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蘇暁康:詭譎歷史怪手,撥弄「中日」角色互換

近日聞聽,不少中國的著名學人,因恐懼習近平政權的迫害,不敢回國,又不願遠渡歐美,形同流亡,而就近選擇日本落腳,此情形頗類似晚清變法人士如康梁,逃出中國旅居日本;從事暗殺、暴動的辛亥人士如孫中山等,也以日本為基地,伺機行動;更別提學人如陳天華、魯迅周作人兄弟、郁達夫等,也在東瀛遊學,稱日本是近現代中國政治文學的啟蒙之地,毫不過分。

又見新聞說,富裕的中國人移居日本成熱潮,「隨着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也前往日本尋求更好的生活。原因有很多:新冠清零政策限制期間遇到的困難、黨的管控、中美關係的冰凍、比西方更困難的商業環境。這不僅促使中國中上階級將目光投向東京,也促使真正的富豪將目光投向東京。

「如今,中國人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外國人群體。直到最近,中國移民大多是學生、實習生以及勞工階級。但新移民越來越富有,也越來越精明,他們在權衡新加坡和曼谷等其他潛在海外目的地的利弊後選擇了日本。」

https://www.asianews.it/.../%E5%AF%8C%E8%A3%95%E7%9A%84...

不過,更宏闊的畫面,乃至歷史畫軸的舒展,卻是風雲詭譎的,中日之間,正在轉換角色,中國弔詭地代替當年的「日寇」,成為太平洋侵略者,使得「東亞抗中」正在成為歷史新建構;

中國民族主義的源頭,恰好來自近代恥辱,尤其日本侵華,這段歷史被投機抗日的中共,鋳鍛成巨型意識形態,仇日七十年,雖然日本視中國為不可多得的市場,投資扶持這個仇敵,令其終於崛起取而代之;

中共視為「統一大業」務必收復的領土台灣,恰在甲午海戰後割讓日本,台灣日據五十年,恰是她工業化、文明化的最好時期;二戰後台灣「回歸祖國」,實質乃是回到一個落後文明中,而中國大陸七十年墜入黑暗專制,形同地獄,按照主權理論,台灣不獨立就要回到一個壞制度中,如同香港從英國回歸中國,但是「台灣獨立」就是戰爭,中國為主權而戰,名正言順,西方也無可若何,所以倒退、反動,在今日世界是行得通的。這一切,剪不斷、理還亂……。

一、日本侵華導致中共「崛起」

今日中國崛起,乃是二次大戰「中共崛起」的後果,此毛澤東多次"感謝日本侵略"的由衷之言。

二戰中毛澤東率領中共落草延安,對抗日作壁上觀,日寇投降後他就下山摘桃,當了皇帝還感謝皇軍救了共產黨。到了江澤民時代,中共又着實「反日」了十年,不過是在北京街頭和電視劇里,這段政治史和娛樂史,非常有趣;眼下習近平要重溫"抗美援朝",也是這個路子。

2015年12月,日本東京福祉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筑波大學名譽教授遠藤譽出版了《毛澤東,與日軍共謀的男人》一書。該書指出,抗戰中毛澤東為削弱國民黨軍隊的力量,把從國共合作中獲得的國民黨軍事情報賣給日本;毛利用抗戰壯大中共力量,為日後打敗國民黨軍隊做鋪墊。

遠藤譽的重要證據是日本侵華期間,外務省派駐上海的特務機構"岩井公館"的主人岩井英一的回憶錄《回想的上海》。根據岩井紀錄,抗戰期間毛澤東向上海和香港派遣中共特務袁殊、潘漢年等與日本特務機構"岩井公館"和"梅機關"等接觸,務求削弱抗日的國軍並與日軍簽訂停戰協定。

遠藤譽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她認為,勾結日軍是毛澤東的個人行為和決定,然後由極少數間諜來實施的,這個行為並不是中共當時的集體決定,中共其他高層其實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她還認為,中共建政後中共隱蔽戰線最出色的特工潘漢年以及其他中共諜報人員的被捕應該與這段經歷有關。1955年,潘漢年被秘密逮捕,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逮捕潘漢年是由毛澤東親自下達的命令。

共產國際駐延安特派員兼塔斯社記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1973年出版的《延安日記》也寫到了毛澤東與日本軍隊勾結的情況。他寫道:"我無意中看到一份新四軍總部的來電。這份總部的報告完全清楚地證實了:毛等與日本派遣軍最高司令部之間,長期保存着聯繫......電報無疑還表明與日軍司令部聯繫的有關報告,是定期送到延安來的。"

毛澤東多次說過"感謝日本侵略"之類的話,引起學術界和民間很廣泛的私下流傳和濃厚興趣,但是很少見諸於公開媒體。許多人還認為毛澤東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說過"感謝日本侵略"。

二、仇日:"憎羨交織"的人格分裂文化

縱觀「江核心」時代,這廝幹了幾件事情,叫中共平順捱過「六四」危機:

1、讓黨和國家皆徹底腐敗、爛掉,即所謂「悶聲發大財」;

2、與西方妥協,絕不跟美國搞對抗;

3、師夷之際,也操弄「義和團」於股掌之上;

4、以民族主義替代馬列主義,作為執政的意識形態。

這一套叫什麼?我稱之為「內外二元分離」。

據說,鄧小平給江澤民的政治遺囑是:「絕對不跟西方翻臉」,然而江在國內放縱仇外思潮泛濫,以為平衡;再大舉引進外資,又拆除「社會主義」,將中國轉型為廉價勞力的世界工廠,重鑄政權合法性於「經濟起飛」基礎之上,打造出一個「軟紅十丈」的盛世,不可謂不成功。

從上個世紀末起,中國人染上「憎羨交織」的人格分裂心態,始之於江澤民操弄的「內外二元分離」——政府親美親西方,卻煽動民眾仇外仇日。1992年春有一場「反殖民文化運動」,自瀋陽至北京、上海、武漢,颳起了一陣拆招牌風,所有帶有「媚外」色彩的店名,紛紛換招牌,重辦營業執照﹐如「帝王」改為「國旺」,「帝國」改為「祖國」,「路易十三」改成了「英模城」;上海甚至擴展到更換街名,因為「封建主義、殖民主義色彩太濃」。

民族主義的勃興,才標誌「天安門時代」結束了。

不久中國在「釣魚島」端中爆發的反日狂熱,表演了由官方操縱的民間「政治參與」模式,令全世界跌破眼鏡:中共二十年來、尤其是茉莉花運動以來,最忌諱街頭運動,不惜耗費高於國防費的巨額資金來防堵,今天居然肆無忌憚地「自我導演」一場群眾抗議、砸店燒車、蔓延一百多個城市,規模空前。他們要向國際社會證明,他們用「民族主義」就可以把人民玩於鼓掌之間。慘不忍睹的是,民間鬱積的憤怒,藉由「刺刀對外」的官辦臨時孔道而發泄,人們竟也自得其樂。

美國B-2戰略轟炸機投下的五枚鑽地彈,由貝爾格萊德中國大使館地下室發出來的神秘定位信號引導,飛進那裏開炸——原來一架被擊落的F-117戰鬥機殘骸,隱藏在此,而中國人不知道它的內嵌式電源仍在工作。這個意外給世紀末添了一個大麻煩,剩下就看中美兩廂政客怎麼擦屁股了。

江澤民玩了好一陣子仇外民族主義和親美政策的平衡,玩得叫老毛老鄧都要刮目相看,這個意外如果打破他的平衡,就會把中國撥到另一條道兒上去。政治局緊急開會,竟然同意學生上街遊行。學生也是找碴兒上街,北京上海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學生圍攻大使館、燒汽車,幾近暴動,外電稱「學生怎麼同政府配合得這麼默契?」從CNN電視新聞里看,那些遊行示威的北京學生,跟十年前的天安門學運,完全是另一代人,感覺「天安門時代」真的結束了。

中國的青年,如今是恨死美國,卻做夢都想來這個最恨的國度。北京反美怒潮第四天突然收場,顯示中共可放可收,已然成為擁有宗教式狂熱擁戴的東方強權,與伊斯蘭互為軒輊了。

三、抗戰神劇,搞笑時代

江澤民似已穩住大局,上海幫很得勢,感覺有一個「海派」在中國崛起。近代中國說「海派」,專指「上海灘」,晚清開埠,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十里洋場,既是江浙財團的大本營,也是國民黨的大都市,乃中國「現代性」開場之地;中共歷來也有「海派」,早期在「白區」的周恩來陳雲,都有旅歐留蘇、受訓於第三國際的背景,也對毛鄧均有駕馭的技術,都是不倒翁;文革中,又有「四人幫」發跡於上海,橫行一時,天怒人怨,留下螃蟹「三公一母」之談。

那也是一個搞笑時代,"抗戰神劇"的高產期,所謂"情節雷人台詞低俗",被網友用"四化"形容:戰爭遊戲化、我軍偶像化、友軍懦夫化、日偽白痴化——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社會裏,人性受到某種禁錮,社會人格的發展就被限制在一定的宣洩區域,如逞口舌之快,又借互聯網獲得長足發展,泛濫無度,以此解釋中國人靠低俗、下流過嘴癮靡然成風,再恰當不過。這絕非僅僅"文化商業化"而已,背後須有制度化的政策和財力支持。

2016年夏海牙法庭裁決中國對南海沒有主權,網上出了一個段子:中南海決心打大仗,是不必懷疑的,現在的問題是:一、戰場選在橫店還是中山影視城?二、戰役任務到底交給八一廠還是華誼兄弟?三、前敵指揮選馮小剛還是張藝謀?四、還用不用抗戰神劇名角、嫖娼被抓的黃海波?反正中國只贏不輸。

英國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所網上刊物亞洲對話(Asia Dialogue)一篇分析文章統計,2012年中國政府批准303套新的電視劇當中,超過一半的故事是關於"革命",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反日戰爭劇本。對製片商而言,只要抗日的劇集申請批文,必定可得,而且製作低成本,日本人畢竟也是亞洲人,導演只需聘用中國的臨時演員扮演日本兵,他們大多數都是鄉下的農民,每天工資只是7美元。這些抗日劇大多在日間播出,所以觀眾大多都是退休老人或者鄉下人。然而這些電視劇的質量頗受詬病,最典型的例子,是女演員葛天在劇中她把一枚手榴彈藏在她的私處,他的男友在關鍵時刻把手榴彈拔出來引爆而跟日本軍官同歸於盡,其引來的評價是"賣弄色情也是愛國",而很多抗日劇都有被性侵害的中國女子,又構成另一種荒誕。

中國的仇日反美民間活動,多年發展後漸生成為一門數以億計的愛國宣傳生意。浙江省橫店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影視城,號稱"東方荷里活",自2016年以來,旅遊業的受益達到165億元人民幣。以每年平均計算,單是橫店這個影視城就出產了50套抗日電視劇。一個名姓施的臨時演員告訴記者,他最忙的一天,需要在8套不同的抗戰電視劇里扮演日本鬼子,他當天死了8次。

娛樂了三十年中國人並不糊塗,他們總結「近代中國最悲催的事」:

1,好不容易建立新中國,結果餓死的比抗日戰爭犧牲的還多;

2,內戰死了幾百萬同胞,結果發現其實國民黨不比共產黨差;

3,發現當初所謂四大家族其實還沒有現在黨國的處級幹部有錢;

4,帶領我們反美反西方的人的後代都移民美國了。

娛樂化本是中共渡過六四屠殺危機的一招。「六四」後的意識形態總管是個木匠,他要低俗,外加一個政治頭箍——李瑞環喜歡「消費文化」,他保證不干涉思想無害、群眾喜聞樂見的玩意兒。

第一個這種玩意兒是《渴望》,化文革為恩怨故事的一出肥皂劇,五十集把全北京城看得斂聲屏息、哭哭啼啼,有人感慨:「《渴望》早點問世,興許天安門不鬧騰了!」它替李瑞環「藝術地」說了一句話:好好過自個的日子比什麼都強。但是老百姓哪裏知道,那廂朱鎔基已經準備好把大伙兒全都「送回舊社會」去過日子。

酒色財氣、笑貧不笑娼,都是先從電視螢屏上開始的,猶如「水中月,鏡中花」,大家過乾癮。忽然從螢屏上跑出來一群「哥哥妹妹」,國內的揶揄也頗辛辣:「四個不道德的女人共同使用了一個不道德的男人及其財產的『共產共夫』,叫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平常人的動人的故事』(《來來往往》);徐志摩的風流舊事,顯得比瓊瑤編造的「才子佳人」更真實,問題是如何再將其中的三角關係炒作得更玄乎(《人間四月天》);黑社會頭子專橫殘忍,卻戴上了『慈愛』的光環(《像雨、像霧、又像風》);而《橘子紅了》分明是買一個小妾傳種接代,卻要說『在你沒有說喜歡我之前,我是不會碰你的!』」。我的觀感比較簡單:社會主義崩解後,價值體系只會退回先前的舊禮教,毫無一絲「現代性」。

充斥螢屏的滿清宮廷戲及其格格們的嬌嗔,很容易被誤解成對「韃虜風俗」的艷羨,其實不妨解讀成對十七年「毛澤東時代」的一種懷舊,後來果然有一所謂「血色系列」出現。「血色」一詞,系老鬼(《血色黃昏》)所創,背景是「紅衛兵暴力」,文革災難都成了「浪漫」,此基調反覆被多部電視劇輪番演繹,填補了「知青文學」所忽略的城市幹部子弟階層和「大院文化」,正是現體制離棄「工農兵大眾」、轉而「只信任自己子弟」和權貴崛起的一個文化、美學折射。

四、戰狼從外交跑進電影

張藝謀賀歲片《滿江紅》票房大賣,2023年1月31日美國之音《時事大家談》採訪我,主持人樊東寧說:引發中國觀眾在電影院背誦《滿江紅》的特異現象,河南岳飛廟並推出背誦《滿江紅》免費入場的活動,推特上還有一家三口甚至喊出自己改編的《滿江紅》:"壯志飢餐'美帝'肉,笑談渴飲「漢奸」血…待從頭,「統一全中國」,朝天闕"。究竟誰是忠臣、誰是漢奸?當小粉紅遇上《滿江紅》,是不是瘋狂愛國者加仇外的"義和團"上身?要雪的又是什麼"恥"?這背後有何歷史脈絡與心理糾葛?習近平當局又是不是在利用民族主義的狂熱來轉移其內政外交的困境以延續政權?

我的回答比較簡單:這部電影,又撩撥中國兩千年最「狗血」的民族主義,一個被外族(夷狄)入主兩次(元清)的漢民族,其實從來沒有「王朝認同」的,然而漢族文人是講究「文化氣節」的,這東西也早就死了。漢人王朝中最「狗血」的朱明,朱姓骨肉相殘,閹禍滔天,文字獄最烈,再則外患頻仍,偏偏又多生"忠臣",明朝于謙重複宋岳飛的故事,只彰顯了漢王室的無可救藥。這一劑"民族救藥",給中共輸血,卻是塗改歷史的狗皮膏藥。

比電視劇更「狗血」的,是習近平要「抗美援朝」。

有人說"是假的,不可信",現在證實,只要"牆內瘋傳"什麼,不會是假的,日後註定成真;另一點就是,無論習近平多麼瘋癲,都是可信的,因為不是他這個人瘋了,而是這個制度瘋了。

2020年9月,網上一文在"牆內瘋傳":

中央北戴河會議的最新精神

1.全面清理美國在華企業,特別是金融及服務類企業,取消這些企業在華經營資格,不再對美國開放中國金融、農業及服務類產業,就是美國對華貿易獲得順差最多的企業。要打就把美國打痛。

2.大力發展核武器,真正以強大的核威懾震懾美國的瘋狂,使美國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

3.全面提高國防開支,將國防開支提高到占GDP4%以上,大力發展先進武器,真正以強大的國防實力,與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集團相抗衡。

4.旗幟鮮明的提出,反對美國霸權主義,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在全球建立反帝國主義、反霸權主義的國家聯盟,以正義聯盟對抗帝國主義霸權聯盟。

5.大力宣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以舉國之力實現高科技及高端製造業突破,打破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方面的封鎖,啟動國家經濟雙循環體系,在國際上建立"歐亞大陸經濟體系"和"全球人民幣結算體系"。

6.堅決打破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以強大的意志力解放台灣,突破美國構建的第一、第二島鏈,實現對美國戰略突圍。

7.堅決放棄對美國的任何幻想,在國內對國民進行戰爭動員,大力宣傳抗美援朝戰爭,大力宣傳上甘嶺精神,以戰爭思維做好國家經濟佈局。

8.備戰備荒,做好糧食及能源儲備,全部出售美國債券,運回在美國的中國黃金儲備,撤回在美科學家、學者、留學生,做好與美國關係完全中斷的準備。

第二年《長津湖》拍成,票房十三億。

五、美國再次面對的,不是山本五十六

美國從奧巴馬執政時期,返回太平洋,構建第一島鏈,堵截中國"走向大洋",後來更加明確的部署,是前後兩任國務卿蓬佩奧布林肯皆赴東京,要組建一個"印太架構"以對付中國,其實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這個架構,卻因為美國誤判中共,過早撤離東亞而前功盡棄。這次美國不僅聯合整個東亞、東南亞乃至大洋洲國家,還拉上了印度,徹底包圍中國。

今天的東亞,最敏感部位已非朝鮮半島,而是台灣海峽。

九零年代初,台灣華視曾約我拍一部《海峽》。但是我寫《海峽》腳本,沒有自己的多少感受,仿佛只是面對一堆歷史材料。不過,鑽進這堆材料里去,我便發現許多歷史的荒謬和偶然,以及曾經主宰我們的那些強人不能主宰他們自己的悲劇:

——毛澤東搞的那場大煉鋼鐵,便是被蔣介石派過來的飛機所激怒,一跺腳要造航空母艦,轉眼就把大陸的林木幾乎剃光;

——也是因為美國護台灣,毛澤東漚了這口氣,又要「超英趕美」,弄的大陸餓死幾千萬人。毛澤東這個人甚至沒有把地球放在眼裏過,可他偏偏在這條小河溝似的海峽上栽了大跟頭;

——蔣介石則不顧一切想奪回大陸,晚年竟對記者說,我們不能一直呆在這個小島上;

——蔣毛兩位中國強人,又都受到他們背後的國際強權的掣肘,他們又都有不肯妥協的一面。所以,一九五零年代的台灣海峽,真正是東西方的「楚河漢界」。從這段歷史就可以看出,中國在這些強人的治下,哪裏擺脫過所謂「外國勢力」的控制?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真是把中國人害慘了。那時候,在美蘇、國共之間,象玩一場遊戲,但都玩得很拙劣;

——毛和蔣都過世了,海峽雖無硝煙,算是進入和平競爭時代了嗎?習近平不圖事功,就是個「窩囊廢」,這個小學生怎咽得下這口氣?他的事功也只有兩樣:走民主化道路或者完成「大一統」,顯然他不拿第一樣,就只剩下第二樣⋯⋯

當年老蔣為了一點"民族主義",不肯付之"國際託管",結果讓兩岸扯了七十年的閒氣,那邊中共的"統一欲望",從毛鄧一直到習,也苦熬了五代領袖。台海一戰,可能性極高,日本近幾個月來暗示,在美國要求或在衝突影響到日本控制的外圍島嶼的情況下,將協助保衛台灣免遭中國的攻擊。

在第一島鏈,台灣因是島鏈咽喉,就成了「印太聯盟」或稱「亞洲小北約」的支柱,美國舍它便使整個戰略瓦解,因此軍援已然開始,F-35將"出租",現在全世界都在猜的是下一個爆炸彈:美台復交?

但這件事一直說不清楚,美國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未來亞洲計劃"主任譚慎格一文《戰爭意味着台灣獨立?》稱,美國考量的重點是,一旦台灣部分或全部被中國共產黨軍隊佔領,一個民主的台灣政府可以在流亡海外的情況下繼續存在,意指承認台灣的外交地位並非美國優先考量。

游錫堃說:"台灣如果真的被中共佔領,美國等於撤退到西海岸了,因為第一島鏈被突破,中國船艦就能自由進出第一島鏈,就可以開到美國的西海岸,所以美國的國家利益將受到最大的衝擊。"

美國再次面對太平洋西岸出來的挑戰者,不是山本五十六和珍珠港偷襲,而是一場全球疫情,對美國海軍全球部署能力造成沉重打擊,11艘海軍現役航空母艦,就有4艘染上新冠病毒,且全都是部署在印太地區的戰艦,分別是羅斯福號、雷根號、卡爾文森號和尼米茲號,都暫停軍事移動,由此而使得中共的遼寧號航母編隊,得以穿越宮古海峽並繞行台灣東部,突破第一島鏈。

美中對決太平洋,二〇二〇年七月美國務卿蓬佩奧首次訪問東亞,美日印澳四國外長在東京舉行"四方會談",要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實質乃是組建一個"亞洲小北約",以對付咄咄逼人的中國,先有此四大國結盟,便可在未來延攬諸如越南、泰國、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亞太小國加入,組成一個"印太多邊框架",乃是要在"第一島鏈"封住中國,這個框架中,台灣舉足輕重,是顯見的。

東亞早在三十年前就應有這個架構,遲至今日才來建構,就是美國與國際社會被北京"韜光養晦"懵了三十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24/202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