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身中十二槍 捨命救孫權的周泰

作者:

清人繪周泰像

這是一個關於雄主與猛士的故事。

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是三國時期一個頗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十四歲的漢帝劉協,與群臣流亡在外,飽嘗辛酸;四十歲的兗州牧曹操,於定陶大敗呂布,打下第一個領地;三十四歲的徐州牧劉備,蟄居領地,靜待時機。風雲變幻之際,三國之一的東吳政權,尚處於風雨飄搖的草創階段。

這一年,年方二十的孫策,只是軍閥袁術麾下的一名校尉。他卻繼承父志圖謀江東,集舊部、招兵馬,南下曲阿,大敗揚州刺史劉繇。一時間,「孫郎」之名威鎮江東。之後他將母親、諸弟等親屬迎至曲阿,繼續攻取南郡。而作為後方的宣城,他交給將領周泰和弟弟孫權守衛。這個看似偶然的安排,開啟了三國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忠義故事。

當時的孫權,還只是一位十幾歲的少年公子,雖然出身東吳名門世家,卻因為大時代的動盪和父親孫堅的早逝,自幼過着顛沛流離的日子。然而作為傳說中的兵聖孫武的後代、未來的東吳開國之君,孫權小小年紀便是非常之人。他性度弘朗,崇尚俠義,尤喜蓄養賢才,漸和父兄齊名。與兄長孫策團聚後,他於數千將士之中,一眼就看中了周泰,那個穩如山、猛如虎卻懂得收斂鋒芒、謙卑恭敬的將領。於是他請求孫策讓周泰留在自己身邊。

周泰,字幼平。他沒有什麼顯赫的身世,連小說家都揣測,他是個來自九江下蔡的江洋大盜,因仰慕孫策威名,和同鄉蔣欽投入其麾下。周泰在歷史中初次登場的時候,是個屢獲戰功、獨自領兵的別部司馬,也是追隨孫策左右、深得重用的親信之一。只是文字的記載過於模糊,周泰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東吳眾多虎將中的一員,身上沒什麼特殊的閃光點,能夠讓孫權「愛其為人」,欽點他作為左膀右臂。但這就是一代明君的過人之處吧,識人、用人,在完成帝業的同時,亦成就周泰的一世壯歌、百世賢名。

宣城之戰身披十二槍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十幾歲的孫權,哪怕是將門之後、權謀超群,畢竟是個半大孩子,跟着他哪裏比得上跟着「小霸王」孫策、上陣殺敵來得風光暢意?如果不是遇到孫權,周泰大概就是在孫策身邊征戰,憑軍功一路升遷,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將的讚譽。當然他最終還是為下一任主公孫權效力,也一定留下感人的君臣故事,但總是少了幾分少年熱血、巨眼識英的傳奇意味。所以,偏偏命運就挑中了周泰,讓他成為與眾不同的那個人。

不知道周泰對這突如其來的命運轉折,內心有何波瀾;亦不知他是否從孫權稚氣尚存的形貌中,讀出他那英偉不凡的帝王之相以及智謀無雙的帝王韜略。他就這樣暫離孫策開拓江東的事業,一心護衛在孫權身邊。很快,一場變故讓周泰歷經生死大劫,更讓他的命運和孫權緊密聯繫在一起。

孫策率大軍在外征戰,宣城中將士不足千人。但就是這樣力量薄弱的守軍,還自恃「小霸王」帶來的聲威,只是疏忽懈怠、不事防禦。就在這太平無事的氣氛中,存亡危機旋踵而至。一路不知名的數千山賊,趁着主將出征、後方空虛之際,突然殺到城下。守軍見到數倍於己的敵軍,未戰先怯,連最基本的陣勢都來不及排布,任其長驅直入。

情急之下,孫權顧不上責令軍士,跨上一匹戰馬準備突圍而出。怎奈山賊強悍,白晃晃的利刃早已殺到他的左右。任孫權如何靈巧地閃避,難敵這密不透風的圍攻,更有一人砍中他的馬鞍,幾乎把他逼到了絕境。軍士們見了更是膽戰心驚,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誰敢逞強去和那敵軍拼命?

唯有一人敢,那就是周泰。無論是武人的血性還是護主的職責,都不容他畏縮和退卻。藝高人膽大的他,怒喝一聲,揮舞最趁手的兵器,左衝右突,衝進敵軍包圍最緊密的戰圈中心,擋在孫權馬前。憑他周泰一人一刀,為孫權化去所有殺招,殺出一條生路。孫權毫髮無傷,他卻身披十二槍,血流不止卻渾似無知覺般繼續奮勇殺敵。周泰的膽量和氣概更是鼓舞士氣,那些肝膽俱裂的軍士,重新抖擻精神加入戰鬥,為孫權爭取更多的生機。

一場血戰過後,山賊撤退,孫權轉危為安,周泰卻因為那一道道幾乎致命的創傷,昏迷數日才撿回一條命來。對於周泰忠勇救主的英雄事跡,《三國志》評贊:「是日無泰,權幾危殆。」而在演義小說中,更有着詳細的描繪:

與正史記載略微不同,是周泰見情況危急,當機立斷抱孫權上馬。此刻幾十賊人圍上來,周泰二話不說,赤體步行,提刀砍殺,瞬息間十幾人命喪寶刀之下。隨後有一賊首躍馬挺槍而來。周泰一把掣住他的長槍,硬生生把賊首拖下馬來,劈手奪了他的槍馬。裝備升級後,周泰更是勇猛,一馬當先殺出重圍,救出孫權。然而他殺得越狠,引來的賊眾也越多,受的傷也越來越重。然而,他就像堅毅不動的磐石一般,屹立在孫權身前,為他擋下所有危難。

濡須之戰幾番沖敵陣

此役之後,孫策感佩周泰舍卻性命的赤膽忠心,拜他為春谷縣長,作為嘉獎。而孫權和周泰這對君臣,成為真正的生死之交。五年後,東吳的開基之主孫策英年早逝,十九歲的孫權臨危受命,像當年的哥哥一樣,必須承擔起振興家族和統一江東的重任。剛剛長大的孫權,接連失去父兄庇護,獨自面對雲譎波詭的亂世和錯綜複雜的勢力,逐漸展露出雄略之主的風采。

而周泰,仿佛是孫策留給孫權的一份最好的禮物,一路輔佐、護持,伴隨他走過最艱難的時期。江夏攻黃祖,赤壁、烏林追曹操,南郡戰曹仁,孫權的每一次謀劃、每一場大戰,都有周泰活躍的身影,見證了孫權通向帝王之路的成長以及東吳政權的不斷壯大。

歷史走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決定再次向東吳用兵。雙方在一個叫濡須口的戰略重鎮,先後展開四次大戰,這其中既有「草船借箭」的另一個歷史版本,也留下了曹操那句著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周泰也在前兩次戰爭中,走向人生際遇的最頂峰。

在這段際遇正式到來之前,《三國演義》寫了一段更為感人的救主故事。那一日,曹操兵分五路,突襲濡須口。忽然江風大作,白浪掀天,戰船傾覆,孫權的水師還未開戰,便有一將領墜江殞命。江邊,孫權帶着周泰引軍作戰。然而,大軍被曹軍沖作兩段,首尾不能相救,孫權本人更是被曹軍困在戰場最中心,情勢萬分緊急。

這次的危險更甚於宣城之圍,對手不是不通兵法的山賊,而是曹操親自督戰的精兵強將,卻看周泰如何化險為夷?只見他在亂軍中殺出,因不見了主公,再次返回陣中,詢問孫權下落。部下指向雙方混戰最激烈處,叫道:「主公被圍甚急!」他立即挺身殺入重圍,來到孫權身旁,只說一句:「主公可隨泰殺出。」於是,周泰在前衝鋒陷陣,孫權亦跟着他奮力突圍。

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十幾年前。或許在那年,這個如兄長一般的偉岸將軍,也對少年孫權說過同樣的話,然後就用不顧性命的打法,竭力保全他一命。如今的孫權,已是三分天下的霸主,生死關頭也有着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定力,但是周泰的出現,再度令他動容,再度升起到君臣相知、超越生死的萬丈豪情。

周泰一路拼殺,衝到江邊,擺脫曹軍追擊。哪知一回頭,又不見了孫權蹤影。一定是自己忙著作戰,主公何時被衝散都未發覺。周泰咬咬牙,翻身第三次殺入重圍,迅速找到孫權。這時曹軍萬箭齊發,都向着他們二人的方向。孫權問:「弓弩齊發,不能得出,如何?」周泰依然是舉重若輕地回答:「主公在前,某在後,可以出圍。」於是,孫權縱馬疾行,周泰緊隨其後,一招一式都為孫權遮護,全不顧自身防禦。

這一路箭雨中逃生,孫權未受一刀一箭的損傷;而周泰,不顧滿天箭矢,也不顧圍剿的曹軍,竟然身被數槍,箭透重鎧,又是一身浴血,舊傷之上又添新創。這還未完,周泰又憑藉餘勇,第四次沖入戰場,救下一名將領,這才拖着一身重傷,返回大營。這段故事,雖然是正史之外的「戲說」,不過它仍然令人感動和信服。只要有周泰在身邊,就沒人傷得了孫權。正因為周泰一次次的捨生忘死,才會留下一身累累傷痕,成為孫權心中最信賴、情義最深厚的大將。

把盞懷舊殘酒滿征衣

真正記錄在正史中的戰績,是周泰領兵擊敗曹操軍隊,迫使其撤軍。戰事結束後,濡須口作為東吳防禦陣線的要衝之一,需要一位有資歷、有經驗的可靠大將鎮守。這時,孫權果斷選擇了近二十年為他出生入死的周泰,同時升他為平虜將軍。但是這個決定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他們認為,周泰是個什麼出身,戰功又不是最卓著的,憑什麼讓他做這督軍?

孫權自然有他的考量,他相信周泰的實力,更希望給他一個當仁不讓的重要職位,報答他的多次救命之恩。為了讓眾將士心悅誠服,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劃,下令大開宴席,犒賞三軍。待眾將士酒酣耳熱,時機已經成熟,孫權起身特意來到周泰身邊,親自為他斟了一杯酒。主公如此禮待部下的舉動,讓熱鬧的氣氛逐漸安靜下來。對周泰不滿的那些將領,想看看孫權究竟要做什麼,讓眾人消除對周泰的芥蒂?

周泰一如孫權初見時那樣恭敬謹慎。孫權忽然下令,讓他解開衣服,袒露上身。在場的人都看到了,周泰那魁梧健碩的身軀,竟然佈滿密密麻麻的刀箭傷痕,有的剛剛結痂,有的顏色黯淡,已是多年舊傷。孫權看着周泰,眼中已含淚光,他用手指輕輕撫過那一道道傷痕,問他那是什麼時候留下的。

那幾乎都是和孫權一同作戰時的傷,孫權如何會忘記?他是想用這樣一個特別的方式,向天下人昭示周泰的忠義。隨着周泰一句句質樸的回答,君臣二人仿佛穿越時光一般,把那些九死一生的經歷重溫了一遍。

這是近日和曹軍對戰時留下的箭傷;這是南郡之戰,攻打曹仁時留下的刀傷;這是烏林之戰,火攻曹操留下的灼傷;這是江夏一戰,討伐黃祖時所留的槍傷。這一條,是當年在宣城,第一次和主公作戰時,被山賊砍傷的十二道重傷之一⋯⋯

周泰的聲音依然簡潔沉靜,但也能聽出他努力克制的情緒。那段鐵與血的歲月,那段生與死的較量,如今想來,是多麼盪氣迴腸,又多麼彌足珍貴。周泰能與孫權走過那些年的戎馬倥傯,既不辱先主使命,而且有幸護衛當世雄主,是此生最大的榮耀!

孫權,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淚水,挽着他的手臂,涕淚漣漣,感慨地說道:「幼平,你為了孤兄弟,不惜性命英勇作戰,以至於受了這麼多的傷,這皮膚就像被刀子刻畫一樣!」他更堅定地囑咐:「孤與卿就像親兄弟一樣,我怎會不放心把掌兵大權交給你?卿是東吳的大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共休戚!」

注視着那累累新舊傷痕,將士們自愧弗如。這捨命護主的功勳,周泰堪稱東吳第一人。這一夜,君臣舉座痛飲盡歡。遍體瘡痍猶痛飲,血痕殘酒滿征衣,想必這周泰也是最盡興、暢快的一次宴飲。就這樣,周泰順利成為濡須督軍,全軍上下無人不敬服。孫權起駕離開時,特意將常用的御幘青縑蓋賜予周泰,並讓他無論出行、歸坐,皆用軍隊儀仗,沿途擊鼓奏樂,極盡尊崇。

後來,孫權在荊州大敗關羽,再次提拔周泰為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不過可惜的是,周泰此生並沒有到過漢中,也沒有親眼看到孫權稱帝的那天。在黃武中年,周泰平靜地離開世間,或許是舊傷復發,或許是無疾而終,史書沒有給我們更多的解釋。仿佛周泰在完成一系列救主、護主的使命後,便事了拂衣,淡出歷史的視野。

或許也更為遺憾,歷史和小說都沒有留下周泰彌留之際、君臣訣別的感人場面,又或者是多年以後孫權對周泰的深切回憶。然而這樣,也讓我們永遠記住了周泰人生中最閃光的那些片段,以及讓人篤定而安心的那句話:「主公可隨泰殺出。」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2021-05-28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25/203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