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俞敏洪:一個孩子最難越過的坎,不是成績退步,不是父母離婚,而是…

在教育這件事上,父母的認知、見識和格局,才是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關鍵。

俞敏洪曾在演講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和他一起落榜的是同鄉的一個男孩,比他還高一分。

他和那個男孩想一起再戰高考,結果那男孩的媽媽死活不同意,還罵了男孩一頓:

「還考什麼?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你就老老實實回來給我干農活、蓋房子、找媳婦、生孩子。」

而俞敏洪媽媽態度則完全相反,她特別支持俞敏洪讀書學習。

他媽媽在聽說縣裏有個高考培訓班後,一聲不吭去了縣城。

一個普通農婦,在城裏無親無友,硬是飢一頓飽一頓,生生扛了三天三夜,最終找到培訓班老師,並說服老師收下了俞敏洪。

回來的那天晚上,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他媽媽腳下打滑,幾次跌進路旁的水溝里,又硬撐着爬了上來。

當俞敏洪打開家門的那一刻,看見母親儼然一個泥人。

而這一幕,也成了俞敏洪最直接的動力源。

一年後,俞敏洪最終考上了北大,成就了他今天的輝煌。

而當年的那個同學,一輩子困在了大山里,延續着過去貧農的生活。

有句話說:這世界,拉開人與人之間階層的,是認知。

在孩子未成熟的世界觀里,父母即尺度。

父母的認知水平,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可能也是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01

一個孩子最難邁的坎

莫過於父母的低認知

還記得北大神童張炘煬嗎?

3年學完小學全部課程,9歲開始備考高考,10歲上大學,13歲上研究生,16歲考上北航博士。

可之後,他卻從「天才少年」一步步淪落成「啃老一族」。

他還一度揚言,父母欠着自己一套北京一千萬的房子。

好吃懶做,還要求父母買房,他怎能如此大言不慚?

但看了張炘煬的經歷後,就不難理解他今天的擺爛了。

因為,他原本有三次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

第一次——

張炘煬10歲,從初中一口氣跳級到高三,首戰就拿到505分的成績,天賦盡顯。

當時張炘煬有意復讀,衝刺985,但張父為了保住兒子「10歲上大學的神童」美譽,一口拒絕了,硬生生把他推進了一所二本大學。

第二次——

張炘煬13歲,學校導師看出他的學習天賦,有心培養,於是特別為他爭取到德國留學的機會。

但德國規定14歲才能獨自留學,建議張父再等一年。

可張父卻急着讓兒子拿下「年齡最小研究生」的頭銜,反對兒子出國深造,執意要他大三後直接讀研。

張炘煬只能再次妥協,也因此錯失了增加國際化思維和視野的機會。

第三次——

是錯過在北京買房的機會。

當時正逢北京房價下行,張炘煬自己有獎學金,再加上父母的積蓄,家庭完全可以負擔。

然而,父母卻只是租了套房,騙他是買的。

此後,北京的房價一騎絕塵,他們再也買不起房。

為此,張炘煬和父母起了一些爭執,結果他父母轉頭就跟媒體爆料說,張炘煬以讀博逼父母買房。

這導致年僅16歲的他,被無數人網暴。

而他的心態也一度崩潰,最終擺爛泯然眾人矣。

一手好牌被父母打得稀巴爛,網友都忍不住吐槽:

「張家祖墳冒了3次青煙,愣是被父母蓋得嚴嚴實實。」

康福凱博國際學校總校長劉煜炎曾說:「如果不解決父母認知的缺陷,認知的錯誤,我們的孩子很難有發展。」

很多時候,教育最大的障礙,並非是孩子自身知識與能力的不足,而是父母認知的貧瘠。

他們用自己狹隘的已知,畫地為牢,牢牢鎖死了孩子本該無限的未知。

02

你永遠養不出自己認知以外的孩子

教育學上,有一個「醃蘿蔔效應」。

蘿蔔扔進20年老湯的鹹菜缸里,不需要蘿蔔努力,蘿蔔都會變成醃蘿蔔。

同樣的,把人參放進醃蘿蔔的缸里,幾個月後,人參全是蘿蔔味。

於孩子而言,父母的認知,就是那鍋老湯。

日積月累地浸染下,父母的認知,不管高低,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成為他們的複印件。

機場安檢員@林一舟自述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沒能擺脫父母的低認知,活成他們的另一個版本。

農村出身的她,寒窗十幾年,最終考上一所985大學的金融專業。

大學期間,她專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各種比賽中斬獲不少獎項。

在當時,她這種名牌大學畢業,專業緊缺的,市場都搶着要。

而她也確實憑藉實力收到了很多大公司的offer。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她會大展身手,有一番成就時,她卻突然放棄優渥的工作,跑回了老家。

為的就是,去面試家鄉縣城一份機場安檢員的工作。

看着她放着大城市前途無限的工作不要,去做安檢員,老師、朋友都紛紛勸她想清楚點。

但她卻固執地認為,一份穩定的工作比什麼都重要。

而這份認知,就源於父母日常的觀念。

從小,父母就時不時告訴她,穩定的工作有多難得,身邊但凡有個人進了體制,她父母更是止不住地夸那人厲害。

如今她才認識到,這份認知,害苦了自己。

她之前的同學,一個個早混得風生水起,唯獨她每個月領着四五千的工資,不僅如此,她還要擔心這小機場會不會被關閉,害怕自己被社會拋棄。

很認同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認知和行為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每個孩子生來好比做瓷器的黏土,父母給予怎樣的引導,就有怎樣的雛形。

父母格局狹窄,孩子往往也看不到視線之外的風景;

父母無知淺薄,孩子也不太可能從心底生發出鴻鵠之志。

03

父母只有站得高

才能托舉起孩子看得遠

「我的孩子剛上初一,就已經註定了肯定能上北大。為什麼呢?我提前早都設計好了。」

這是素有「高考戰神」的著名教師王金戰,在一則演講中的講話。

要知道,她的女兒,智力普通,就讀的也是普通學校,以這樣的條件,上北大,幾率幾乎為零。

王金戰為什麼敢這樣斷言?

他曾帶過一個55名學生組成的班級,其中37人考進清華、北大,還有10人被牛津、耶魯等世界名校錄取。

在他看來,與其說孩子之間差的是分數,倒不如說是規劃能力。

他在研究了清華北大的招生政策後,便決定讓女兒走特長生的道路。

他還為女兒選了相對冷門,競爭也不激烈的樂器,讓女兒最終獲得加分權,為上名校加了份保險。

之後,他還從心態、自信、習慣、方法、目標,這五個方面激發女兒內驅力,讓女兒在學習上不斷努力進步。

在他的努力下,女兒最終同時接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三張錄取通知書。

孩子腳下的路,始於父母。

父母心中有丘壑,眼裏存山河,孩子才能走出陽光大道。

清華網友@小崔剛進大學時,認識一位「官二代」,性格平平,成績也一般,跟他差不多。

直到快畢業時,兩人再次相遇,小崔突然發現,兩人早已拉開巨大差距。

對方不僅去了伯克利大學交換,發表了3篇頂級期刊論文,最後還去了世界排名前四的一所大學讀博。

而自己,渾渾噩噩過了4年,如今還得為找工作各種苦惱。

小崔便開始復盤,他發現:

對方在父母的指導下,考大學、轉學院、發論文、考雅思、出國留學……每一步怎麼走,早就有了明確的規劃和方向。

而自己的父母,則沒有給過他任何建議,所以到了大學後,他不知道路在何方,只能懶散混日子。

其實,不同的孩子之間,固然有天賦的差異,但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真正的差距,是父母的認知差拉開的鴻溝。

父母打開格局,提升教育認知,孩子才能打開未來世界的窗戶。

04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一句謊言?

高贊回答說:

「這句話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里折騰自己。

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決定了一個孩子從哪兒開始跑,往哪兒跑,怎麼跑。」

是啊,在教育這件事上,父母的認知、見識和格局,才是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關鍵。

認知開闊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實現人生的覺醒和階層的逆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27/202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