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台灣對外出口的經濟版圖正在變化

作者:
全球正由單極世界變為兩極,國際社會頻頻使用經濟制裁成為政治競爭手段。儘管這種制裁殺敵1000自傷800的功效,但經濟實力強的國家經常使用且不計後果。賴清德在5月就任總統之後,內遇立法院提出「國會改革法案」,外遭北京軍事經濟雙重壓力,擔負極其困難的政權運作和經濟決策。11月,賴清德倚為干城的美國將迎來總統選舉,選舉結果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將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自5·20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之後,大陸對台灣的壓力從軍事(政治)到經濟雙管齊下。5月31日,中國宣佈中止第2批134項對台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不到半年內總計140多項產品受到影響。如果說大陸軍演在台灣引起的只是疲憊感(沒有台媒評論將「軍演」當成攻台信號),但對中止關稅減讓卻比較在意。台灣政府抗議稱這是「典型經濟脅迫」,民間討論則莫衷一是,有認為打擊很大的,也有認為打擊有限,端看論者政治立場。

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度到底有多大?

所謂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主要是指兩岸貿易依存度,包括貿易總額依存度、出口與進口依存度,其中以出口依存度即所佔比重這一指標最為重要且經常被使用。

從學界、媒體輿論來看,早在馬英九時期,無論是藍綠兩營,都認為台灣對大陸經濟依存度過高,只是得出的結論不同,藍營的結論是既然台灣經濟對大陸如此依賴,那就應該與大陸保持良好的關係,以穩定台灣經濟;綠營的結論是為了讓大陸不能以此要挾台灣,必須降低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也因此,蔡英文就任總統以來,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降低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

據台灣海關統計,2013年,兩岸貿易總額為1194.6億美元,佔台灣貿易總額5567.3億美元的21.5%。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770.1億美元,佔台灣出口總額2872.6億美元的26.8%;台灣從大陸進口額為424.6億美元,佔台灣進口總額2694.6億美元的15.8%。但那時台灣媒體討論,基本認定台灣對大陸經濟或貿易依存度是40%——必須說明,這是把大陸與香港的貿易依存度加總計算得出來的。2013年,台灣對香港出口比重為12.1%,加上對大陸出口比重26.8%,兩岸合計佔了台灣出口比重的38.9%。

如今十年過去,據台灣財政部公佈的歷年數據,到2022年為止,台灣出口對於中國大陸的依存度一直保持在40%左右,在中國大陸經濟減速明顯的2023年,全年佔比高於35%。進入2024年,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下降幅度較大,據台灣財政部5月8日公佈,1~4月面向中國大陸(包括香港)的出口額同比減少3.7%,至453億美元,佔到出口額總體的30.7%,創下2002年(30.5%)以來的同期新低。

這一降低與其說是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不如說是搭上美中競爭的便車,在2019-2023年這5年裏,美國及盟友日韓、歐洲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正在下降,各自在中國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下降了0.1~2.5個百分點。據美國商務部2月7日公佈的2023年貿易統計數據,在美國的進口國中,中國17年來首次從榜首跌落。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與美日韓和歐盟(EU)的貿易總額合計達到2萬億美元,份額佔整體的35%。可以說,台灣對華出口下降的時間遲於美日韓,幅度也低於這些國家。

台灣正在調整出口的經濟版圖

中國相當看重兩岸經濟來往,因為「以商促統」與「經濟介選」均建立在這種經濟紐帶之上。這方面的最大手筆是馬英九任總統時期與北京擬簽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一協議內容可被視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後一塊鋪路石,但因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功敗垂成。從此以後,民進黨東山再起,重塑兩岸關係。

自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後,中國大陸對台灣實施經濟打擊的武器,就是用停止進口台灣某項產品作為威脅,例如中方在2022年6月對台灣實施石斑魚禁令,稱其檢出禁用藥物、土黴素超標;但到12月22日,中國政府又宣佈恢復台灣特定企業的石斑魚輸入,並稱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兩岸就是一家人」。那時美歐都有與中國經濟脫鈎論興起,綠營那些極力希望與中國供應鏈保持距離的人也受此影響,但台灣決策者深知台灣選民極為看重經濟議題,主張「脫鈎」不切實際。數據擺在那裏,即便在疫情阻隔了三年後,台灣出口份額中,中國依然佔了35%之多,而台灣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占GDP的6成至7成。

自石斑魚風波之後,2023年經濟數據顯示,台灣與中國大陸雖然沒有「脫鈎」的可能,但台灣經濟版圖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

1、台灣為減少對北京的依賴,免受其施加的經濟壓力,正在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自2016年初有可比數據以來,美國首次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今年第一季度台灣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台灣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4月的台灣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6%,至1478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和東盟(ASEAN)的出口大幅增長填補了對中國大陸出口的低迷,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64%,至347億美元,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25%,至288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的佔比分別為23.5%和19.5%。而1-3月向中國大陸出口的商品價值為224億美元。台灣經濟部亦稱,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已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2023年同比下降近40%(約為30億美元),與此同時,台灣對美國的投資猛增九倍高達96億美元。

2、台灣來自大陸的貿易順差減少,但從美國、東盟得到彌補。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22年兩岸貿易額為3196.78億美元,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向台灣出口815.87億美元,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1500多億美元。這一情況在2023年發生很大變化:台灣對外貿易獲得的順差總額並未減少,仍然是1500多億美元,但來源有變化,其中對中國順差805.5億美元,對美國和東盟都在350多億美元,後兩者相加高達700多億。

如果分行業看,2022年美國首次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農產品的最大買家。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台積電63%的收入來自美國,高於2018年同期的54%。目前,台積電僅有12%的收入來自中國買家,遠低於2018年第二季度的22%。

經濟版圖變化伴隨着台灣內部產業調整

最後再說這次關稅減讓終止究竟波及台灣哪類企業。5月31日中國公佈的ECFA關稅減讓共涉及134項產品,範圍遍及石化、機械、紡織及運輸工具等四大產業。加上去年公佈的12項,迄今大陸終止ECFA關稅減讓的項目已達146項,佔整體早收清單產品項目28%。其中台塑受到的衝擊堪稱為最。島內工商團體例如台灣工業總會(工總)、台灣機械工會、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工商協進會等。紛紛發聲,指出涉及的都是台灣傳統產業階層,對大陸市場依賴度較高,若ECFA優惠項目中止繼續擴大,台灣傳統產業將面臨關廠危機,島內失業率將迅速攀升。其中,台灣商業總會榮譽理事長賴正鎰接受台媒《中天新聞網》採訪表示,ECFA這次停止134項項目,加計過往的停止項目,恐怕超過200項,ECFA的項目總共567項,將近一半的項目中止,後果將很嚴重。因此,希望台官方儘早與大陸展開磋商。

如今全球正由單極世界變為兩極,國際社會頻頻使用經濟制裁成為政治競爭手段。儘管這種制裁殺敵1000自傷800的功效,但經濟實力強的國家經常使用且不計後果。賴清德在5月就任總統之後,內遇立法院提出「國會改革法案」,外遭北京軍事經濟雙重壓力,擔負極其困難的政權運作和經濟決策。11月,賴清德倚為干城的美國將迎來總統選舉,選舉結果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將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所有這些都必須列入考慮事項。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8/206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