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方孝孺案被誇大 朱棣蒙冤數百年

作者:
「滅十族」的說法究竟如何出現的?近代有人考證,最早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書籍是在明正德年間祝枝山所寫的《野史》中,而其信息來源是年幼時聽長輩們聊天時的記憶,因此不足為憑。而清朝初年,民間史學家談遷的《國榷》中也未見「滅十族」的說法。直到清朝一統天下後,這種說法出現在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等書中,並逐漸廣為流傳。

位於南京市雨花台的方孝孺衣冠冢

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學家,曾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長輩學者,也自嘆不如。明太祖時,召見了方孝孺,見其舉止端莊,學識淵博,十分欣賞,便命其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的兒子蜀王朱椿聽說他很賢能,就聘為世子師。建文帝即位後,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並處處聽從他的建議。可以說,建文帝對他有知遇之恩。

靖難之役中,方孝孺曾多次給建文帝出主意,力圖消滅燕王朱棣的力量。朱棣經過四年的征戰,最終承天命,進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的舊臣,除了少數自盡、離開京城或不歸降外,眾多大臣都歸附了朱棣,方孝孺就是少數的拒絕歸降者。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輔佐他的道衍就曾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將會滅絕。」朱棣點頭答應了。

朱棣進入南京後,先是以禮相待,下令啟用方孝孺,並請其撰寫登基詔書,方孝孺不肯,披麻帶孝上殿,且哭且罵,激怒了朱棣。朱棣隨即下令,將他與其他一些不歸順的建文帝舊臣一併處死,還滅了族。《明史》載:「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齊泰、黃子澄是建文帝時力主削藩的始作俑者。而關於「夷其族」,流傳至今的一種說法是方孝孺被滅了十族,包括他的門生。

對於方孝孺的行為,一種看法認為他是忠君,死得其所;一種認為是愚忠,因為建文帝軟弱無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一死已足可以謝故主,不必激怒燕王,使得家族被滅。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天象已變,前朝臣子不從新君,那就只能有不太好的歸宿了。

一個問題是:方孝孺真的被滅了十族嗎?「四庫」版《明史本紀》中如此敘述道:「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於市,皆夷其族」。

無論是原本《明史》還是四庫本的《明史》,都沒有朱棣夷方孝儒十族的記載。明代焦竑著的《玉堂叢語》裏寫的是方孝孺「不屈死」。關於朱棣威脅滅方孝孺十族的對話也不曾見到。《明史》還載,方孝孺與其弟方孝友一同被殺,其後,方孝孺的妻子鄭氏與四個兒子中的兩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自殺,兩個女兒亦跳入秦淮河自盡,這也不是被朱棣「夷族」。

而《明史》中雖提及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殺的信息,但沒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殺的任何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還有方孝孺第十族——門人和朋友的信息:「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於世。」

此外,生活在明成化年間宋端儀撰寫的《立齋閒錄》、《革除錄》等關於建文忠臣的書中,也只是有「夷其族」卻沒有「滅十族」的說法。《立齋閒錄》還在「夷其族」後邊列出了被「抄扎人口八百四十七人」的名單,基本都是方家父系這一系的,並未見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顯然,也沒有理由表明,宋端儀要刻意隱瞞方家母系和妻系的被害者姓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人是被「抄扎」,即查抄沒收,並沒有說是被殺死。同樣,關於建文帝的野史也都沒有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

而在明成祖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即為方孝孺等建文舊臣平反正名,方家找到了其堂兄方孝復,並將其赦免。萬曆十三年三月,萬曆皇帝還釋放了因方孝孺連坐的戍邊後裔,這些分別被流放到浙、贛、閩、粵、蜀等地的人數有一千三百餘人。這說明方孝孺及部分族人雖然被殺,但並沒有達到「滅族」的程度,極有可能很多是被查抄、流放,否則無法解釋明仁宗和萬曆年間的赦免。

那麼,「滅十族」的說法究竟如何出現的?近代有人考證,最早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書籍是在明正德年間祝枝山所寫的《野史》中,而其信息來源是年幼時聽長輩們聊天時的記憶,因此不足為憑。而清朝初年,民間史學家談遷的《國榷》中也未見「滅十族」的說法。直到清朝一統天下後,這種說法出現在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等書中,並逐漸廣為流傳。

另《方何宗譜》卷首記載:方孝孺位列翰林侍講。父親遭殺後,幼子聖公由浙江台州遷往安徽歙縣,生四子,長子通公後遷至安徽廬江,改姓何。何氏後發展成為一個大族,在明清時都有做官之人。

多方證據顯示,方孝孺被「滅十族」應是誇大的說辭,朱棣在這一點上也確實被冤枉了幾百年。

2019-07-31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17/203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