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諾獎得主痛批:中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表示,中共領導人不願意使用更多政府支出來支持消費需求,反而去支持生產,這很奇怪,且中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

彭博社6月2日報道,克魯格曼在接受彭博電視台Shery Ahn和Haidi Stroud-Watts採訪時表示:「中國人(中共)似乎完全缺乏現實主義,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威脅。」

「世界不會接受中國想要出口的一切」

克魯格曼贊同美國經濟官員對中共政策的批評,即中共不應該通過出口擺脫困境。「我們無法吸收(中國便宜貨),世界不會接受中國(中共)想要出口的一切。」他對彭博電視台說。

中共一直在向製造業投入巨資,且重點關注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等新產業,企圖為放緩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來源。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機來自於內需,這些新產業很多都是高度自動化,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高盛2023年的分析發現,中共優先發展的三個主要產業——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僅佔中國GDP的3.5%左右,也不能為數百萬生活艱難的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克魯格曼發表評論之際,美國和歐洲正在對中國產能過剩,以及向海外傾銷大量中共國家補貼的便宜貨表示擔心,並採取或將採取行動反擊。

4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在CNN採訪中表示:「我們擔心中國產能嚴重過剩商品對我們市場的出口可能會激增。」

「我在與他們(中方)的討論中非常明確表示,這不僅是我們的擔憂,也是其它國家、歐洲、日本甚至新興市場的擔憂,如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她說。

「中國整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

克魯格曼補充說,由於中國國內支出「嚴重不足」和缺乏投資機會,中國整個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他說,北京應該支持需求,而不是增加生產。

在4月訪華時,耶倫也針對產能過剩問題敦促北京:「有供應,也有需求。」「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刺激需求,讓家庭(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獲得更大份額。」

密歇根大學的中國通高敏(Mary Gallagher)在最新研究中說,從大躍進到中國房地產繁榮,產能過剩是中共更廣泛的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它的治理模式傾向於「產能過剩」和超額完成目標。

彭博社此前的一篇文章說,中共政府轉向支持製造業的解決方案有可能引發新的貿易戰

「商業內幕」的一篇報道說,凱投宏觀首席經濟學家尼爾‧希林(Neil Shearing)認為,無論前總統川普還是現總統拜登在11月美國大選中獲勝,中共目前的經濟政策都可能觸發一場貿易戰。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4/206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