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蔡慎坤:布林肯的最後努力,有些象二戰的對日「照會」

如果把布林肯北京之行理解為最後通牒,顯然有點誇張,但布林肯為維護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做出了最大的一次努力,球已經拋給了北京,北京可以選擇毫不理會,繼續和普京肩並肩背靠背,但必須承擔相應的嚴重後果。

如果把布林肯北京之行理解為最後通牒,顯然有點誇張,但布林肯為維護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做出了最大的一次努力,球已經拋給了北京,北京可以選擇毫不理會,繼續和普京肩並肩背靠背,但必須承擔相應的嚴重後果。

布林肯結束訪華時在美國駐華大使館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他向中方重申了美國對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事物資的嚴重關切。

「中國是機床、微電子、對製造彈藥和火箭推進劑至關重要的硝化纖維和其他軍民兩用產品的最大供應國。莫斯科正在利用這些產品加強其國防工業基礎,而這個國防工業基礎正在大批量的生產火箭、無人機、坦克和其他武器,普京正利用這些武器入侵一個主權國家,摧毀其電網和其他民用基礎設施,殺害無辜的婦孺和男子。沒有中國的支持,俄羅斯難以維持對烏克蘭的進攻。」

布林肯罕見表達了他的強硬姿態,如果中國不改變做法,美國及其盟友會採取行動。中國對俄羅斯軍工生產的支持不僅僅是美國的關切,北約盟國以及七國集團也發出了同樣的信息,即中國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支持不僅對烏克蘭的安全構成即時的威脅,而且也威脅到整個歐洲的安全。

「我們希望中國採取措施限制這一行為。正如我所說,我們也在考慮我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採取的行動,如果我們看不到變化的話。對於美國來說,我們已經對100多個中國實體實施了制裁和出口管制等。我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採取行動,採取更多的措施。」

類似的情形曾經出現在1941年。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軸心同盟成立,軸心國意識到英美是他們試圖建立所謂新秩序的障礙。1941年6月德國突然入侵內心依附軸心國的蘇聯,促成了英美同盟,其歷史性標誌是1941年八月中的美英首腦會談和隨後公佈的《大西洋憲章》。這一形式上有關戰後秩序規劃的政治聲明,標誌着世界兩大陣營的形成,他們的對抗焦點即是對世界秩序的不同展望,也啟動了全球反法西斯動員,儘管那時美國還未正式對任何國家宣戰。

正是這一戲劇性的形勢發展,即美國領導的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太平洋地區反日同盟的建立,例如亞洲的ABCD同盟、以及美英首腦峰會後美英政府給予日本的聯合聲明,告誡日本「美國將採取各種手段」報復日本的進一步軍事行動,迎來了日美談判的關鍵時刻,也就是以美國時任國務卿赫爾的對日「赫爾照會」為中心的最後外交斡旋。

這份明知日本不可能接受的外交照會,一方面旨在為美國在歐洲戰場優先的戰略下努力通過談判拖延時間,另一方面也迫使日本要麼回到現有國際秩序框架內合作、要麼陷入國際孤立的兩難間做出選擇。其結果,日本在戰與和、南進與北伐的戰略困境中被迫更換首相,也在日益加劇的絕望中做好了戰爭準備。

今天的美中關係、印太地區同盟形成和歐洲俄烏戰爭的背景發展,特別是美國國會新近批准了總額950億美元對烏克蘭、以色列、台灣的援助法案,以及耶倫訪華發出的明確警告,都將布林肯此次訪華賦予了特殊又熟悉的外交使命,如同赫爾照會的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停止支持俄羅斯戰爭體系的經濟輸血。

在結束會談後的北京公開外交聲明中,布林肯說,「如果中國不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會的」(If China does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we will),顯示美國在迫使中國做出二選一的戰略選擇的同時,美國將主動發動一場可能包含廣泛制裁措施的經濟戰爭,反擊中國在援助俄羅斯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輸出過剩產能兩個領域的經濟戰。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蔡慎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29/204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