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不振,各地財政入不敷出,教師事業編正在消失,老師們開始丟編棄崗。
中國3大航空公司今年上半年均出現虧損,主要原因是觀光旅遊復甦慢、國內供應過剩、全球航空運力恢復加劇市場競爭等等。
中國銀行結業潮持續,據官方統計,年初至7月期間,至少有50間中小型銀行解散或遭合併。這一數字已接近去年的77間。
中國六大國有銀行在按揭資產縮水的同時,斷供率卻在持續上升。
事業編正在消失,中國老師們丟編棄崗…
據最新公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中國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891.78萬人。
而每年參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的人數,則高達上千萬人。
歷年的資格證加起來,水裏的肯定幾倍於岸上的人,或者說等公交的幾倍於公交乘客,好玩麼?
關鍵是,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事業編正在消失。
天津市西青區教育局出台新規,打破在編教師鐵飯碗,8月1日起公辦中小學全面實施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聘期三年,不合格就下崗。
貴陽也是:
說實話,在一個預期很差的時期,大家追捧編製圖穩定很正常。
但這世上,除了本事是鐵的,哪有什麼是鐵的?1990年代幾千萬人本來也捧着國企鐵飯碗,結果一個口令「砸三鐵」,還不是乖乖下崗。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從2000年至2010年,農村的中小學數量減少了一半,平均每天有63所小學和30個教學點消失。而在2022年,全國普通小學數量下降到14.91萬所,比前一年減少了3.35%。
在這個過程中,多少教學崗位消失?不知有沒有人統計過。
但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今年高招又有大批高校無論怎麼下調招生分數線,最後還是招不滿。
教育行業「丟編棄崗」早就在發生了。
前段時間,一位985本碩、復旦博士的姑娘在找工作,我問她為什麼不考慮教師,她說,現在入職高校只有六七千元工資,明擺着過幾年可能會失業,還是不要了吧。
這才叫真正讀了書的。相比之下,那些現在還在衝刺什麼考編上岸的,其實只是拿了個文憑,根本就沒讀到書,否則也不會如此昧於現實。
給「免簽」外國旅客也不來!中國3大航空連年虧損公司慘況曝光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包括「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中國南方航空(China Southern Airlines)」和「中國東方航空」(中國東方)」今年以來均出現虧損,中國國際航空29日公佈,陷入淨虧損27.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27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34.5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57.69億元),而他們最後的勝利,已經是2019年疫情之前的事情了。
中國國際航空表示,帶動國際客運量增長,旅客數超過2019年疫情前水平達80%,但其傳統的「優勢」北美航線,恢復速度較慢。
至於中國南方航空,活躍淨值12.3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56.22億元),而去年同期類似則虧損29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2.55億元);中國東方航空30日公佈,虧損2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27.00億元)。98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62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83.4億元)。
根據航空分析公司「Cirium」和中國航空數據巨頭「VariFlight」的數據顯示,中美之間的航班量下跌至2019年的5分左右,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需求低迷的影響。
雖然中國政府出台了許多政策,盼國際旅遊能加速復甦,但效果仍不如預期,中國入境外國遊客尚未回到2019年水平。根據Cirium數據指出,7月中國出境航班較2019年同期減少23%,而國內航班數量則增加了15%。,中國國際航空指出,「由於國際航線尚未恢復,寬體飛機只能在國內飛行,這全面加劇了國內飛機供應過剩的問題」。
中國銀行倒閉潮或累及港銀,比較各國存款保障額
中國銀行結業潮持續,據官方統計,年初至7月期間,至少有50間中小型銀行解散或遭合併。這一數字已接近去年的77間。
中國債務問題持續,引發外媒的廣泛關注。《金融時報》專欄作家Robin Harding提到,由於中國的股票、房地產、信用和存款市場低迷,導致債券成為投資者的首選。這表明中國債券市場正在發出緊急的通縮警告信號。此外,該文還引用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的話,指日本90年代企業在低價環境下限制薪資增長,導致通縮旋渦的形成。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金融機構數量近年顯着減少,從2019年的高峰期4607間,減少至2023年的4490間,減少了117間。
據批覆訊息統計,6月20日遼寧農村商業銀行獲批一次過吸收合併遼寧新民農村商業銀行等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並承接前述36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清產核資後的有效資產。
儘管中共官方公佈的不良資產比率下降,自2022年河北村鎮銀行擠提以來,存戶提款仍見緊張。《中國證券報》7月12日報導,今年7月以來,來自浙江、山東、山西、河北、遼寧、貴州等地的多家銀行發佈公告稱,調降部分客戶的非櫃面渠道交易限額。《證券日報》報導,今年以來,中國銀行(股票編碼:3988)、華夏銀行、江蘇銀行等銀行都對非櫃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額進行了調整。綜合網民反映,包括銀行卡被限額5,000元,以及賬戶非櫃面支付日累計金額上限為1,000元等。
2024年部分中國大陸銀行限制提款事件簿。(大紀元製圖)
北京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深圳分行職員均表示,提款5萬元以上要提前一日預約。
一名現已移居英國的港人陳生(化名)向大紀元表示,他已出售一個深圳的物業,數百萬元人民幣資金則存在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目前靠回港探親時以螞蟻搬家方式提款運回香港,他認為最終大部分資金只能以買淘寶家俬運往英國的方式以物品取回。
香港越趨中國化,最新香港恒生銀行(股票編碼:011)業績更反映,受累中國商業房地產借貸,其不良貸款比率已升至5.32%。而香港金管局公佈香港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亦升至1.79%。
過去5年,中港不良貸款比率:香港受中國商業信貸問題影響,不良貸款比率慢慢上升,中國則因銀行併購而令比率短期受控。2024年數字截至6月底。
萬一發生銀行倒閉的事件,各地如何處理存戶亦是重要問題。香港的存款保障制度保障每個戶口可獲得50萬港元(見表);中國則聲稱保障50萬元人民幣;美國保障額為最高,達25萬美元(約195萬港元);而港人移居熱點英國則有8萬英鎊(約80萬港元)存款保障。
斷供率爬升!上市銀行房貸規模半年縮水超3000億
根據上市銀行披露的半年報來看,住房按揭依舊延續去年的收縮之勢,42家上市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合計較年初減少了3191億元,其中,六大國有銀行合計減少3119億元。
在按揭資產縮水的同時,斷供率卻在持續上升。
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42家上市銀行中,有21家披露了半年度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率,其中19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提升,按照平均值來衡量,21家銀行房貸平均不良率提升了0.1個百分點。
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42家上市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超34萬億元。其中,六大國有行牢牢掌控着「按揭江湖」,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均超過萬億,合計26萬億元,在42家上市銀行中佔比達到77%。
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最高的依舊是建設銀行,為6.31萬億元;其次為工商銀行,達到6.17萬億元。在股份行中,僅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上半年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超過萬億,分別為1.38萬億元、1.07萬億元。
從增量來看,住房按揭縮量的趨勢已經從2023年蔓延至2024年。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