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

懂感恩的孩子,是一個家庭最深的福報。

01

前幾天,一則熱帖引發了眾怒。

發帖人是一個獨生女,她的父親患了膀胱癌,剛做完手術,目前還在醫院恢復。

除了父親動手術的那兩天她在醫院照顧,其餘時間都是母親和護工照顧父親。

那麼,她在做什麼呢?

她當時正計劃去印尼四王島潛水。

父親生病前,她就已經做好了潛水計劃,這是她去年的最後一次旅行。

後來父親查出膀胱癌,轉讓船宿和機票改簽已經來不及了。

在留下來照顧生病的父親和潛水之間,她果斷選擇了後者。

在她的價值觀里,成全自己遠比陪在父親身邊盡孝更重要。

她的丈夫得知後,怒斥她這個行為太自私,罵她不孝順、不懂事。

可她並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妥,自己又不是醫生,留下來也幫不上什麼忙,還不如去潛水。

滿腹委屈的她發帖尋求網友安慰,結果被網友罵得狗血淋頭,最後無奈刪了帖。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過:當我們費盡心思托舉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時,要警惕孩子成為高智商的精緻利己者。

父母殫精竭慮地培養孩子,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能恩澤家庭,卻沒想到自私冷漠的孩子,反噬起來比狼還可怕。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上海一女孩因為出國留學的事情,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二十五歲的小田,是家裏的獨生女。

小田的爺爺奶奶因為拆遷,在寶山區獲得了一套房,後來房屋變更登記為父母和她三人共同擁有。

爺爺去世後,這套房一直由奶奶居住着。

2021年,小田見身邊的朋友都紛紛出國留學,她自己也想出國留學。

她本以為,以她現在的家庭條件,父母肯定會支持她的決定,可沒想到父母拒絕了她的提議。

被父母拒絕後,她跟父母大吵一架,並且以各種理由找父母分割共有的房屋。

房子賣了,奶奶住哪裏?她不管,反正只想自己留學的事。

父母見她一直鬧事,只好和她簽了一份協議:等奶奶去世後,這套房子才能賣。

可她等不及,便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現實生活中,小田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心中沒有道德感、是非觀,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共情能力低,無法換位思考,無法體諒他人,永遠把個人需求放在第一位。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孩子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02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說過:

「當家長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在這個家庭里唯他獨尊,他的要求,父母要滿足,父母的要求,他學會了抗拒。

時間久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每一個利己自私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傭人般的父母。

一名29歲男子曾慷慨激昂稱,希望國家出台一個法律:

「不要孩子到了18歲就可以不養。如果孩子沒有能力,父母就應該一直養下去。」

這名男子叫匡正軒。

本該成家立業的年紀,他卻在家裏啃老,每天找父母要錢。

父母不給,他就將雙親告上法庭:我父母明明比我有能力,為什麼不能養我?

而他口中「有能力」的父母,父親是工地工人,母親臥病在床需要照料。

一家人擠在一間小房子內,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

這樣一個現實版巨嬰是怎麼養成的?

根源就在他的父母。

匡正軒的母親一直十分溺愛孩子,每每父親想讓兒子干點活,母親都會制止。

鄰居們說,匡正軒從小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的任何一個需求,父母都會想辦法滿足。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匡正軒,逐漸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正如教育學家洪蘭所說:過度餵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養出自私、功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有一年帶女兒回老家過年。

看電視時,她拿了一個橘子剝,女兒就站在一旁等着吃。

李玫瑾剝下一瓣,讓女兒先拿給爺爺吃。

女兒有點不情願,李玫瑾便說:「你要不給爺爺吃,我後面剝的就不給你。」

女兒想了想,還是遞給了爺爺,爺爺很高興,誇了她一通。

李玫瑾讓女兒把第二瓣給奶奶送過去時,女兒痛痛快快就去了。

接下來,第三瓣給姑姑,第四瓣給爸爸…直到在場所有人都吃到了,李玫瑾才遞給女兒一瓣。

沒想到,這次女兒卻沒有吃,反而放進了李玫瑾嘴裏。

作為父母,別愛得太滿,別太無私。

真正愛孩子,就不要對他太好。

這樣他才會懂規矩、敬父母,而不是眼裏只有自己。

03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家長會有疑問,培養出怎樣的孩子才算家庭教育的成功?

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培養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有位媽媽發微博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英語成績很好,被選為英語課代表。

有一天,兒子悶悶不樂地向她訴苦:

「班主任老是讓我給同學講題,不僅耽誤我的學習時間,而且我教會他,他成績就超過我了。」

聽到這裏,媽媽突然心裏一驚。

她猛然意識到,平時的教育中只告訴了孩子該怎麼學習,卻忘了告訴他怎麼和大家一起學習。

未來他需要和身邊的人發生聯繫,他需要明白「共贏」才是世界的生存法則。

於是,這位媽媽做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帶孩子去支教。

讓孩子去輔導那些英語基礎薄弱的鄉村孩子,也讓他到鄉村小學親自看一看: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樣,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在祖國的偏遠角落,還有那麼多跟你一樣大的孩子,他們可能也想學好英語,但並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去教他們。」

後來,這位媽媽再一次問起兒子:「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呀?」

兒子回答說:我英語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時我也想讓鄉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樣,都學好英語,有機會實現他們的夢想。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出一座孤島。

我們的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孩子,更是社會的孩子。

愛孩子就要讓他學會愛自己、愛他人。

養一個有「愛」的孩子,不亞於養育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第二,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家庭最大的福報。

為人父母,生養子女,受盡辛勞,所求所願不過是培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還記得前幾年744分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的龐眾望嗎?

清華大學校長到他家後才得知,龐同學家境貧寒,母親坐着輪椅,父親還患有精神疾病。

院子裏堆滿了各種廢舊紙板和瓶瓶罐罐,家裏連張桌子都沒有,只有兩張床。

可提起自己的家人時,龐同學卻從未有過一句怨言。

父母的辛苦,他都看在眼裏,所以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父母因為身體原因無法乾重活,於是每天早晨,他都會早起先做完家務,為媽媽準備好飯菜,再出門上學。

在其他小孩貪玩的年紀,他已經憑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的重量。

記者採訪時,龐同學對着鏡頭笑着說道:

「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拿不出去。

我媽媽那麼好,我姥姥姥爺也那麼好,我的每一個親人都那麼好,我並不覺得他們給我丟臉,相反我覺得別人應該羨慕我才對。」

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個家庭最深的福報。

豪華的房子,昂貴的車子,都不如培養出來一個知恩圖報的孩子。

再大的房,也只是用來居住,再昂貴的車,也只是用來代步,養育一個懂感恩的孩子,勝於家財萬貫。

錢鍾書和楊絳帶着女兒錢瑗第一次回到錢家老宅時,其他孩子都在院子裏玩耍。

唯有錢瑗貼心地陪伴在祖父身邊,一會幫祖父掖被子,一會又在一旁乖巧的看書。

錢鍾書生病時,錢瑗也是學着媽媽的樣子,給爸爸暖心的安慰,積極鼓勵爸爸。

錢瑗不僅繼承了父母的才華,更是一個有責任心,懂感恩的人。

很多時候父母缺的不是錢,而是子女的關愛。

子女的一份感恩,一份回報就讓父母感到幸福和知足。

沃頓商學院教授曾提出過一個「成功金字塔」理論。

世界上的人分為三種:giver(給予者)、taker(索取者)和matcher(折中者)。

Giver奉獻大於索取,樂善好施,被稱為「奉獻者」;

Taker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被稱為「精神窮人」;

Matcher見風使舵,無利不起早,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短期內,後兩者可能會憑藉貪便宜、走捷徑,暫時佔盡好處,處在金字塔的中層,而giver只能處在底層。

但從長遠來看,這三種人中,只有giver才會獲得最高成就,佔據金字塔的頂層。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世界學的不只是知識與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光明的人格、高貴的品格、感恩的心靈。

切莫將孩子培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5/201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