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當你越來越沉默,以為是老了,原來是…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沉默?

有個高贊回答: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當年歲漸長,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沉默。

明明有不少話想說,可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明明被誤解了,卻不去解釋,繼續生活。

不是老了,而是成熟了。

上半生,看淡了許多事,看清了許多人;下半生,與其喧譁,不如沉默。

有的話,不必說

年輕時,經歷得少,總在意別人的看法。

聽到閒言碎語就忙着解釋,被人誤會便急於爭辯,反而說多錯多,百口莫辯。

接觸的人和事多了就知道: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釋。

北宋有個名相叫富弼,以長於辯論聞名。

某天,一個窮秀才當街攔住富弼說:「聽聞你能言善辯,我來問你一個問題。」

富弼面無慍色,溫聲答道:「可以,您請說。」

「若有人公然辱罵你,你該如何應對?」

「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那人嘲笑富弼原來是個縮頭烏龜,浪得虛名,轉身離去。

一旁的僕人急了:「這人如此無禮,為何不見您反駁?」

富弼說:「此人帶着怒氣而來。我若與他爭論,必定吵得面紅耳赤,即便吵贏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此徒勞無益,我又何必與他相爭呢?」

旁人的嘲笑怒罵,不必太當真,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明白自己就夠了。

是是非非,自有老天評斷,由他笑,隨他罵,我自仰天大笑。

任其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不改人生路。

時間不語,卻總能回答所有問題;沉默不語,就是最好的回應。

有的話,不能說

電影《一個時代的婚戀觀》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男主角查爾斯,在一場宴會上遇見了一位不太熟的朋友。

查爾斯想跟對方熟絡起來,就沒話找話,關心地問:「你女朋友最近好嗎?」

朋友笑道:「她已經不是我女朋友了。」

查爾斯一聽,立刻安慰他:「別難過,人們說她一直跟陶比有染。」

這時,那位朋友一臉震驚,然後面色一冷說:「她已經是我的妻子了!」

氣氛突然變得尷尬,查爾斯簡直想挖個地洞飛速逃走。

獨處守住心,群處守住嘴。慎言,恰恰反映一個人的分寸感。

人人都有一張嘴。但能說話,不代表會說話;說得多,不代表說得對。

周國平曾在《安靜的位置》一書里寫道:

「比起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時更喜歡和不愛說話的人待在一起。

「那種『不用聽廢話,更不用逼自己講廢話』的感覺,讓人心情舒暢。」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懂得適時沉默,管住嘴,是一種境界,也是人一生中最難的修行。

有些話,不想說

作家亦舒曾說: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譁。」

沉默是金。不喧譁、不聲張,自有不動聲色的力量。

北宋名家范仲淹一歲喪父,母親改嫁。

為生活所迫,他跟隨母親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繼父的孩子譏諷他,鄰居的孩子嘲笑他。

年少的他,日日挑燈夜讀,睏倦到了極致,就用涼水澆臉,驅除倦意。

他煮一鍋黏稠的粥,待涼了以後分成兩份,早晚各吃一份。

拌上一點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美餐一頓」了。

這般常人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不與外人說。

多年以後,終成大果。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面對人生苦海上掀起的風浪,不向四周號哭,不與旁人訴苦。

與其抱怨,不如蓄力解決問題。

用沉默代替雜音,在沉默中修煉、沉澱,在獨處時靜靜反思與消化。

沉默,是一種無聲卻磅礴的力量。

它能教會你堅強,在苦難的暗夜裏突圍,終將破殼重生,光芒萬丈。

網絡上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擁抱沉默是人生必經的路。

大概每個看清生活真相的人,都把人生調成了「靜音模式」,不畏、不懼,也不聲張。

做一朵只為自己盛開的花,在無聲中綻放,靜靜地欣賞。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3/201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