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過一句話:

「什麼叫做親子關係?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係,你對他就有影響力;

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係,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卻總是劍拔弩張。

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對待父母的態度」,結果發現: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而表示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高達56.28%。

作為父母,我們自然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人,但為什麼這份愛,不僅沒能得到回應,反而成了孩子沉重的負擔?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很多時候,愛得太滿,可能是一場災難。

而想要獲得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一定要注意愛的方式和方法。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01

三分道理,七分共情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曾做過一個研究:

他發現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時,都會這樣說:

「沒關係,遇到挫折爬起來就沒事了,我小時候比你堅強多了。」

「別擔心,我想你是誤會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氣,想開點,像我一樣多往正面想,事情會變好的。」

「這么小的事情,至於嗎?不要小題大做……」

John Gottman把這類父母的安慰方式稱之為情緒消除模式——

遇到問題,先講道理。

可結果,卻因為忽略了對方的情緒,造成了更大的誤解和隔閡。

而在電影《墊底辣妹》裏,女主的媽媽採用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溝通模式:

她總是先共情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孩子的問題。

面對已經上高三,補習班上了一輪又一輪,但成績卻依然墊底的女兒,媽媽沒有像父親和老師那樣,總是責備、催促孩子,而是努力理解和尊重女兒。

當女兒付出了努力成績卻沒有起色,崩潰大哭時,她沒有說「你應該再努力一點」的道理,而是溫柔地說:

「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當女兒不肯交出抽煙的朋友的名單時,她沒有說:「做人應該正直」,而是堅定地和女兒站在一邊:

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真是好孩子。

對於這樣什麼都不說的女兒,我深感自豪。」

媽媽看見了女兒的情緒,共情了她的感受,也在無形中給了女兒一種底氣:

「無論我是好是壞,我都是被接納的、被愛着的。」

懷揣着這樣的力量,女兒才能一路過關斬將,逆襲成功,考上了日本數一數二的名牌大學。

孩子不是機器,不是光靠幾個冷冰冰的指令就能運行和維護。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愛他所愛,痛他所痛。

當孩子犯錯時、遇到困難時,父母少一點誨人不倦的說教,多一些將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裏去。

02

三分監督,七分陪伴

前幾天,在商場的遊樂場看到一個4、5歲的小男孩正在專心地堆積木。

他的媽媽就坐在旁邊緊緊盯着他,不停地指指點點:

你這樣擺不行,你要把那兩個拼在一起;你這邊拼錯了,這樣肯定會塌的……

可憐的孩子,被媽媽接二連三的指點弄得不知所措,滿臉都是委屈,積木也擺得亂七八糟。

這樣的父母,不像一個陪伴者,更像是一個監工。

他們盯着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孩子指手畫腳,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久而久之,這樣的監視、控制,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緊張和焦慮。

孩子無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也容易引發親子間的矛盾,破壞親子關係。

三分監督,七分陪伴,不是實時糾錯,即刻改正,而是看見眼前這個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挑剔。

曾被央視點名表揚的三石一家,就是如此。

女兒小鈺,被網友戲稱為「磨蹭屆的泥石流」。

快遲到了,她還在家一粒一粒扒飯吃;

放學許久,她還停在路邊45°仰望天空;

……

而父親三石,卻全程陪伴在女兒身邊,有心梗、有無奈,但更多的還是無言的耐心與尊重。

他從不打擾小鈺的專注,也不催促她的步伐。

而是陪在孩子身邊,給她自由自在的成長氛圍,更留出了讓她自由探索的生活空間。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小鈺,雖然學習算不上拔尖,但想像力與創造力卻十分出眾。

瓜果蔬皮,在她的手下,都仿佛「重獲新生」,變成了各種各樣靈巧動人的小動物。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在書中提到:

「跟孩子相處時,最重要的還是相處過程中的情緒氛圍,是緊張的還是放鬆的,是負面的還是愉悅的,是被看見的還是被忽視的……

這直接決定了孩子和你在一起時的情緒體驗是怎樣的。」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03

三分愛己,七分付出

《虎媽貓爸》中,有一個經典橋段。

趙薇飾演的虎媽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辭去了高管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

家庭收入驟減,可大人再苦也不能窮孩子。

所以她堅持購買奢侈的有機蔬菜,只不過是女兒特供。

可女兒絲毫不領情,吃到嘴裏覺得不喜歡,轉頭就吐了出來。

虎媽瞬間崩潰,一邊把青菜硬塞到女兒嘴裏,強迫她吃下去,一邊流着淚咆哮:

「你知道這些菜多少錢一斤嗎?你知道這個菜比平時的蔬菜要貴三倍嗎?

我們平時賺錢不容易,現在好吃好喝的都用在她身上了,她怎麼這麼不知好歹……」

愛得太滿,反而是一場災難。

不是付出一切,就是為孩子好。傾盡全力的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心理健康,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

「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想讓孩子成長得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愛自己,活好自己。

有一個很美的成語,叫「芝蘭玉樹」

說的是東晉民巷謝安家的子孫兒女們,就像芝蘭玉樹生長於階庭中一樣,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竭。

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很羨慕謝家,有個朋友忍不住問謝安:「也沒見你教導子女呀,他們一個個怎麼就成了芝蘭玉樹?」

謝安說:最好的家教,就是為父母者做好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是犧牲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努力經營好我們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就像《給情緒多點時間》中說得那樣:

「我會告訴孩子,因為愛你,所以我要學會愛我自己。

等到我擁有了足夠的愛,那麼,我的愛將與你同在,而不會成為你的負擔。」

04

三分建議,七分尊重

《三傻大鬧波里活》中,男主曾慨嘆過一句話:

「為什麼從一生下來,父母就要幫我們決定長大後要做什麼,卻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到底想做什麼?」

99%的父母,都不缺對孩子的建議和規劃,唯獨缺少了對孩子意願的尊重。

今年冬奧會,風靡全國的學霸冠軍谷愛凌,曾在採訪中反覆提到一件事情:

「在最開始,我想做自由滑雪的時候,媽媽其實並不支持,她說自由滑雪特別危險。

但後來她發現我特別熱愛這個運動,知道滑雪給我帶來的快樂是無窮的,就非常支持我。」

有人問,媽媽對你最大的建議是什麼?

谷愛凌回答:要為自己而活。

谷燕對谷愛凌教育的成功,恰恰就在於她根本不會拿女兒做投資品,在她身上寄予自己的厚望。

她會給女兒自己的建議,但永遠尊重女兒的決定。

她對女兒說:

「你不必因為我在斯坦福,就覺得一定要上斯坦福,你只需要去你熱愛的學校,做你熱愛的事情。」

正是母親的尊重和放手,才造就了女兒的獨立和優秀。

美國著名作家、普立茲獎得主安娜·昆德蘭曾在書中寫道: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好的親子關係,都自帶分寸感。

三分關愛,適度親密,七分尊重,彼此獨立。

尊重孩子的私隱,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減少自以為是的干涉和控制,讓愛良性循環,才能不斷滋養孩子。

05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說過:

「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

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是共情,是陪伴,是關懷,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跟孩子關係怎麼樣,比你對孩子怎麼做要重要得多。

畢竟,親子關係好了,教育才能變得簡單有效。

願我們都能和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魯春林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01/201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