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火箭墜落背後的民營航天企業

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達2.34萬億元。僅今年以來,天兵科技、珏芯微電子、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10餘家航天企業單輪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

作為商業航天企業中的龍頭,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兵科技」)天龍三號火箭,在6月30日的試車過程中突發事故。

南都記者注意到,稍早前,多名鞏義網友反映,看到有物體升空後墜落,落地後爆炸起火。

河南鞏義網友拍下的火箭跌落畫面。

網傳事故現場視頻截圖。

成立於2019年天兵科技,其創始人康永來此前已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研發與項目管理近20年,是中國運載火箭的重要人物。成立至今,天兵科技已完成15輪融資,融資總額超40億元,估值已超120億元。

然而,此次墜落事件,是否會給天兵科技的規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一子級火箭落地後爆炸起火

6月30日晚,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發佈《關于天龍三號大型液體運載火箭一子級動力系統試車的情況說明》,稱:2024年6月30日下午3點43分,天兵科技自主研製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在河南鞏義市綜合試驗中心開展了一子級九機並聯動力系統熱試車。

試車過程中,一子級火箭正常點火,發動機推力達到820噸,因箭體與試驗台連接處結構失效,一子級火箭脫離發射台,在升空後,箭上計算機主動關機,火箭跌落在距離試車台西南1.5公里的深山中,箭體跌落山中後解體。本次試驗地點遠離鞏義市區,試驗前與當地政府聯合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並提前組織周邊人員撤離,經排查,無人員傷亡

該公司表示,「感謝社會各界朋友和上級機關對天兵科技的關注,我們將儘快完成故障歸零,組織新產品的生產和試驗。」

天兵科技已完成15輪融資,融資總額超40億元

成立於2019年天兵科技,其創始人康永來此前已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研發與項目管理近20年,是中國運載火箭的重要人物。成立至今,天兵科技已完成15輪融資,融資總額超40億元,估值已超12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天兵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康永來科班出身,本科、碩士、博士都是飛行器設計專業。

畢業以後,康永來正式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主持過長征十一號和捷龍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在體制內幹了20年以後,康永來離開國家隊加入商業航天公司,後又在2019年成立了天兵科技。剛成立公司不久,業內普遍在研製和發射固體火箭,但康永來認為「液體火箭才是終局」。關於未來發展,康永來曾在多個場合表示,他的終極目標是讓普通人也能坐上火箭,進行太空和洲際航行。在他的規劃中,2028年,「天龍三號」載人火箭將會實現這個夢想,能夠承載50人在1小時內前往全球任意地點。

「天龍三號」是天兵科技為我國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量身定製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產品性能對標SpaceX的獵鷹9號,其直徑3.8米,起飛質量590噸,近地軌道(LEO)運力17噸,太陽同步軌道(SSO)運力14噸。

天龍三號運載火箭動力系統試車為一子級九台TH-12(天火十二)發動機同時點火,是我國現階段運載火箭在研製過程中推力最大的一次動力系統試車,較之前中國航天最大推力試驗增長了2倍。天兵科技方面表示:「我們將儘快完成故障歸零,組織新產品的生產和試驗。」

據悉,作為火箭首飛前最重要的前置試驗之一,火箭試車也被稱為「不起飛的點火」。其意義在於驗證發動機工作方案的正確性,火箭一子級各系統的匹配性,以及動力系統試車的關鍵數據。

就在今年6月初,天兵科技宣佈完成超15億元C+輪新增融資,本輪融資由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無錫產發、央視基金、國裕高華、德岳投資、干瞻投資、中信建投投資、君度投資、鴻富資產、合肥瑞城、蘇州資管、首發展創投、國投泰康、秉鴻資本、中財騰華等多家知名機構共同完成。

今年4月9日,胡潤研究院發佈了《2024全球獨角獸榜》,其中天兵科技首次上榜,排名全球第495位,並榮登中國商業航天榜首。

在天兵科技的大本營張家港,其投資40億元建成百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大運力液體箭體等總裝製造基地。全部投用後,每年將有30發大型液體火箭和500台火箭發動機生產下線。2023中國獨角獸暨潛在獨角獸企業報告發佈會上,天兵科技獲評「中國獨角獸企業」,也在彼時一舉成為張家港市首家「中國獨角獸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現事故的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原定於今年7月完成首飛。液體、可回收,作為已經被驗證並可有效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的技術路徑,也是許多國內商業火箭公司競逐的重要目標。

然而,此次墜落事件的發生,是否會給天兵科技的規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商業航天產業鏈,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並存

此次意外墜落起火事故,令人惋惜之餘,也將天兵科技乃至整個民營商業航天領域推向輿論風口浪尖。

7月1日,天兵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黃河記者,「(天龍三號)發射計劃應該是有所調整,現在一切要等具體的原因排查,(看)面臨的研發任務節點有多大。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要有大量數據的積累、試錯,才能往前更進一步。」

在商業航天產業,商業運載火箭是衛星進入空間的入口,是商業航天的重要板塊之一。全球商業航天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據《創業邦》梳理,從2017年開始,近5年來發射的衛星總量,是過去人類60年發射量的總和。

除了技術能力,商業火箭的一大競爭重點,就是成本控制。SpaceX公司制勝的關鍵就是低成本。

政策利好,市場空間廣闊,加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了大航天時代。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10年間,從國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相繼出台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政策,航天領域的民企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據《新黃河》,2023年,我國共進行了67次入軌發射,其中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發射13次,佔比為19.40%,這一數字相較於2022年的5次發射有了顯著增長。

泰伯智庫預測,到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8萬億元。中國已規劃12992顆國網低軌衛星和超過1.2萬顆的G60低軌衛星。僅僅這兩項,國內的火箭發射就有5000億級別的市場空間。

面對航天行業的蓬勃發展態勢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這些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未來發展之路備受關注。

中國商業航天起步於2014年前後,近年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融資約170起,合計披露金額超185億元。

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達2.34萬億元。僅今年以來,天兵科技、珏芯微電子、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10餘家航天企業單輪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

不過,雖然政策環境對商業航天持開放態度,但目前相關政策文件對商業航天的地位仍舊缺乏明確表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高國柱認為,在我國,對商業航天存在着不同理解。既有基於國家航天基礎設施向商業市場開放、體制內企業尋求商業訂單、政府採購市場化的航天商業化之說,也有主張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以營利為目的商業航天之說。

高國柱還表示,現有商業航天政策提及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和商業生態集群,但一個不可否認的問題是,一些民營企業在零部件、分系統等方面因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而只能依賴國企。在不存在競爭或競爭不明顯的情況下,考慮到技術團隊的歷史淵源等因素,供應鏈還可維持完整性,但仍無法保證及時性。一旦出現直接競爭關係,這種供應鏈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兩者之間如何進行合理分工協作、如何開展錯位競爭既是民企面臨的挑戰,也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商業航天這個產業鏈上,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並存。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民營航天公司彌補了國企在開拓市場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促進國企的改革,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共存合作的局面,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航天研發和運行環節眾多,資金重周期長,需要依賴外部投資,建議民營商業航天公司要做好較長遠的統籌規劃,避免項目的低水平重複,重視原始的技術創新,特別是顛覆式創新技術。

此外,還要關注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融資成本、經營能力以及一些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以保險為例,保險公司由於缺乏專業評估人員,難以深入了解航天項目細節,對於商業航天機構來說,眾多商業衛星保險採購困難,這些都是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部分內容綜合自:《新黃河》《創業邦》《金融界》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南都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702/207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