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有2個超高依賴 中共自力更生的中國夢 完全不可能

—何清漣:中國自外於全球化?完全不可能

作者:
中國根本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去「自力更生」。中國經濟這種資源與市場對外雙重依賴的稟賦,離不開全球化以來形成的巨大國際市場;一旦離開國際市場,近兩年經歷了「去工業化」這一痛苦過程的德國就是前車之鑑。中國與美歐各國的摩擦,緣於美歐對中國積累多年的各種不滿引發的調整需求。這種調整對一向得利的中國來說意味着利益回吐,當然不會很輕易讓步。最終的結果是當事各國在摩擦中不斷調整適應並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的關鍵一看實力,二看時勢。

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為中國謀求最大利益這一點始終沒變,只是不同時期的手段與身段會不一樣。(美聯社

最近這三年以來,兩個相關連的政治──經濟命題風靡國際社會,一個是中國要與世界脫鈎,另一個則是全球化要去中國化。基於這一點,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只要有一點動作就容易引起過份解讀,比如最近中國調整了一下外交姿態,宣稱要全面開放中國金融業,就有美媒評說「中國否認了風靡一時的戰狼外交,收起了自力更生的口號,也不再提改寫現有國際秩序規則的口號,而是公開承認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了」,然後預設「中共想要改弦更張了」。其實,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美國與歐盟各國政府,與中國的矛盾均產生於「誰來主導國際秩序」(這一矛盾是近年來中國提出中國要成為國際規則制訂的參與者而非執行者),而不是中國是否應該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

本文分析中國為什麼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

北京從來沒否定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中共官方從來沒有否定自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十餘年前的定義是「中國是全球化中唯一的淨得利大國」),說遠了沒必要,從川普對華貿易戰開始那一年就足夠了。以下按年代排:

1、《中國是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求是》(中共中央最高級別黨刊),2019年8月14日。

2、《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2023年6月20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在瑞士stars基金會舉辦的中歐關係對話會上的講話。

3、習近平APEC三藩市峰會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2023年11月6日):「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和維護者。我們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現行國際秩序就是指現在的全球化格局。長達五年的時間內一以貫之的表態,說明中國根本不想自外於全球化,當然也不想全球化「去中國化」。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為中國謀求利益最大化這一點始終沒變,變化的只是不同時期的手段與身段。

中國經濟對外的雙重依賴離不開全球化

先說中國資源的對外高度依賴。《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22-2023)》顯示,2022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降至71.2%;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降至40.2%。這麼高的依存度,還是中國實施了「要將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裏」這一政策導向、努力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的結果。中國國企當中最牛皮的是「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其底氣就緣於能源安全網依靠這三家國企經營構築。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天然氣,中國認為改善了能源供應結構,西方則認為中國成了最大的得利者。

外貿順差保證了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國際收支看,2023年末,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這是在中國出口同比下降4.6%,進口下降5.5%的情況下,實現貿易順差8,232.2億美元。據海關資料顯示,貿易順差主要來自第三大交易夥伴美國(約2770億美元),第二大交易夥伴歐盟(約1810億美元),東盟為中國第一大交易夥伴,順差約1100億美元上下。

中國為出口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綠能產業

有個現象必須注意,那就是2023年中國出口產品當中,所謂「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等出口表現突出。這「新三樣」,就是國際社會列為綠能產品(中國稱之為清潔能源)且大力推廣的。

先看中共官方概述:2023年,清潔能源為中國經濟貢獻了創紀錄的1.6萬億美元(同年中國GDP總量為17.89萬億美元),帶動了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堪居首功,其中「新三樣」——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佔主導地位。中國國內評說,如果沒有清潔能源的貢獻,中國的GDP將減少兩個點,無法達到政府設定的5%的目標。不過,中國現在知道這一情況不可能長久,如同疫情期間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增長主要依賴防疫產品、在家辦公的各種產品一樣,只是時勢帶來的短暫需求,已經面臨瓶頸狀態。

追溯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史,與西方國家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的環何國策幾乎同步。早在本世紀初,西方宣導綠能,而且通過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等國際組織持續發力,定出取代傳統石化能源的時間表。中國智庫從中看到商機並建言政府要有國際產業先導意識,終於在政府產業政策扶植下,20多年間將太陽能、風能設備做成了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老大。自2013年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以來,中國光伏產業一直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太陽能生產支出(約3800億美元)將有史以來首次超過石油生產支出(約3700億美元)。而其中,中國生產了全球80%的太陽能電池板、85%的太陽能電池和97%的太陽能矽片。

將綠色能源作為發展方向的德國一直奉行「能源上依靠俄羅斯,市場上依靠中國」,這幾年大受損傷。(美聯社)

俄烏戰爭之後中國綠能產業遭遇歐盟的「洗綠」

這一過程中當然也經過幾番蹉跌,例如在2011年、2018年以及2023年,光伏行業均出現了底部行情,每逢行業周期底部,都有「元件價格戰」、「產能過剩」、「海外貿易政策不明朗」、「行業融資收緊」等標籤。目前中國正在經歷2023年這波底部行情。

這波底部行情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應了那句老話:計劃趕不上變化。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開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全面制裁,最顯著的後果是改變了世界能源的供求格局。將綠色能源作為發展方向的德國一直奉行「能源上依靠俄羅斯,市場上依靠中國」,這幾年大受損傷。面對企業破產與大規模失業,德國不得不開始「洗綠」,將原來列為非清潔能源的煤、木材、核電重新列為清潔能源,歐洲各國當然跟進,對綠能設備的需求正在減少。歐洲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歐洲綠色能源計劃調整,直接導致中國光伏產品滯銷,早在去年9月,中國貿易救濟資訊網就登載了一篇《2023年上半年我國光伏行業對外貿易形勢分析》,稱「歐洲仍為中國最大的光伏元件出口市場,但是2023年上半年,對歐盟出口130.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0.27%,現貨庫存積壓較為嚴重」。

基於以上因素,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在最新研究報告表示,產能過剩與價格低廉將導致現存的180家元件製造商倒閉或被收購。而在全球前9位元領先太陽能元件製造商名單中,中國企業仍將佔據其中的7把交椅。目前中國光伏元件產能已超過世界實際需求的兩倍,隨着世界經濟衰退,中國出口必將受到影響,「新三樣」很難在2024年繼續發揮領頭羊作用。

最後對本文做個小結:中國根本不可能自外於全球化去「自力更生」。中國經濟這種資源與市場對外雙重依賴的稟賦,離不開全球化以來形成的巨大國際市場;一旦離開國際市場,近兩年經歷了「去工業化」這一痛苦過程的德國就是前車之鑑。中國與美歐各國的摩擦,緣於美歐對中國積累多年的各種不滿引發的調整需求。這種調整對一向得利的中國來說意味着利益回吐,當然不會很輕易讓步。最終的結果是當事各國在摩擦中不斷調整適應並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的關鍵一看實力,二看時勢。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2/201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