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不祥之兆已出現!美媒突曝北京79號文件

—不得複製只能閱覽 美媒突曝北京79號文件

對於在中國的美國科技公司來說,不祥之兆已經出現,並且寫在了79號文(Document79)上。 中共政府2022年的這一指令擴大了將美國技術擠出中國的行動,一些人將其稱為「消A」,即「清除美國科技」。 據知情人士稱,79號文十分敏感,高級官員和高管只是看到了該指令,但不許複製。

對於在中國的美國科技公司來說,不祥之兆已經出現,並且寫在了79號文(Document79)上。

中共政府2022年的這一指令擴大了將美國技術擠出中國的行動,一些人將其稱為「消A」,即「清除美國科技」。

據知情人士稱,79號文十分敏感,高級官員和高管只是看到了該指令,但不許複製。該文件要求金融、能源和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在2027年之前更換IT系統中的外國軟件。

長期以來,美國科技巨頭一直在中國蓬勃發展,用計算機、作業系統和軟件為中國工業的飛速崛起添磚加瓦。但在中國推動自給自足之際,領導人出於對長期國家安全的擔憂,希望切斷這種關係。

首批目標是硬件製造商。戴爾(Dell)、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IBM)和思科(Cisco Systems)的大部分設備已逐漸被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所取代。

79號文因文件上的編號而得名,其目標是替換提供日常運營的外國軟件,從基本辦公工具到供應鏈管理,不一而足。這一領域是外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盈利的最後堡壘之一,像微軟(Microsoft)和甲骨文(Oracle)這樣的公司正逐漸失去優勢。

這是中國力爭實現自給自足的一個領域。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持續數年的推動下,從半導體和戰鬥機等關鍵技術到穀物和油籽生產,中國都在努力實現自給自足。

這一廣泛戰略的目的是讓中國在食品、原材料和能源方面減少對西方的依賴,轉而專注於國內供應鏈。

2021年,到訪者在阿里巴巴於杭州舉辦的雲棲大會上。圖片來源:FEATURE CHINA/FUTURE PUBLISHING/GETTY IMAGES

圖為2023年上海國際移動通信展覽會上的華為展台。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中共政府部門於2022年9月下發了79號文,當時美國正在收緊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晶片出口限制和制裁。該文件要求國有企業每季度報送最新信息,說明他們在電子郵件、人力資源和業務管理方面用中國軟件替代外國軟件取得的進展。

這項指令是由領導和監管中國龐大國央企系統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下達的,中國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60多家都屬於國企系統。

國資委和國務院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2022年中國國有部門的公共採購支出超過人民幣48萬億元(約合6.6萬億美元)。該指令利用這種購買力來支持中國的科技公司,而這些公司反過來又可以改進產品,縮小與美國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數據和採購文件以及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國有企業已經盡職盡責地加大了對國產品牌的採購力度,即使中國的替代品有時並不那麼好用。採購者涉及銀行、金融經紀公司和郵政系統等公共服務部門。

回想2006年,「中國遍地黃金,而知識產權是主要的挑戰,」一位參與過以往中美技術討論的前美國貿易代表官員說。「現在,人們感覺已經不再有機會。企業只是在苦苦支撐。」

這種推動技術本地化的行動被稱為「信創」,大意就是「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指的是安全和值得信賴的技術。在與美國的科技和貿易戰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美國已切斷許多中國實體獲得美國技術的渠道,因此這項政策變得更加緊迫。

2023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一名工人在中國超級計算機製造商中科曙光的展台前檢查一塊寫有中文「自主」一詞的顯示屏。圖片來源:NG HAN GUAN/ASSOCIATED PRESS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本周的中國年度人大會議上重申了這一行動。根據周二發佈的一份預算報告,中國中央政府計劃今年將科技研發支出增加10%,至約510億美元,高於去年2%的增幅。

在中國多地的一些商品展覽交流會上,供應商將本土技術作為外國品牌的替代品加以兜售。在南京,一家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的攤位直截了當地提出可以幫助買家從供應鏈中「消A」。

本土開發的替代品對用戶越來越友好。一位地方官員回憶道,2016年在一台裝有麒麟(KylinOS)作業系統的電腦上打開和關閉電子表格花費了一整天時間;該作業系統是由一家與中共軍方有關聯的公司開發的。他認為最新版麒麟的可用性與2009年微軟推出的Windows7相近,麒麟雖然算不上極其出色,但也還說得過去。

就在六年前,多數政府招標還在尋求西方品牌的硬件、晶片和軟件。而到了2023年,許多政府招標都在尋求中國科技產品。

中國東部城市寧波的海關部門2018年採購機架式伺服器時,表示傾向於戴爾、慧與(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等品牌,以及由英特爾(Intel) Xeon中央處理器驅動的硬件。五年後,同一機構找的是由中國公司生產、配備華為(Huawei)晶片的機架式伺服器。

這些伺服器通常由幾乎不向海外銷售設備的國有科技製造商組裝,如總部位於北京的同方股份(Tsinghua Tongfang)。同方的控股股東是一家國企,負責中國的民用和軍用核項目。

北京的一些政府官員將外國品牌個人電腦換成了同方的產品,去年官員們被告知工作手機要使用國產品牌,不要使用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

2023年,習近平參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一個研究所的工作間。圖片來源:SHEN HONG/XINHUA/ZUMA PRESS

失去訂單

過去10年來,習近平一再強調技術創新以及在政府部門和製造業使用值得信賴的國產技術。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前合同僱工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曾於2013年披露,美國當局曾入侵中國的流動電話通信、高校和民營企業。這讓習近平更加堅定決心要使用國產技術。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告訴高級官員,中國應利用自身優勢和市場,打破作業系統等重要軟件開發的瓶頸。

在中國專注於取代外國硬件產品的背景下,IBM在華收入持續下降。2021年,IBM縮減了在北京的中國研究業務,而這距離該公司在北京開設研究中心已經過去20多年。

思科曾在中國科技行業佔據重要地位,但該公司2019年表示,採購活動中的民族主義因素使得該公司在華訂單不斷被本地供應商搶走。研究機構Canalys稱,過去五年,美國個人電腦製造商戴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幾乎減少了一半,降至8%。

數據庫提供商FactSet所做估計顯示,生產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網絡解決方案產品的慧與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2018年從中國獲得的收入佔總收入的14.1%。到2023年,這一比例已降至4%。

去年5月,慧與公司表示將出售該公司在中國合資企業49%的股份。慧與一位發言人說,該公司將繼續直接向中國的某些跨國客戶銷售產品,並通過其中國合作夥伴向整體內地市場銷售部分產品。

在軟件方面,過去兩年裏,Adobe、思傑(Citrix)母公司Cloud Software Group和Salesforce已相繼撤出或縮減在中國的直接業務。

身為全球最大軟件供應商的微軟歷來稱霸中國的計算機作業系統市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對中國135名首席信息官進行的調查發現,許多受訪者預計,未來三年,他們所在公司安裝的由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驅動的計算機所佔份額將下降。他們預計,基於Linux的UOS將在這一轉變中獲益。UOS是指統信作業系統(Unity Operating System),由一家中國國有企業與多方共同牽頭開發。

近年來,微軟的最高管理層和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經常前往北京,就人工智能(AI)合作和中美貿易關係等議題與中國高層領導人舉行了高規格會議,但該公司已減少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去年9月,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美國國會的一次小組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市場僅占該公司整體銷售額的1.5%。該公司上一財年銷售額為2,120億美元。

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播放着去年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與習近平會面的畫面。圖片來源:GREG BAKE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微軟對此不予置評。

了解公司採購情況的人士說,對於要求替換對其核心業務至關重要的外國IT產品的指令,一些國有企業採取拖延的做法,擔心國內替代產品的穩定性和性能。

不過,中國本土技術除了日益先進之外,也很好地融入了本地生態系統。國內商業軟件供應商允許與微信互通,中國企業普遍用這款無處不在的聊天應用來代替電子郵件。

購買國產貨的政策正逐漸滲透到民營企業,根據摩根士丹利對首席信息官的調查,這些民營企業現在更傾向於購買國產軟件。

國產軟件的轉變

數據託管和管理轉為在雲伺服器上進行,而不是放在企業內部的伺服器上,這種轉變也讓中國企業得以縮小與外國服務商的差距。2010年,甲骨文、IBM和微軟主導了中國的數據庫軟件市場。從那時起,包括阿里巴巴(Alibaba)和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數據庫管理產品,以取代美國技術。

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2022年,在整體規模達63億美元的中國數據庫市場上,中國廠商首次佔據逾半壁江山,而且其份額還在繼續增長。《華爾街日報》研究的投標書也顯示,近年來有更多與政府有關的實體和公司選擇了華為的數據庫。

中國數據庫公司OceanBase的行政總裁楊冰去年11月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的銀行、經紀公司和保險公司已加快採購國產數據庫的步伐。2016年,阿里巴巴及其金融科技關聯公司螞蟻集團(Ant Group)用自研數據庫OceanBase取代了甲骨文數據庫。

2020年,甲骨文在北京的一個辦事處。圖片來源:ROMAN PILIPEY/EPA/SHUTTERSTOCK

取代西方公司的不僅有華為這樣的中國民族領軍企業,還有更細分領域的公司。總部位於上海的用友網絡(Yonyou Network Technology)提供企業人力資源、庫存和財務管理系統,該公司市值為60億美元。

用友網絡的用戶數量不斷增加,而競爭對手甲骨文和思愛普(SAP)的用戶則相應減少。根據中國研究機構華經產業研究院(Huaon Research Institute)的數據,甲骨文和思愛普過去總共佔據這個市場逾一半的份額。到2021年,用友網絡已成為該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佔有40%的份額。

對於西方公司來說,在中國仍有一些機會,特別是在中國仍然落後的更先進技術領域,以及向在華運營的跨國公司進行銷售方面。

展望未來,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國有部門的偏向性需求可能意味着,西方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將進一步落後。

商業諮詢公司Asia Group中國區負責人Han Lin說,軟件的發展需要用戶的持續反饋,這將是國內供應商的優勢所在。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08/202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