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讀歷史,感悟到的一些大實話!
01
不要相信「政策是個好政策,只是被下面的人執行歪了」這種話,我堅持認為,容易被下面的人執行歪了的政策,算不上一個好政策,因為一個好政策必須要考慮到執行層面細節問題。
王安石的新政如此,賈似道的公田法也是如此,從他們制定政策的初衷來說,都是想要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但是到了最後都變成了普通百姓扛不住的大問題。
都怪下面的基層官吏執行歪了嗎?因為他們的政策本來就給基層官吏留足了權力尋租的口子,所以才會出現「強行要求城裏沒有土地的人貸青苗錢」「把普通農戶家裏合規的土地都當成公田徵收」這樣荒誕的案例出來。
關鍵是我們看資料的時候覺得荒誕,這些貪官污吏覺得「你看老子多聰明」。
02
學歷史的人,不要參與討論「某某皇帝是不是一個好皇帝」這種問題。
任何皇帝的終極目標都是要讓自己或者家族的統治能夠更牢固、更持久、更輕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的出發點是「我得讓百姓儘可能享有更大的權利」。
宋仁宗號稱仁字當先,他在收稅的時候也是從來沒有手軟過的,比如為了填補跟西夏作戰的軍費虧空,「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稅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
我再把話說殘酷一點吧,我們千年之後看到的資料大部分都說宋仁宗好,只是因為他對文人好,而正好文人有話語權能夠傳播開來而已。
而文官階層孜孜不倦地說宋仁宗的好,要後世的皇帝都學宋仁宗,也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日子更好過一些。
文官勸皇帝對文官好,武將勸皇帝對武將好,宦官勸皇帝對宦官好,這是人之常情,誰信誰天真。
03
有錢人挨整的時候,窮人千萬不要幸災樂禍。一般來說,有錢人的抗打擊能力、關係網都要比窮人強大得多,整他們都輕輕鬆鬆,整你們的時候那就更輕鬆了。
就像南宋末年的公田法一樣,你雖然眼看着有錢人家裏的土地被以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但是他的樓塌了之後,是會砸到你的。
你是長工,意味着你失業了;你是佃戶,意味着你要交更多租子了(古代官府收租的效率和決心可比地主強多了);你是家有幾分薄田的小農,意味着接下來就輪到你了。
你知道嗎?公田法執行到最後,回買土地的價格只有朝廷規定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你嘲笑的那些有錢人被強買走的土地是每畝二百貫,輪到你的時候只有每畝四十貫,還是不值錢的會子。你還笑得出來嗎?
差價哪裏去了呢?這個……被蒙古人搶走了。
04
人是一個複雜的構成,而且不同時期的人會做出不同的事情,所以在探討歷史問題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忠臣」或者「奸臣」這樣簡單的詞彙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更不要把自己喜歡的某個歷史人物當成觸碰不得的禁區,活活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粉絲。
你要學會接受宗澤這樣勵精圖治的名將可能會吃空餉,孟昶這樣「奢侈腐化」的皇帝死了幾十年之後成都百姓都在念他的好,文彥博這樣的一代名相也要給後宮嬪妃送禮巴結,投降派秦檜也會為了朝廷的體面跟金國據理力爭……
學會接受跟自己第一認知不同的史料,學會接受自己喜歡的人物不完美的一面,學會接受自己討厭的人物身上也有閃光點,這才是讀歷史的應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