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頒佈新《地名管理條例》強調命名規範以宣誓主權

中印有爭議地區地圖: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約9萬平方公里地區被中國稱為「藏南地區」,該地區在印度阿魯納恰爾邦實際控制下。(地圖來源:谷歌地圖)

華盛頓—

中國民政部最近公佈了《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從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辦法》要求不得直接引用或者擅自轉譯可能損害中國領土主張和主權權益的外國語地名。分析人士指出,此項內容在於通過規範命名權利,達到宣誓主權的目的。雖然此條例法律效力並不高,但是可以產生寒蟬效應,讓中國人在發表言論的時候更加注意自我審查

《辦法》的前身是1996年6月民政部發佈、2010年12月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對比4千多字的舊《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新的《辦法》主要內容基本還是規範地名命名更名、地名使用、地名文化保護、監督管理等幾大塊,但是從原來的37條減少到了26條,縮短到了2千多字,刪去不少具體細節。

在關於少數民族地名譯名的規範上,舊的《細則》15次提到「少數民族」,並多次着重強調了「蒙、維、藏語地名」,但是新的《辦法》只有四次提到「少數民族」,並且不再將「蒙、維、藏」等主要少數民族單列出來。

新的《辦法》還增加了一項引人注意的關於外國語地名的新內容:「不得直接引用或者擅自轉譯可能損害我國領土主張和主權權益的外國語地名。」

位於美國的獨立學者、時評人張杰這樣分析說:「中國政府可能認為,直接引用或者擅自轉譯這些涉及領土主張的外國語地名會造成事實認同的效果,不利於維護領土主張和主權權益。」

紐約城市大學客座教授滕彪告訴美國之音:「用命名的方式來宣誓主權,這是中共一貫的做法。當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從中國現在面臨的國際環境來看,中國越來越通過民族主義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或者是轉嫁社會和政治矛盾,所以像涉及印度、日本、新疆、西藏這些地方,可能是條例實施辦法的一個主要着重點。」

中印邊境領土之爭:「藏南」還是「阿魯納恰爾邦」?

面積約為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和印度存在領土主權糾紛的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當前,中印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的官方邊境線,但是該地區在印度實際控制之下。

中國民政部在2017年4月、2021年12月、2023年4月分三批對「藏南」地區的32個居民點、山峰、河流、地片進行了「地名標準化處理」,比如「錫約姆河」、「古明新則峰」、「打隴宗」等,被劃入西藏的錯那縣和墨脫縣等地。對比地圖可以發現,中方新規範命名的一些地方,正位於印度所控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範圍內。

2023年4月4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說:「藏南地區是中國領土,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的有關規定,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對我國藏南地區的部分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之內的事情。」

自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發生以來,中印兩國軍隊在實際控制線沿線持續對峙。至少20名印度軍人和四名中國軍人在衝突中喪生。衝突發生後,兩國軍隊都在邊境增派部隊和裝備。目前,兩國共有5萬名軍人在這一邊境地區集結。

近期,中印領土紛爭持續發酵。3月9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前往阿魯納恰爾邦東北部為基建項目色拉隧道開通揭幕。海拔4千米的色拉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雙車道公路隧道,具備全天候連接能力,能讓印度部隊和裝備更快部署到實際控制線達旺地區的前沿。

對此,中共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批評印度的做法「有悖於雙方為緩和邊境局勢所作的努力」,印度應「停止採取任何導致邊界問題複雜化的舉動,切實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表示反對,稱「中印邊界問題尚未解決,印度無權擅自對中國藏南地區進行開發。」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斯瓦爾(Randhir Jaiswal)反駁稱:「在這一問題上重複毫無根據的論點並不能證明這種說法的有效性」;中方的反對「不會改變阿魯納恰爾邦過去、現在和將來一直是印度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領土的一部分」。

3月20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韋丹特·帕特爾(Vedant Patel)說,美國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領土,並稱美國「強烈反對通過軍事或民事入侵或侵佔實際控制線的方式推動領土主張的任何單方面企圖。」

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反駁說:「中印的邊界從未劃定,藏南地區歷來是中國領土,這一基本事實不容否定」;「中印的邊界問題是中印兩國之間的事,與美方無關」;並且批評美國「一貫不擇手段地挑動、利用他國的爭端,以服務其地緣政治私利」。

在位於印度的塔克拉夏研究所(Takshashila Institution)擔任中國研究員的印度學者瑪諾吉·科瓦拉馬尼(Manoj Kewalramani)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出台《地名管理條例》,其實是在表明自己不願意協商的態度,而且這種態度很可能給將來的領土糾紛談判帶來適得其反的影響。

他說:「這其實是中國變相的放棄了(領土爭端)談判。對於印度來說,這個地名管理條例其實是中國在發佈一個信號:我們不願意協商,我們要強化自己的立場。這不是個好事,因為在短期內我們看不到問題得到解決。」

科瓦拉馬尼分析說:「對於中國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們從小接受這樣的命名和規範,他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我們的領土』。那當政府去談判時,人民會認為『怎麼能放棄我們的領土呢?』所以我覺得這是中國政府拒絕談判的信號。」

2023年10月,在西藏林芝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上,「西藏」的英文翻譯不再延用「Tibet」,而是採用漢語拼音「Xizang」進行翻譯。中國官媒澎湃新聞的報道稱,近年在中國對外報道西藏時,「Xizang」的用法也正被大量採納,「西藏」英文翻譯採用漢語拼音「Xizang」是依法辦事的體現。

紐約城市大學的滕彪對此的評價為,這強調大漢族的「去藏化」行為。他說:「用漢語拼音的Xizang而不用英語的Tibet,第一就是,告訴西藏人,你們沒什麼獨特的,別的省的英文名字都是漢語拼音,那西藏也不例外,淡化或者取消西藏的獨特性。」

《辦法》到底有多大的法律效力和國際影響?

同為法律學者的張杰和滕彪都認為,《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表面上看,屬於層級比較低、法律效力較弱的部委規章。

張杰告訴美國之音:「如果自媒體博主在自己的微博或者油管頻道上使用了中印有爭議領土的印度命名的地名,他的行為可能會被中國政府認為是違法行為。」他還表示,「違規範圍」不僅包括中印領土爭議的印度地名,還包括中日爭議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中俄爭議的黑瞎子島(俄羅斯稱大烏蘇里島或塔拉巴洛夫島)以及南中國海的諸島等。

滕彪認為,雖然《辦法》法律約束力並不強,但是可以起到寒蟬效應。他說:「舉個嚴重的例子,比方在國內作者寫文章,或者記者寫報道出現『東突厥斯坦』這個詞,那後果可能比較嚴重。雖然只是寫了一個地名,但是他可能被警告、被處理、被開除,甚至更嚴重。假如認為他有宣傳新疆獨立的思想,可能會涉及到刑法。」

科瓦拉馬尼在談到中國頒佈這些條例對印度的影響時說,印度當然不會對中國的新命名買賬,但是這個做法很「討厭」。「中國把阿魯納恰爾邦稱為藏南,當然會惹惱印度。過去幾年裏,如果你谷歌印度的新聞什麼的,你會發現好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出於報復心把『中印邊界』稱為『印藏邊界』,好像是一種『你不承認我的主權,那我也不承認你的主權』的做法。」

滕彪告訴美國之音,這種條例不光針對中國國內,也是做給國際社會看的。

「這個新的地名管理條例,也會有這樣的作用。比如一些做博客,或者YouTube這些,他們就會小心點,害怕惹上麻煩。有這樣一個條例,就會讓更多的人進行自我審查,原來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現在就可能意識到。」他說。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23/203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