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美貿易戰打響了。美國政府9月13日確定大幅度上調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許多關稅將於9月27日生效,包括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的關稅;對鋼鐵、鋁、電動車電池和關鍵礦物徵收25%的關稅。
法國《回聲報》表示,這一決定的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視。民主黨希望爭取到美國各州工人階級的選票,這些州可能會在11月5日的總統選舉中投票給川普。這位共和黨候選人打算比民主黨走得更遠,如果他重新掌權,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徵稅高達60%。無論如何,華盛頓的共識是,我們必須阻止中國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但法國記者認為,關稅不會讓中國趴下。受美國制裁的商品貿易規模很小。只有4%的中國進口產品受到影響,所以經濟損失會很低。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幾乎不存在,因此關稅的增加只會禁止中國製造商未來在美國開展業務。對於電池來說,短期內後果更為嚴重。美國使用的鋰離子電池近70%來自中國。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地緣經濟學高級政策研究員阿加特·德馬賴斯(Agathe Demarais)表示,「一般規則是關稅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導致貿易額下降2%。隨着關稅從7.5%上升至25%,這表明中國電池企業對美國的銷售額可能會下降約三分之一,即50億美元。」
她分析說,中國會繼續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新生產力」)的投資,給西方人造成傷害。中國共產黨似乎並不想增加消費佔GDP的比重並減少投資的比重。上半年,中國零售額僅增長3.7%,增速低於GDP增速,而今年前六個月工業投資增長9.5%。北京繼續將增長建立在外國需求的基礎上,並試圖輸出通貨緊縮。
巴克萊經濟學家在一份研究中總結道:未來貿易緊張局勢只會加劇。「中國在製造業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一個後果是,它導致產能過剩,從而加劇與西方和新興市場的貿易緊張局勢。這意味着,鑑於國內需求疲軟和外部環境較差,中國對高科技製造業的投資不可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歐洲央行(ECB)經濟學家在7月底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擔心:「歐盟(EU)作為中國製造商出口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如果第三國進一步對中國產品關閉市場,中國可能會加倍努力向歐盟出口」。他們表示,這將導致「先進制造業競爭力喪失,製造業生產和歐洲出口下降」。儘管德國和西班牙不願意,但布魯塞爾已經開始通過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來做出回應。現在的問題不再是新一輪關稅上調是否會發生,而是針對什麼產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