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港股恒生指數落後台股 透露背後警訊

近日台股指數與香港恒生指數出現黃金交叉,引發各界熱議。(本報資料照片)

過去香港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上,提供了資金、技術與經營管理等協助,但這些年下來,香港逐漸被壓榨枯竭而黯淡。這過程就是以眼前的利益,再配合溫水煮青蛙,使得香港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近日台股指數與香港恒生指數出現黃金交叉,引發各界熱議。這當中除了台灣在經濟發展採用穩紮穩打的方式外,還有什麼原因讓昔日的東方之珠逐漸失去其光環?只要略看一下在港股掛牌公司的背景,大概就知道是什麼原因。

1993年7月中國的青島啤酒在香港掛牌後,目前中資企業在港上市的公司數量達到1,409家,家數超過港交所的一半以上。並且從1993年以來,中資企業在港交所集資8.18兆港元,占這段時間集資總額的67%。這些中概股在香港交易所取得大量資金後,後續的營運並不如預期,使得港股死氣沉沉,特別是近來中國經濟失去動能,更是讓港股一再探底。因為港股的內地化,使得大量的香港資金活水蒸發,近年來港股市值快速縮水,港股也就跟着黯淡了。

例如在中國A股上市的42家銀行中,有32家也在港股掛牌。像是工商銀行等大型權值股,目前在港股的股價淨值比只有在0.3左右掙扎。股價淨值比最高的寧波銀行也只有0.8左右,最低的哈爾濱銀行更是只有0.04。大家應該不認為這是股價委屈被低估,而是市場認為這些銀行股的淨值被嚴重灌水。例如為了拯救已經實質破產的眾多城投公司,銀行團與遵義道橋建設等公司進行債務協商,不管之前已經欠多久了,重組後銀行貸款期限調整為20年,前10年僅付息不還本,後10年分期還本,甚至還有傳出前幾年不用付息的。

讓銀行來承擔這些城投債的風險,使得銀行股的股價一再探底。為了護盤股價,中國銀行業用發放鉅額股息來激勵股價,但這些賬上獲利可能是隱藏壞帳而來,因此這些配息極可能來自本金,沒人相信中國銀行業真的有賺這麼多錢可分紅。即使真的有這些獲利,比較穩健的做法應該用於打消呆賬或是充實資本,以提高銀行的風險抵抗力。這也就是之前高盛銀行對中國銀行業提出不可能三角報告的原因,中國的銀行業目前困境是無法同時滿足發放配息、資本適足與備抵呆賬覆蓋率。

2014年開始,為了讓中國民眾與香港民眾,直接投資對方的股市,因此設計出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北向通等制度。這原本沒什麼問題,但近來卻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雖說港股內地化,但實際上,卻讓港股在與內地股市競爭時,處於更不利的地位,例如美國聯準會(Fed)的升息,使得香港資金外流美國的壓力大增,為了減緩資金外流,香港的資金利息也跟着提高,但中國卻可用資金管控的方式,不用升息就能抑制資金外流。這也使得投入港股必須承擔較高的資金成本,進而影響股市的活絡。也就是滬港通等在實際運作時,並不是雙向通,而是香港讓資金更往中國流動。以2022年為例,從香港北上到中國的交易量為23.2兆人民幣,但從中國南下到香港的交易量只有7.2兆港元。

另外,港股的交易成本比中國股市高,不管是印花稅或手續費都較高,再加上港股股票分紅股息稅率達20%。因此香港的投資者若看上某家公司,直接在中國買就好了,還可節省相關成本;若在香港買,則會增加投資成本。在此情形下,港股的成交量日益萎縮,流動性不足又讓投資者更不想投資。在此惡性循環下,港股每天都有上百支股票零交易。為了扭轉此頹勢,最近(2023年11月15日)港股宣佈降低印花稅,稅率從0.13%降到0.1%,即便如此,其印花稅仍是A股的2倍。

再加上種種原因,使得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前景擔憂,以至於國際投資者在調整全球佈局時,優先調節在香港的投資。全球政經局勢若有何風吹草動,國際投資客需要保障其本國的資金流動性時,港股也往往成為優先拋售的對象。這也難怪港股調降印花稅後沒產生什麼激勵效果,指數還是一路下探。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旺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10/2002151.html