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今非昔比的香港(二):為何香港餐飲業會衰落?

2024年4月29日,行人走過香港尖沙咀一家已關閉的店鋪。路透社

近年來,香港餐飲業的不振和消費降級現象引起輿論關注。本台日前推出的香港民生系列報道第一篇中,展示了多位受訪香港市民對這一現象的直觀感受。那麼,這一現象為什麼會在香港發生呢?

從業者眼中的香港餐飲業:通脹與政府政策的影響

來自港島南區的港人比姆(Beam)有多年從事餐飲行業的經歷。他算了一筆賬,談到了餐廳運作所需支出的情況,表示現在做餐廳與以前不同:「以前租金和工資三成、食材三成,有三分之一是收益,做一塊生意能賺三毛錢。現在你很難做一塊錢生意賺三毛錢,可能一毛錢甚至更少。因為加價不能加太多。」

目前定居在美國加州灣區的比姆認為,目前餐飲業的不振,與全球經濟的大環境有關:「做餐飲業競爭是很大的,就算大灣區開放之前競爭也是很大的,滿街都是餐廳。為了生存,你的競爭能力一定要很強,出品和價錢很重要。出品好,價錢也上漲,加上通脹,別說香港了,美國也有這樣的情況,讓很多人不捨得出去吃,因為太貴。」

比姆也表示,在香港,餐飲業的不振和消費降級狀況,影響的主要是中下階層的人:「始終都花得起錢的那幫人,在香港消費還是會去高級的地方吃飯。有的高級餐廳、富豪餐廳也做得不好,但有的很出名的還是做得很好。因為到了那個價位,那些完全吃得起的人就不會尋求更經濟的飯菜。吃慣的人還是吃那些東西,消費得起,不會有影響。」

香港政府統計局在今年三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月底的三個月,「與先前三個月比較,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3.2%,而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下跌3.0%。」多家媒體報道了近期香港餐飲業不振的情況。據中國媒體證券時報網在今年3月的報道,有「香港餐飲零售業界人士表示,香港零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另一位居住在加州灣區的旅美港人布魯斯(Bruce),在灣區經營着餐車生意,出售香港的特色街頭食物。他表示,目前他在美國的生意還是很不錯的,很受加州灣區的港人歡迎:「我們(的生意)都OK的。我們之前做過車仔面,大家當成一種懷舊。做一些沙嗲牛肉、五香肉丁,人們都很踴躍(地來買)。」

他認為,目前香港餐飲業不振的原因,一是因為經濟差,二是因為很多人北上大陸消費:「如果你不介意食物的質量的話,我覺得北上消費會便宜很多。還有,香港政府對餐飲業的政策,比如沒有多少資助,還有用環保的名義推用紙刀、紙叉,令到很多人都很反感。」

近日,香港當局推出了即棄所料餐具及其它塑料產品的管制計劃,其首階段已在今年4月22日實施,禁止餐飲場所提供九類即棄塑料餐具,之後的第二階段會全面落實所有管制,包括大快活、譚仔、大家樂、麥當勞、美心在內的多家連鎖餐飲品牌都響應了這一政策。然而,這一政策在市民中卻引起了不少反對。在香港網絡社區連登論壇(LIHKG),許多網友對此加以抨擊,認為好像在「吃紙皮」。

布魯斯表示,相比起來,在美國做餐飲比在香港做餐飲受到的政府限制更少,更容易取得牌照。他說:「(香港)政府又說希望搞好經濟,但樣樣東西都為難我們,效果就做得不是那麼好了。」

2024年1月30日所見的香港維多利亞港(路透社)

北上消費是否是餐飲業不振的主要原因?

布魯斯提到的港人北上消費,目前也是一個輿論中熱議的話題。日前,港人過關北上前往大陸,尋求更廉價的餐飲服務、消費娛樂的現象也引來了不少關注。根據香港入境處公佈的數據,今年截止到3月16日年,入境深圳的香港遊客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次。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在今年4月1日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表示,在復活節長假期間,出境人潮對香港餐飲業影響很大,令香港餐飲業的生意與去年復活節相比減少了三成。

港島居民戴維(David)認為,香港餐飲業低迷的真正原因並非「北上消費」。他說:「現在香港經濟低迷的真正原因是講不了的。香港為什麼沒日本遊客,沒外國遊客。因為他們怕國安法,覺得香港不再有趣了。」

戴維表示,他自己並不北上消費,對大陸食品安全有顧慮的港人也一直不會北上消費,北上消費對新移民和低收入群體更有吸引力,而目前輿論對北上消費帶來的影響有過度強調的情況。戴維認為,這種過度強調與中港矛盾有關:「大陸人喜歡踩香港人,香港人喜歡踩大陸人,這是很長時間的事了。既然現在這麼說,大陸就乘機拿出這個光彩,為自己面上貼金,實際上這件事不是這麼簡單。」

他分析認為,一些香港人將餐飲業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港人北上消費,實際上想表達的是另外的東西:「在香港,政治上有另一批人,很不幸地,什麼都喜歡賴大陸,說最差的都是中國的,不能說真正的原因,只能說最差的都是中國但不會犯法的原因。如果我說最差的都是共產黨,搞得香港人沒飯吃,這個會犯法的。」

出於安全考慮,戴維在接受本台採訪時不願被錄音。他說:「你明白我為什麼說這些不想被你錄音。」

旅美香港時事評論人程翔認為,香港餐飲業乃至經濟低迷背後的更重要原因,實際上與政治環境有關:「我覺得香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政治鎮壓。比如說,對很多書店,很多表演團體,都力求用盡一切辦法,使他們沒有辦法正常運作,整個執政力量、維護治安的力量,都用在政治鎮壓方面。」

他表示,香港的經濟正遭受着政治鎮壓的影響:「現在基本法二十三條通過以後,政府部門都要以危害國家安全為工作的中心。這樣一來,每個政府部門,稅務局也好,海關也好,都要把好多力量用於鎮壓他們所謂的黃店、黃色經濟圈機構,這是一個大趨勢。」

反送中運動開始之後,香港人將商鋪根據政治態度進行了劃分,將支持反送中運動的店鋪稱為「黃店」。許多參與、支持抗爭的人士會專門前往「黃店」進行消費,由「黃店」構成的經濟圈,就被稱為「黃色經濟圈」。近年來,「黃店」遭當局施壓、騷擾,在壓力下倒閉的現象也引來了廣泛關注,並得到多家媒體報道。

程翔表示,一種說法是認為香港消費之所以不振,是因為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正大量移民。但他認為,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移民潮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原來香港的政治功能都已經給毀掉了。原來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視自由的地方,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表達的自由,現在這種種自由都剝奪掉了,那麼習慣了香港自由的人,特別是中產階級的人,有能力的都要離開。」

受訪市民:政治高壓下外出聚餐無法暢所欲言

不止一位受訪市民談到了政治環境對香港餐飲業造成的衝擊。近年來時而往返於香港與美國,在九龍和港島都有居住經歷的小英(化名)告訴記者,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下,人們更不願意在外面的餐廳聚餐了:「比如很久沒見的朋友,以前無話不說,現在出來吃東西都很小心,不會亂說話,因為國安法之後,免得被人誤解,講政治,唯有不說,好像頭頂有陰影。我去年回去試過,和朋友吃飯會周圍看下,有沒有攝像頭、在哪裏,哪怕說都會很隱晦。」

她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寧願在家裏聚會:「不是說一定不出來吃飯,但是出來吃飯聊天的氣氛好像被影響了,沒這麼舒服開心。如果家大點,去家裏算了。我今年要回香港,有朋友說不如在家吃飯,我說好啊,覺得在家吃飯好點,不用遷就。」

她談到了在香港政治高壓下,人們對去餐廳消費的恐懼心理:「如果你去一些酒店吃午飯、喝下午茶,更加沒法聊,知道有攝像頭照着。(餐廳)明顯變得人流少了,可能是有那種陰影,好像沒這麼暢所欲言,感覺沒了、差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4/205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