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偉:作協另有一個現行反革命,是《人民文學》的女編輯冼寧,解放前夕北大畢業,參加過抗美援朝。1962年冼寧在《人民文學》寫了一篇童話《小黑點兒》,意在不要歧視有缺點的孩子,要相信在親情友情的溫暖下,有缺點的同樣能夠成長得很好。童話里寫了一條咬過小豆子的毛毛蟲,那毛毛蟲的嘴邊還有一顆黑痣。這就犯忌了!偉大領袖的嘴下不是有一顆痣嘛?冼寧的作品成為無可爭辯的大毒草,惡毒影射和攻擊偉大領袖。(作協里的反革命)
@LiYing_2015:比如有個公知,年紀輕輕就瘋狂叫囂要建立湖南共和國,還說中國應該分裂為27國,民憤極大,後來黨把他做成了木乃伊。
文濤:怎麼說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為藝術習慣,總之是攀比誰更能詮釋神聖莊嚴,所謂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我父親那輩人,會往肉里別像章。又想起那句話,只要那誰誰的畫像還掛在城樓上,我們都是一代人。
丁學良:在1927年4月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總書記陳獨秀主持的黨中央把那時期中國階級鬥爭的主要對象「地主」界定為「擁有五百畝(82英畝)以上土地的農民」,毛對此激烈反對。因為他看出來,這個理性的標準對於「發展階級鬥爭完全不適當」,階級敵人太不夠了。在同年8月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特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上,他提出的方案是減少一個「零」,把「大地主」界定為「擁有土地五十畝以上的,超過於此的土地通通沒收」。這個門檻從500畝猛然降到50畝,巨大效果立馬顯示出來(《毛澤東:真實的故事》第14章)。
只要把500畝的標準縮減成50畝,就可以導致許多原本不屬於「階級敵人」的小土地所有者,馬上變成階級鬥爭的對象(《毛傳》第13章)。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階級鬥爭,激化農村裏的對抗,讓更多的無地遊民、長工和短工抱着有地可分的期望,加入有人可鬥、有利可圖的農民協會,直至投身於武裝造反的赤衛隊。可見,在毛的政治智謀里,「階級鬥爭」不是以科學考證為依據的客觀事態,而是一門靠着主觀意圖來操縱的鬥爭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