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東方:誰殺死了餐飲小店?

作者:

一、沉重的負擔

「每到月底都感覺在給房東打工。」

最近,一個上海麵館老闆一天賣100碗面只夠交房租的話題衝上熱搜。去年10月結束古董生意轉行餐飲業後,魯亮在上海租了店鋪開了一家麵館。一直經營下來,他深刻感受到房租成本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據魯亮講述,他每月需要支付高達2.3萬元的房租,這佔據了他營業額的30%~40%,再扣除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利潤所剩無幾。要想實現盈利,店鋪每天需要售出150碗麵食,但目前每日銷量大約只有100碗。而這些收入幾乎全部用於支付房租。

「雖然餐飲行業也在復甦,但是我感覺房租市場復甦得更快。」魯亮介紹,以他自己的店鋪為例,每兩年一簽,第二年房租還會遞增5%。

「一下子要付3個月房租,其實蠻厲害的,一個月的營業額都不一定夠,所以每次收到房東微信時都倍感壓力。」魯亮稱,可能大部分老闆到月底會有相同想法——都在給房東打工。

近期,有不少餐飲商家對「靈獸」稱,隨着房租的急劇上漲,經營壓力倍增。一些門店甚至面臨倒閉危機。

此前在北京開魯菜館的王強,在與「靈獸」交流時也直言,「開店成本越來越大,房租、人工等成本太高,最後核算下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真的是不好做,只能先關店止損了。」

無獨有偶,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廣州一些餐飲商戶因房租過高從 CBD搬到社區,一位曾在珠江新城開高端輕食餐廳的商戶表示,月房租從7萬漲到15萬,她只能把店搬走。

這些老闆的經歷,其實是千千萬萬餐飲老闆的真實寫照,在房租的高成本時代下,很多餐飲店都在煎熬,但有些熬著熬著就關店了。

傳統餐飲業向來有「三高一低」的說法,即房租高、食材價格高、人力成本高、利潤率低。

據《2023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顯示,房租、人力、食材這三項支出基本佔到了商家總成本的70%~75%,再扣去稅費、固定資產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通常只有5%~10%。

同時,據《2023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報告數據,房租、人力、食材這三項成本的增速去年分別達到了3.6%,2.4%,4.8%。

公開資訊顯示,近年來商業地產類價格漲幅較快,租金水漲船高,這類剛性成本給餐飲經營帶來巨大壓力。

具體來看,商業地產復甦跡象顯現。一季度,北京零售地產單季度租金漲幅創2019年來新高,大多數業主上調租金以達到高於營收預期,2023年以低租金開業的新項目,已在第一季度實現穩定經營並計劃逐步上調租金水平。市區租金環比上漲1.3%,郊區租金首次反彈至2021年水平,環比上漲2.8%。

據仲量聯行華北區研究部董事紀明分析,旺盛的需求預計將延續全年,租賃活躍度攀升為業主提供更多品牌升級的機會,而高級次品牌租戶通常承租力強,它們的租賃落地預計將帶動租金穩定上漲。

對此,業內人士稱,很多餐飲門店入不敷出,高企的房租成最大的殺手,壓倒了一批又一批門店。

二、小白的「悲劇」

雖然高企房租不斷壓垮一批又一批門店,但入局者眾多。

整體來看,國內餐飲市場恢復較快。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行業的收入達到52890億元,較2022年增長了20.4%。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品牌名中帶「餐飲」二字的企業有602萬家。由於房租等成本高昂,其中的中小商戶,尤其是一些小白選手經營壓力更大。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被譽為最易上手,堪稱完美的商業行當,較低的資金門檻,穩定的現金流,5成左右的毛利率,太適合成為一個小而美的獨立創業項目,挑不出毛病,接近心中所想。」這一認知,使得很多行業新手蜂擁至餐飲業,但入行後所歷經的真實痛苦,才讓他們幡然醒悟,並非這個行業「門檻低」,而是自己當時的認知有誤區。

而當下,面對加盟熱潮,很多餐飲創業小白也「快進快出」,交了高昂的學費。

在北京做設計的李洋(化名),厭倦了大城市的高壓生活,一直想着能自己開個店。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一家火鍋食材店的業務員,在聊過之後感覺開店年入20萬不成問題,在被業務員「灌輸」加盟省心還賺錢的思想後,李洋選擇了在自己家鄉的縣城加盟該品牌。

店面租金一年近6萬元,加盟費8萬元,貨款6萬元,加盟品牌分批將食材發到店裏。

「但沒過多長時間,店裏生意急劇下降,一天營業額降到了幾百塊錢,完全處於虧本狀態,堅持了有5個月,實在堅持不住就關門了。」李洋嘆息地說道,本以為開個餐飲店是件很容易的事,加盟品牌的話就更「省事兒」了。但開店後才真正體會到,在房租、人工一路上漲的當下,開店容易,守店卻難。

還有餐飲老闆分享,自己2022年底開的早餐店,短短一年,房租從數千元漲到了上萬元,後來小店營收沒辦法支撐起房租,只得關店。

據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的前10個月裏,國內新增餐飲註冊量為350.1萬家,比上年同期多了37.4萬家。與此同時,餐飲企業累計註銷量為105.6萬家,是去年同期的大約兩倍。

在行業低門檻的錯誤認知下,投入大幾十萬快速成為餐飲店老闆後,他們關店出局的速度,同樣快得令人咂舌。

具體來看,這部分人大都無餐飲行業經驗,都說不清為何加盟、為何選擇某一品牌,更沒聽說過坪效、利潤率、回本周期這些行業詞彙,但他們可能每天起早貪黑,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勞動。

對此,一位有超10年餐飲創業經驗的資深行業人士表示,高企的房租和人力成本是壓垮很多餐飲商家的主要成本項。餐飲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人的依賴性極高,同時人員流動性也高,當下很多餐飲老闆為招到合適的員工,不得不加大開支。而除了門店固定的房租、人工、原料三大成本,餐飲老闆還要承擔原料損耗、調料、水電等日常支出。

實際上,餐飲業只是看似高利潤,隨着成本越來越高,門店盈利最終算下來所剩無幾。

上述業內人士對「靈獸」透露,餐飲門店如果三天的流水蓋不住月租(房租占月收入比例超10%),經營者就要及時止損,調整運營策略。

三、如何突圍?

讓很多餐飲老炮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覺得干餐飲沒門檻,在他們看來,其實餐飲的門檻對人要求最高。

一方面,持續高企的房租、人力等硬性成本,成為餐飲經營者繞不開的「大山」;另一方面,當下中高端餐飲發展受阻,主打性價比的平價餐食消費,個性化創新消費等不斷崛起,整個產品及服務結構也需要適時調整。

外部環境愈發複雜,餐飲老闆需要比以前更能審時度勢,需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商業認知,才有可能在行業大潮中不被淘汰。

近日,一位餐飲資深人士李鳴(化名)接到朋友諮詢,稱門店持續虧損,萬般無奈下想尋求幫忙支招。

李鳴的這位朋友,最近兩年在一個三線城市開了幾家快餐店,現在僅還有2家尚且營業,但依舊處於虧損狀態。因考慮到外賣的線上經營和配送成本,現在只做堂食,不做線上外賣。

李鳴發現,對於線上,有些老闆要麼是思維轉不過彎,內心牴觸,有些也確實對怎麼做營銷不熟知,所以乾脆不做;要麼是完全依賴線上營銷,但卻沒有算好賬。比如有新店為了獲客,推出半價甚至更低的優惠,即便吸引到客流也很難帶來利潤和留存,成本大於收益,得不償失。

對於這位朋友的情況,李鳴分析說,現在線下生意不好,加上他又是快餐品類,不做線上就相當於只有一條腿走路。目前大多數賺錢的快餐品類主要還是依賴外賣,有些商家外賣在總營業額的30%~90%之間。其實,門店已經把固定成本攤銷,再做外賣,去掉成本後利潤是可觀的,而且增加線上業務可以增加現金流,這最重要。譬如賣2萬元,再上線外賣,多賺7~8千元也是很正常的。

「從成本結構來看,配送費和運營成本可以理解成,相當於請一個人去幫你在線上賣盒飯。」李鳴分析道,這部分收入,還能攤薄實體店面的成本。

在他看來,近年來餐飲業競爭加劇,對創業者經營能力的挑戰也在直線拉升。經營者要善用外賣、團購等線上營銷手段,增加每天正向現金流的同時,儘可能攤薄房租等固定成本,提升經營效率。

從行業角度看,線上運營成為不少商戶分攤線下經營成本的重要方式。核心原因是,商戶通過外賣、團購等經營手段,打亮線上招牌,擴大經營範圍,同時增加了額外的正向現金流。

此外,不少餐飲店鋪通過衛星店等形式進一步降低房租等硬成本,通過線上渠道開發更低價格帶的產品,也成為行之有效的方式。

北京朝陽區一家蜜雪冰城的店長告訴「靈獸」,他們在某平台上架了22個低價團購項目,單杯飲品價格區間圍繞在3.2元至7.9元,其中排名第一的一款檸檬水半年售出超出1431萬份。

他們門店選址在商業區的「邊緣」區域,租金低廉是其低售價的首要保障。門店開業後,從大眾點評、美團、百度地圖等線上平台來到店裏的客人佔比約在一半左右,「線上展示比線下租金要便宜,所以能保證產品的價格優勢」。

據「靈獸」了解,在商業地段的核心位置和非核心位置,租金相差往往50%左右,省下的房租,用於在互聯網上進行團購套餐補貼、外賣運營等,大概只需要花費省下的租金的30%左右,而獲得的客流比起線下「黃金位置」卻更多。

最新的行業趨勢也在印證這一點。「靈獸」發現,包括老鄉雞、農耕記在內的一些餐飲企業,在外賣平台上開起了外賣「衛星店」,為附近消費者上線了定製套餐,收入表現超出預期。

公開資訊顯示,在已拓展「外賣店」的國內連鎖品牌中,其門店坪效平均能做到4500元以上、人效能做到3.5萬元以上。

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大眾餐飲品牌的集體轉向,釋放出的信號值得所有行業玩家關注。顧客在線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獲取資訊渠道和速度大幅提升,對於餐飲商家來說,意味着機會越來越大。面臨複雜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市場變化,如何進一步轉型突圍,是所有成熟的餐飲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靈獸(ID:lingshouke)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9/205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