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何清漣:耶倫提及的「中國問題」其實是美國問題

作者:
美國合格的技工短缺並非短期內可解決,原因說穿了太可笑:技工須要受過數學教育,但美國多年來為了遷就不喜歡數學的黑人與拉丁裔,將數學定義為種族歧視的工具,不少中學已經將數學變成了選修課,甚至取消了數學教育。不少教育精英抱怨數學是「白人的港灣」「數學本身就受到白人和種族主義的支配」。可惜的是,如今的製造業離不開較高素質的技工,僅以數控機床為例,就須要技工具備線性代數、幾何、函數等知識

美國合格的技工短缺並非短期內可解決,原因說穿了太可笑:技工須要受過數學教育,但美國多年來為了遷就不喜歡數學的黑人與拉丁裔,將數學定義為種族歧視的工具,不少中學已經將數學變成了選修課,甚至取消了數學教育。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4月3日訪問中國帶去一張「問題清單」,但最受西方重視的就是她提醒中國:不要再依賴出口支撐疲軟的經濟,要想辦法提振國內消費市場,西方國家都受不了中國廉價商品的衝擊(被稱為「中國衝擊2.0」)。這當然不會有結果。在她臨行之前,我就在社媒平台X上談過:美歐與其讓中國減少生產,不如提高關稅減少中國產品進口,以保護本國企業。因為前者是勸人自殺,後者是讓自己不要自殺,何者有效,不問自知。更何況,美國就算提高關稅,如果同時沒能讓製造業回歸美國,進口廉價中國製造可能還將繼續。

「幸福全球化」變成競爭全球化

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最近宣稱,「幸福的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它正在讓位於競爭的全球化。全球化自蘇聯解體之後開始,歷經30多年後世界發生劇變,全球化之所以「幸福」,只因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提供國;全球化進入競爭狀態,只因中國業已成為製造業大國。

「幸福的全球化」奠基於成本比較理論之上的國際分工格局——美國為全球提供經濟服務的金融系統與高科技產品、教育;七國集團(G7)發揮工業優勢,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利用曾經低廉的土地價格與勞動力成本,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全世界提供了便宜的服裝、鞋帽箱包、玩具(老三樣)。但西方國家在享受大量廉價中國製造,並提升自家生活水平之時,也逐漸受到產業空心化與結構性失業的困擾。這就是美國工人從民主黨鐵票倉變成共和黨選民的社會背景,也是特朗普2016年大選獲勝的重要原因。

中國在這段時期通過「市場換技術」(讓外資為了市場出讓技術)、千人計劃(知識產權的灰色轉移)、模仿,加上10多年前看準西方的綠能政策,提前謀篇佈局,終於用「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板、鋰電池)擠佔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歐洲市場,還可能扼殺美國扶持本土清潔能源產業的政策。

廉價的中國出口變成重商主義的「中國衝擊」,引發西方國家針對全球化的政治反彈。

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就是基於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利用灰色手段取得的美國技術實施「中國製造2025」計劃而發動的。但是,提出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始於2008年美國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讓一些美國精英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對美國嚴重的傷害。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2月12日發表的第二任期首份國情咨文中,稱執政的首要任務,是「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並表示「要確保下一場製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但直到任期結束,美國製造業回流主要體現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幾份研究報告預測的前景中。

美國「製造業回流」為何艱難?

BCG在2023年9月發表的報告《過去五年裏,超過90%的北美公司已轉移生產和採購》,列舉了以下數據,從2018年到2022年,美國從中國的商品進口下降了10%,但從墨西哥的進口增加了18%,從印度的進口增加了44%,從東盟10國的進口增加了65%。但彭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引據的研究卻講了另一個真相,不僅製造業沒能回流美國,就算上述「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之地的生產,不少只是中國產能轉移,主要零部件、技術還是來自於中國。

美國製造業回流比許多公司預期的要艱難,原因何在?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估計,美國的技工缺口很大,這是製造業回流的最大挑戰之一,它佔了企業延遲回岸計劃原因中的70%。德勤和製造研究所於2018年啟動第四次技能差距研究,以重新評估他們之前的技能差距研究。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8年間,技能缺口可能導致約240萬個職位空缺,潛在經濟影響達2.5萬億美元(約3.4萬億新元),導致製造業損失近4550億美元。

這些研究還根本不敢涉及種族配額的DEI(編按:指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以及包容(Inclusion)三個詞的簡稱)制度。DEI要求企業不按僱員的專業素質,而是按身份(種族、性別)僱傭員工,嚴重妨礙了企業效率。最近幾年航空事故高發,最後美國人發現,無論門塞供應商精靈航空系統公司,還是生產廠商波音公司,或者是營運商阿拉斯加航空公司,都是推行極左「覺醒主義」DEI政策的急先鋒。這些企業使用的生產、安裝、檢驗人員,根本不是根據專業素質錄取的,也未經過嚴格的職業技術培訓,只看身份是否符合DEI政策的政治正確標準。

美國合格的技工短缺並非短期內可解決,原因說穿了太可笑:技工須要受過數學教育,但美國多年來為了遷就不喜歡數學的黑人與拉丁裔,將數學定義為種族歧視的工具,不少中學已經將數學變成了選修課,甚至取消了數學教育。不少教育精英抱怨數學是「白人的港灣」「數學本身就受到白人和種族主義的支配」。

可惜的是,如今的製造業離不開較高素質的技工,僅以數控機床為例,就須要技工具備線性代數、幾何、函數等知識,連中學數學都不想學習的黑人、拉丁裔(包括拜登政府放進的2000多萬非法移民),希望他們成為美國製造業的技工,有如中國文革時期希望工農兵學員成為科技人員一樣虛幻。

耶倫等左派精英應自我檢討

耶倫此次訪華之前,曾談到自己1998年與2023年兩度訪華的觀感。這些觀感反映的其實是全球化劇變為美歐帶來的困境:中美(歐)原來是互補型經濟,中國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以「老三樣」為主,為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廉價消費品,大大提升西方國家民眾的生活質量,自然受歡迎。自從中國10年前進入高科技領域,並在耶倫重點抱怨的「新三樣」上佔有絕對優勢,與西方就成了競爭關係。中國的優勢一是有產業鏈,二是勞動力資源,三是原料鋰的廉價自供,因此西方吃不消。

同為左派的英國經濟學家羅伯茨(Michael Roberts)於4月10日發表《中國不公平的「產能過剩」》一文,尖銳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生產世界海關組織(WCO)分類的所有類別商品的國家。這使中國在終端價格方面擁有關鍵優勢:當你想在中國製造某種產品時,你可以在國內找到該產品的整個供應鏈……中國公司的競爭力是壓倒性的……耶倫和西方領導人擔心,如果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將直接吃掉所有人的午餐。」「所謂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威脅是一個流行語,實際上是指中國的競爭力太強,耶倫要求中國解決這個問題,就好比一個短跑運動員要求尤塞恩—博爾特跑得沒那麼快,因為他跟不上。」

因此,耶倫訪華帶去的「中國問題」,其實是美國自身的問題,涵蓋了教育系統與製造業系統。廠商競爭求勝的秘訣就是速度與效率,DEI理念考慮了新身份政治的特權人群的「就業優先」與福利待遇,獨獨不考慮製造業需要合格的技工與工程師,須知空喊DEI口號,並不能讓沒有相關數學知識的員工熟練操控機床。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29/204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