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情感和社會性情感
人性中有自愛、自私、利己的情感,休謨對此當然承認,那麼,利己情感和社會性情感之間是怎樣的關係,這兩種情感與道德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他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在人類社會早期,社會性情感即已形成,從此在人性中便是和利己情感並存的情感。
利己是生物性本能,休謨說,除非請全能的上帝重新設計人性,否則不可能把它改正。不過,可以借着改變它的方向來對它加以控制,而這種改變是稍加反省就必然會發生的。我們不妨假設人類早期處於野蠻狀態,人人受利己欲望支配,但是,經驗會教導人們,使人們認識到,利己欲望通過約束比通過放縱能夠更好地得到滿足,結成社會比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更容易生存。這無關乎人性善惡的問題,只涉及人類智愚程度的問題,不管人性是善是惡,人類遲早會達成這個認識。當然,這肯定是一個不自覺的過程,然而,我們可以斷言,人類絕不可能長期停留在社會以前的野蠻狀態,而人類的最初狀態就應該被認為是有社會性的。
在人類早期結成社會的過程中,有一種需要發生了積極的作用,這就是兩性之間的自然欲望。這種欲望使得一定程度的社會結合成為不可避免的,它把兩性結合起來,並通過對子女的共同關切產生一種新的聯繫,漸次形成一個人數較多的社會。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有一種自然的愛,照顧每個子女的利益,從而在孩子的心靈中也培養起了社會性情感。
第二,人性中的社會性情感也很強烈,並不比利己情感弱。在地球上,和其他一切動物相比,人類是合群欲望最強烈的動物。我們盡可以被驕傲、野心、財富欲、情慾、好奇心、復仇欲等情感推動,但是,如果沒有任何人對我們的行為產生感受,這些情感便都毫無力量。完全孤獨的狀態,是我們所能遭到的最大懲罰。每一種快樂,在離群獨享的時候,便會衰落下去,而每一種痛苦也會變得更加殘酷而不可忍受。整個自然界縱然都服從於並且服務於一個人,太陽的升降、海潮的漲落聽他的命令,大地供給他一切想要的東西,可是你至少得給他一個可以分享的人,否則他就會是一個最可憐的傢伙。
休謨指出,一直以來,人性中的自私被渲染得太過火了,有些哲學家熱衷於描寫人類的自私,簡直就像童話里虛構的妖怪一樣荒誕不經,遠離自然的真相。我們在許多動物中觀察到無私的愛,那麼通過什麼類比規則,我們要否認我們這個高等物種可以有無私的愛呢?慈母對幼子的愛,能夠抗衡最強烈的自愛動機,而且毫不依賴於自愛情感。她辛苦照料病孩而自己失去健康,當孩子夭折而她得免照料之苦時,又因悲痛而憔悴以致死亡,她能指望獲得什麼利益呢?英國的父親們通常把家產的絕大部分用在妻兒身上,只留極小一部分供自己享用,難道也要用自私來解釋嗎?總之,無私的愛是存在的,並且不比自私的情感弱。
第三,利己情感不能是道德的基礎。人性中有利己情感,也有社會性情感,那麼,是否可以把兩者都看作道德的基礎呢?休謨的回答是不可以,因為道德的基礎必須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情感。問題不在於哪一種情感更強烈,即使一般認為仁愛和人道情感不如利己情感強烈,但它是人人共通的,因此唯有它才能構成任何一個關於譴責或稱讚的一般體系之基礎。野心人人不同,同一個對象不會滿足兩個人的野心,而人道人人相同,同一個對象會觸動所有人的這種情感。
利己情感和社會性情感說的是不同的語言。當一個人稱另一個人為他的敵人、對頭、對手、競爭者的時候,他是在說自愛的語言,在表達源於他的特定境況和利益的特殊情感。但是,當他稱任何一個人為邪惡、可惡、墮落的時候,他是在說另一種語言,在表達他期望所有聽眾都將由之而與他產生共鳴的情感。因此,他在這裏必須撇開他個人的特定境況和利益,選擇一個與他人共通的觀點;他必須訴諸人性結構中的某種普遍原則,撥動一根全人類都會與之諧和發聲的琴弦。
第四,社會性情感不能歸結為利己情感。有一些極端自私的人,他們奉行這樣一條原則:仁愛是一種純粹的偽善,友誼是一種欺騙,公共精神是一種滑稽,忠實是一種獲取信任的圈套;當人們一心追求私利時,就披上這些漂亮的偽裝,以解除他人的防備,使他人上當。
休謨說這是最墮落的人的原則。他接着指出,另有一條與此多少相似的原則,卻是哲學家們堅持的,成為其體系的基礎。這條原則是:不存在無私的情感,任何一種情感都源於自私;最真誠的友誼只是自愛的一種變體,自以為在全心全意為人類謀幸福的人,尋求的只是自己精神上的滿足;最慷慨的愛國者和最慳吝的守財奴,最勇敢的英雄和最怯弱的懦夫,所關注的同樣是自己的幸福。
休謨所說的哲學家,在古代是伊壁鳩魯,在近代是霍布斯和洛克。這些哲學家都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過着無可挑剔的生活,卻堅持自私論的道德體系。他們其實也承認世界上有真誠的友誼之類美好的感情,但是,休謨說,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哲學化學把一切情感的元素分解成單一的自愛元素,把每一種情感都解釋成自愛或者其變形。這種努力發端於一種對簡單性的熱愛,而這種熱愛便是許多極端虛妄的哲學推理的根源。
我們的心靈中有人道情感,有與他人共同屬於人類的感覺,沒有人對他人的幸福和苦難是絕對地漠不關心的,他人的幸福和苦難有一種在我們心靈中產生快樂和痛苦的自然趨向,這是人人在自己身上都可以發現的。沒有必要把我們的研究推到那樣遠,去追問人為什麼有這種情感,只需知道這是被經驗到的人性中的一條原則便足矣。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不可能發明出一種體系,能夠成功地說明人道情感是根源於利己情感,從而把人類心靈中的各種情感都歸結為一條單一的原則。
在倫理學領域,英國經驗論哲學家都持功利主義立場,主張道德的起源和價值都在於效用,在於促進個人和人類的幸福。休謨在總體上也屬於這個系統,他的最大功績是使功利主義擺脫了利己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