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漫天霾:揭秘:空調為什麼要調到26℃?

作者: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國家規定空調溫度應當是26℃,而不是25或者27?

很少有人想。或者即便想了,凡是國家頒佈的命令,雖不完全贊同,但也樂於執行。這使人們相信那套固定不變的說辭:「這個溫度下能夠達到舒適和節能的平衡」,由此甚至可以忘記自己的真實感受。

每個人對熱與冷的耐受力、對溫度的感受都不同,空調是自己掏錢買的,電費是自己掏的,怎麼舒適怎麼來,為什麼個人生活需要他人規定?為什麼用個空調都要國家指導?

據說是排放溫室氣體,引起氣候變化,要拯救地球。

環保主義是當今世界最可怕的意識形態,它像毒瘤一樣四處擴散,目的是拿所有人的錢對所謂「環保產業」進行扶持和補貼,破壞市場公平競爭,最終控制所有人的生活。目前世界上最惡毒、最虛偽、最可怕的意識形態,並不是你心裏想的那個,而就是環保主義,或者更準確地說,環保暴力主義、環保恐怖主義。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有什麼顯著影響,在沒有空調的遠古,氣溫比現在高的時候多的是。氣溫升高了也不是什麼壞事,寒冷的北極和西伯利亞變得更適合人類生存,農作物和動物在溫暖的環境下更容易生長繁衍。「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不是嗎?

冰川融化會淹沒小島?人類適合在城市生活,因為城市有廣泛深入的分工合作和交換。小島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多數小島也本來就沒有人,淹了就淹了,有什麼大驚小怪?人類極其靈活而頑強,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再說了,又不是發洪水一夜之間淹沒,荷蘭人會加固和升高海堤,有什麼好擔心?

東南亞到澳洲的島鏈,太平洋上星羅棋佈的小島,有時候在海面之上,有時候在海面之下,不是挺正常的事嗎?白令海峽水位高了就把亞歐大陸和美洲區分開來,水位低了人類就跨過去繁衍生息,不也挺正常嗎?

這就是自然規律啊,為什麼要改變?環保主義者不是最熱愛自然、珍愛地球嗎,為什麼違逆自然規律,而且一點都不尊重地球?

要拯救地球?你可拉倒吧!地球要你拯救?你把自己當成誰了?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還將存在若干億年,人類才多少年?人類還將存在多少年?空調那點雞毛蒜皮,跟它經歷的事情比起來,簡直就不值一提。

所以空調本來就不是個事兒,開多少度,更不是個事兒。空調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熱情擁抱空調,想開多少度開多少度,你舒坦就好。

那為什麼要規定26℃?

因為有的人就是要對你生活的所有細節制定規則,就愛指手畫腳。權力嘛,本性就這樣。

那這個26℃是怎麼來的?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當初制定它的人呢?也不知道。

唯一的可能是,他自己覺得26℃還行,高了就太不舒服了,再低一點,就太舒服了。

絕對不能讓人太舒服,這就是他的初衷。

然後他的標準就成了所有人的標準了。

就像所有莫名其妙的標準——例如18歲才叫成年,22歲才能結婚,工作時間是8小時,最低工資是15美元/小時,時速最高80英里,樓房不能超過32層,住房面積144㎡……一樣,你要是把它們加一減一,好像也行。

統統是武斷的,一刀切的,無緣由的,拍腦袋的。

這個覺得26℃尚能忍受,又不能讓你太舒服的人是誰呢?

吉米·卡特。第39任美國總統(1977-1981年)。

1970年代末,卡特總統頒佈了一道政令:為了節能目標,全美所有商業空調的最低溫度為華氏78°,即25.56℃。

這就是26°的來歷。

這道政令被「熱情而又強制」地得到執行。現在全世界都在執行。

至於到底能節多少能?沒人算過。現在有人算了,調低一度,影響微乎其微,而且空調都能變頻了。況且,賬也不是這麼算。讓人難受,工作效率下降的損失算不算?商場面積太大,26℃溫度降不下來,反而需要開更長時間,而且顧客不願意進去的損失算不算?先開到20℃,涼快了以後關了行不行?開機時耗能大,運行起來都差不多,又怎麼說?

再說了,「能」,生產出來,不就是用來「耗」的嗎?都不「耗」,要「能」幹什麼?

高品質的生活當然是高耗能的生活,50年前、500年前,人均耗能當然少得多,可是我們願意回到那個沒有任何電器、沒有抽水馬桶和淋浴間、連京城都糞便和污水橫流的時代嗎?

讓市場價格機制發揮作用,自然能起到節能的作用。價格上漲,就是向所有人發出信號,某種資源發生了短缺,它提醒消費者要節約使用,否則會付出很高代價,生產者生產它變得有利可圖,因此會增加供給,達到供需的相對均衡。

能源枯竭不了。一種能源在枯竭之前,新的更好的能源就已經取而代之。電燈的發明,並不是因為蠟燭用光了。把一種500年後的人類根本不會用的能源節約下來,減少現在的人類的滿足,是一件蠢行。

一方面把中東打得稀巴爛,能源價格飆升,一方面管制價格不讓漲價,然後又不讓人們用,還教育人們「節儉」,關你屁事啊!你「刺激消費」毀滅財富的時候,怎麼不說節儉了?

但是都被強制執行了。美國的「執法必嚴」,我們都是知道的。

那為什麼還被熱情地執行了呢?

因為美國是一個加爾文宗清教徒建立的國家,群眾受過的「苦難教育」支持卡特的決策。

清教徒,尤其是加爾文宗,是講究「苦行」的,是反對「享樂」的,是要「改造人」,打造一個道德高尚的「山巔之城」的。一個個養尊處優,連個熱都受不了,怎麼指望你們在新大陸建設一個「美麗新世界」?

所以,空調是清教徒政府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靠空調了,這是個試金石。

這種「勞作」「苦行修行」「道德高尚」的意識形態其實貫穿了美國歷史的始終。

你可以從17世紀初約翰·溫斯洛普建立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實施宗教專制、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體制,讓人們按照宗教戒律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從1873年《康斯托克法案》禁止賣淫、禁止墮胎、禁止避孕、禁止賭博、禁止「黃色小說」,以保護美國人民「免受精神污染」的「道德淨化運動」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從1919年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即「禁酒令」中看到它的影子;

當然,也可以從今天耗資巨大、監獄人滿為患、養了一大批黑警的禁毒戰爭,除內華達,其他州都禁止賣淫嫖娼,以及大多數州禁止吸食大麻——儘管它還沒有酒的危害大、而且解禁的支持率逐年攀升——中看到它的影子。

這些事情,都是有觀念支持的。美利堅民主政府,沒有群眾的觀念支持,怎麼可能出台政策?

美國是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很「保守」的國家,是一個很喜歡「管一管」的國家。千萬不要誤解複雜的美國。羅斯福上台之後,聯邦政府急劇擴張,「管一管」就深入到了生活中的細枝末葉。

這種「清教徒思想」要求人們修行,勞作,自食其力,自我約束,這是它可取的一面。但是,一旦它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就非常可怕。

「勞動價值論」,就是這種清教徒意識形態的產物。

勞動價值論說,只有體力勞動者才是智力、品格和道德上的典範,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這其中沒有資本和企業家精神的容身之地,且認為他們都是剝削者;它輕賤商人階層,認為他們不創造價值,是貪婪的寄生階層;它認為價值是客觀的,取決於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

得益於經濟科學主觀價值論和邊際革命的進步,現在我們知道,這是錯的、自相矛盾的。

勞動者既然如此卓越,為什麼卻需要你們規劃和指導他們的生活?勞動並不一定創造價值,它有時候甚至毀滅價值,使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是資本積累、和企業家對資本品的合理使用;讓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也並不是勞動,而是人是理性動物,面向未來的生產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智力活動。

價值的創造,源自資本積累和資本結構的變化,這是由人的企業家才能決定的;企業家和勞動者因時間偏好不同,是合作共贏的契約關係;商人階層讓商品可以直接供消費者享用,降低了消費者的負擔,每個環節都在創造價值。

至於說「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更像是一種玄學。什麼是必要,如何平均,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個熟練工人和一個學徒工,怎麼平均?哈耶克揶揄道:生產一個眼鏡腿需要1天,生產一副眼鏡片需要2天,難道我們能說生產一副眼鏡需要1.5天?

最重要的是,價值純粹是人的內心的主觀重要性的排序,它不是客觀的,既無法測量,也無法在人際之間比較。正是發現了價值的主觀性,經濟科學才有了大踏步的進步。正如哈耶克所說:經濟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主觀主義革命的產物。

那為什麼古典經濟學會搞出一個貽害萬年的勞動價值論呢?

穆雷·羅斯巴德引用考德(Kauder)的研究,給出了一個溯源性的解釋:

19世紀以前的法國和意大利主觀主義者都是天主教徒,而英國經濟學家都是新教徒,或更為確切地說是加爾文教徒。

使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拒絕大陸傳統和強調勞動價值論的原因是,他們接受的是加爾文教訓練。加爾文教徒相信,工作或勞動是神聖的。

和加爾文教徒不同,天主教徒不把工作和勞動尊為神聖。工作可以是必要的,但「適度的享樂主義」——簡而言之,效用——「形成經濟活動的核心」。

而效用是主觀的。價值、成本、利潤都是主觀的。人不是為了勞動而勞動,而是要用一個較為滿意的狀態替代當前不夠滿意的狀態,實現更大的滿足。而滿足與否,人與人的評價不同,一個人因時因地也不同,既沒法說我看電影比吃火鍋滿足多25分,也沒法說你對蘋果的喜歡是我的2.5倍。

這就是勞動價值論的前生今世,也是區分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科學的根本標誌。

現在,請將空調調至26℃,因為只有這個溫度才是舒服的,否則罰款!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漫天雪798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28/201039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