着幾千萬的「迷你」小身板,想吞下價值數億元的股份,自有資金估計是夠嗆了,「自籌資金」可能還靠譜點。
問題是,市場這麼大,什麼樣的資金會去認購這些「迷你」私募產品?
而且上去就逮住長鴻高科這隻股票,全倉懟進去?
遙想長鴻高科剛上市的時候,曾創下過65個交易日超1.7倍的漲幅,股價最高攀上26.14元。
沒成想扭頭就進入了回調模式,一調就調整了三年多,目前股價較高點累計回撤超55%。
這時候有私募基金殺進來接盤,真是應了那句話:
不在頂峰慕名而來,不在低谷轉身離去。
要不說搞投資的格局大呢,都投出飯圈那味兒了,這可真是:
基你太美。
長鴻高科2020年上市之前,核心的業績數據還保持強勁增長,但一邁過上市年的坎兒,業績就立馬變臉給你看。
從2021年開始,公司的多項業績就出現了大幅下滑,去年,長鴻高科首次出現了營收淨利雙降的情況,扣非後淨利潤出現了上市後首虧。
好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扣非淨利潤扭虧,但長鴻高科的銷售毛利率、銷售淨利率,均創下了上市以來最低值。
饒是如此,接盤的兩家小私募紛紛表示,受讓長鴻高科股權,是因為看好上市公司未來前景,認可上市公司:
長期投資價值。
你這話說的,咱們來股市炒股的,有一個算一個,誰不是來做價值投資的?
誰不價值投資誰孫子!
誰不願意把話說得漂亮點呢?斯基記得,去年這個時候大盤3200點,還有媒體說:
《讓居民通過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賺到錢》。
想必後來大家都得償所願了吧?
長鴻高科的實控人陶春風,是紹興嵊州人,30歲創業,旗下公司先征戰納斯達克,後又轉戰大A。
可以說,華爾街的狼和上交所的牛,他都摸過,也是福布斯和胡潤富豪榜的常客。
在這次減持之前,長鴻高科剛經歷了一次失敗的重組計劃,出現了:
「向老闆募資,收購老闆資產」的畫面。
當時,長鴻高科曾計劃以現金購買一家叫廣西長科的公司100%股權,該公司是陶老闆控制的企業。
根據披露數據,當時的廣西長科不僅尚在虧損,還有訴訟在身,長鴻高科賬面資金也捉襟見肘,很可能覆蓋不了這筆交易。
巧就巧在,長鴻高科恰好就拿到了定增方案的監管批文,向陶老闆本人定向發行股份,募集12億資金。
定增計劃跟重大關聯收購案幾乎「無縫對接」,對象都是陶老闆,屬於是瞌睡遇上遞枕頭的。
外界不得不浮想聯翩,會不會是實控人陶老闆自己掏錢,把旗下虧損資產賣給上市公司:
資金轉了一圈回到自己手中,自己還能通過定增獲得上市公司股份。
更絕的是,要是按傳統的直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陶老闆旗下關聯公司得到的股份,要鎖定36個月。
要是按照上面的「曲線收購」,陶老闆拿到的股份鎖定期就能驟減到:
18個月。
不過這筆交易在監管的追問下,長鴻高科默然以對,最終宣佈計劃終止。
陶老闆是混過美股的,應該聽過巴老爺子的話:
做時間的朋友,時間裏有玫瑰。
但在咱們這裏不講這麼文縐縐的,資本市場,分秒鐘價格數以億計,跟時間從來都是友誼第二,比賽第一:
誰跑得過時間,誰日進斗金。
前兩天,斯基看到有媒體說,上市公司大股東用協議轉讓方式,把所持股份轉讓給私募基金,已經成了近期「新潮流」了。
僅今年8月份以來,這麼幹的上市公司已經有6家了。
隔壁的科創板更熱鬧了,那邊叫「詢價轉讓」,有媒體8月時統計,今年以來公告詢價轉讓計劃的科創板公司,已經37家了。
三季度還沒過,這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了。
協議轉讓、詢價轉讓,這麼設計的初衷是減少直接減持對市場的衝擊,優化資源配置。
但也有市場觀點認為,這種方式屬於「靈活套現」「繞道減持」,私募基金還配合發揮「通道」作用。
按理說,監管對規範大股東減持的行為,手段不可謂不嚴厲,圍堵不可謂不盡力。
但誰也想不到,在發佈了關於嚴厲打擊電魚、炸魚、毒魚等非法捕撈行為之後:
居然還有人能從身後掏出一張絕戶網來。
當然,這些還不是最氣人的。
當時市場2900點左右時,就有人指責過這種減持行為,說這些大股東在這麼低的點位還急着跑,不明智,更不負責任。
現在再來看:可惡!竟然讓他們蒙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