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明成祖虛心納諫 善待功臣

作者:

明成祖朱棣着袞龍袍像

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勤政並虛心納諫

明成祖與明太祖一樣,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雖然精明能幹,但並不自滿,依舊虛心納諫,這是每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所必備的重要品質之一。

歷代大多數皇帝一般都是早上上一次早朝處理政事,很少有上晚朝的,但明成祖卻除了上早朝外,還要上一次晚朝。晚朝之後,則把六部尚書等近臣留下來,商量重要事宜。這是因為早朝奏報的消息多,時間不充裕,沒有時間和大臣們交談;晚朝事情相對少,時間較多。此時,他讓大臣們暢所欲言,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交換意見。

成祖即位後,就曉諭群臣說:「大凡人的才識不同,或長於這方面或短於那方面,如果事情有過錯失誤,可以馬上指出,我不會責怪。如果隱而不言,時間長了才發覺,這就與欺騙差不多,法則難容。」以此提醒大臣們匡正自己的過錯。

成祖還經常鼓勵大臣們敢於說話,敢於提意見,說真話,認為「直言」比「敢為」更可貴。「敢於做事的大臣容易求得,敢言的大臣難得,這是因為敢為者強於己,敢言者強於君,所以王、魏之風是不多見的。如果可以使進言者無所畏懼,聽言者無所牴觸,又何必憂慮天下不能得到治理?」他還下令有司重修錚臣比乾的祠墓。在成祖看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各盡其道耳。」

對於敢於直言的官員,成祖予以表揚和獎勵;對於那些不肯直言的,則予以責備。如永樂初年,浙江有一個教諭(註:掌管孔廟祭祀、教育縣學生員)上書進諫,提出地方上幾件當辦的事情,成祖通告嘉獎他,並把上書拿給大臣們傳看,希望身邊的他們也當如此。

還有一年,成祖讓吏部挑選一些在州縣任職多年、關心百姓疾苦、辦事能力強的官員進京到六部任職。在他們到京後,成祖要他們大膽直言,指出地方弊政,但起初卻沒有一個人上書。成祖很不高興,叫相關官員轉告自己的希望和不滿,同時他還對身邊的近臣感慨「敢言之臣實在是難得」,並再次提醒大臣們時刻指出自己的過失。

永樂五年,開平衛卒蔣文霆上書說有司在民間購買各色物料時,名義上雖是買,但實際上是強取於民,老百姓萬不償一。如果是當地的產品,尚可以籌措;如果不是,則需要多方籌措,以致傾家蕩產,因此他建議今後如果有司妄取老百姓一錢者,應當以受財枉法論。如果各色物料不是當地所有者,應該讓有司勿取。成祖採納了這個建議。

成祖還十分討厭阿諛奉承的官員。一次,貴州布政司在奏摺中寫道:皇上的恩詔到達思南府,太岩山間都響起「萬歲」的聲響,這是皇上的威恩遠加山川的靈驗啊!一些大臣聽了這段話都紛紛向明成祖祝賀。成祖面現不悅,說:「在山頂上吶喊,千山萬谷都會回應,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想用阿諛奉承來討我歡心,實在不是賢人君子的作為!」

對於祥瑞之事,成祖也謹慎對待。永樂初年,陝西興平、鳳翔二縣獻瑞麥,群臣上表祝賀,認為是聖德廣布,天下太平的徵兆。成祖對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說:「瑞麥固然是祥瑞,但四方遠近,如果萬物沒有得不到相宜的處所,那可以說是太平。但是現在內外果然沒有一個人有怨氣的嗎?朕看上表只是覺得更加慚愧。君臣相處貴在以誠,諛佞不是治世之風。」

永樂二年九月,周王獻仁獸騶虞,群臣朝賀後,成祖對侍臣說:「剛才聽群臣言,不覺惕然。天下之大,如果有一個人有怨氣,怎麼能說得上是仁?一念不誠,怎麼能感動上天?我正日夜擔憂,怎麼可以說騶虞是天降祥瑞於我呢?」「祥瑞出現,容易令人驕傲。是以古代的明主遇到祥瑞時都自我警醒,不會因為祥瑞懈怠。如果騶虞果然是祥瑞,我要更加謹慎。」類似的事情發生好多次。

一天,成祖來到武英殿瀏覽《存心錄》,他對翰林侍臣說:「剛才看(南燕)慕容超在郊祭時有異獸出現在壇的一側,隋煬帝在圜丘祭祀時遇到暴風,儀式沒有完成就結束了,後來兩個人都很快就死了。古人說惟德行動天,沒有德也動天。善則降下祥瑞,不善則降下災禍。」又說:「祭祀時固然當誠敬,但一定要平素積累善行才可獲福。若平日所行反道背德,而只是在祭祀時表示虔恭,這怎麼可能有獲福的道理呢?」

永樂十四年夏,禮部祠祭司郎中周訥上書請封禪,尚書呂震請成祖接受這個建議。成祖對呂震說:「今天下雖無事,然水旱疾疫間或有之。朕每次聽聞郡縣上奏,內心未嘗不惶恐,怎麼敢自己說是太平之世?況且唐太宗亦不曾封禪,魏徵每以堯舜之聖來看太宗。你們想讓朕處於太宗之下,還是像魏徵一樣愛君王!你們當以古人自勉,才能不負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成祖得天下後,選拔了一批親信大臣「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對待功臣和追隨自己的,他採取與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們,並且只要是自己選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對群臣說:「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如御史曾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成祖就對御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麼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意呢?」為此,成祖還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讓宋晟便宜行事。

對於一起出生入死的將士和輔佐自己的功臣,成祖也是論功封賞。如其藩邸舊屬丘福,在戰爭中都沖在最前面,履立戰功,但卻從不爭功。朱棣即位後,丘福列功臣第一,封淇國公;朱棣手下的另一員猛將朱能,封為成國公,等等。除了封官加爵外,還賞賜銀兩等。

功勞非常大的道衍,成祖授之以僧錄司左善世之職,永樂二年,又授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成祖和他談話時,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稱呼「少師」。不過,道衍最終沒有還俗,而是在永樂五年(1407年)時選擇隱退,永樂十六年圓寂。

重用建文舊臣

當時朝廷中還有一些建文帝時的舊臣,他們雖然歸順了成祖,但做事戰戰兢兢,顧慮重重。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成祖下令讓解縉等整理建文帝時諸臣的奏章時,只留下有關國計民生的,其餘的全部銷毀,並說:「……我不是討厭那些盡心於建文的人,只是討厭那些誘導建文變壞祖宗規法的人。以前你們是他的大臣,就應該忠於他;今天事我,就應該忠於我,不必曲自隱蔽。」

一些能幹的建文帝舊臣還受到了重用,除了解縉,還有蹇義和夏原吉等人。蹇義因大膽直言,被官升左侍郎,後進尚書。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巡狩北京時,讓他輔皇太子監國。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因為很得成祖的信任,成祖數度命他兼理其它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夏原吉也是一位為政事盡心盡力,大公無私之人,也受到了重用。

曾有人說黃福乃是建文時舊臣,不宜重用,成祖卻說:「君臣相處,在於以誠相待,不可存疑。帝王能以誠相待則臣者樂於盡力,如果存疑則為臣者力圖免責,誰肯盡心?」

人盡其才

成祖還三令五申地告誡吏部(任免官吏的機構)官員,要把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並指示吏部官員對人才要做到「人盡其才」,即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特有才能。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此外,還要重視人的德行。成祖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君子敢直言,不怕丟官丟命,因為他是為國家着想;小人阿諛奉承,只想升官發財,因為他是為一己私利着想。」

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朱棣詔令對全國各州縣的官吏進行考核,以9年期限為滿考核,對那些在滿考核中政績卓著的官吏除嘉獎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職。

禮遇大臣

成祖還時常禮遇大臣。一次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外放做官前來辭行,成祖賜坐與他交談很長時間,還賜予酒饌和行資。侍讀胡廣說:「陛下對待儒臣,進退之際恩禮都兼備,儒道感到非常光榮。」成祖笑着說:「朕用儒道治天下,怎麼能不禮遇儒者?致遠必重良馬,粒食必重良農,亦各資其用耳。」

此外,北方冬天嚴寒,為了不讓北京行宮內的群臣受凍,永樂七年,成祖巡視北京時,決定早朝完畢,大臣們可以待在右順門內的便殿,有事奏報的官員可以依次入奏,無事者可以自去處理政務。

寬嚴相濟

而對於一些官員的錯誤和罪行,成祖也非常寬宏大量。如對官吏文書中出現的文字錯誤,成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案牘煩勞,有過錯是難免的,只要不是欺瞞,就可以不追究。再如都督程達犯了罪,成祖讓其隨西平侯沐晟立功自贖。他對侍臣說:「君子的處理之道是對於罪大惡極的絕不寬恕,對於小善也絕不忽視。作為人,誰能無過呢?重視小過而忽視大善,那會使善良的人懈怠。重視小的才能而免除大的罪惡,那會使惡人更加放縱。因此對於惡之難容者,要不考慮其才能;有可使用的,可以忽略其過錯。這樣做的話,善惡都不會偏離。」

成祖還曾經與侍臣談論刑賞,侍臣說:「古人認為賞人以官,不如賞人以財。」成祖卻認為,這兩種作法都沒有盡善。如果君王一心愛民,則二者都要重視。要知道財物來自老百姓的辛勞,一定不肯輕易給予;知道官吏是老百姓所養,一定不肯輕易授予。

在明成祖成功的吏治下,各級官員基本都能各司其職,勤於政事,行政效率也比較高,並且出現了一批治國能臣和廉潔的官吏,而這也是明成祖實現其文治武功,帶來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2019-07-25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1/201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